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五节 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目前大田作物的种植有些年份生长发育期,由于热量的不足,或者作物进行某一个发育
阶段遇上了低温,使之生长发育推迟,以至受到秋霜的危害,造成减产欠收。由于热量条件受
各种因素的影响,年度之间变化也不稳定,从九三地区26年(到1980年)中,稳定通过7度积温
与大田作物产量有着七年波动周期规律,在可信度较高的情况下,相关系数在0.77,比较显著,
根据九三气象站历年出现低温年代有1957、1969、1972、1976年,平均大豆亩产都徘徊在100
斤左右,与历年平均值比较减产42.6%。对各年评述分别论述如下:(以大西江、红五月、尖
山、嫩江、嫩北、山河六场为例)。
1957年,大豆平均亩产57.8斤,比历年同期减56%,该年属春涝、秋涝,持续性低温年。
由于春季解冻晚使播期推后15—20天,6—8月平均气温18.1C°,比历年平均值低1C°,从六
月下旬,一直延迟到九月末,也就是说这年的农作物整个生育期气温一直是低的,使大田作物
生育期延迟,在秋霜来临之前不能正常成熟。
1969年严重夏涝的障碍性低温年,5月中旬气温偏低,比历年平均值13.4C°低3.3C°,8
月降水量特大,总降水量253.5毫米,是20多年的最高纪录。高温日数少,低于18C°的日数就
有17天,使作物在旺盛生长期内高温日数低于作物本身所需要的天数,促使了结实器官受到了
影响,加上秋季9月10日的早霜危害,使大豆亩产下降到95.3斤,比历年平均值减产32.8%。
1972年混合型的低温多水风害年,夏季(6—8月)由于持续低温,比历年同期平均值低1.6C°,
春播时风大,种子被吹出地面,造成大面积毁种,加之7月份降水量过大,总降水量在332毫米,
超出了历史的最高纪录,特别是9月17日至10月15日,长达一个月的连阴雨天气,使大豆亩产
量下降到70斤,比历年平均产量减产为0.1%。
1976年阶段性低温少水年,本年6月中旬平均气温16.7C°,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低2.3CC°,
8月份的平均气温17.1C°,又比历年同期平均低1.4C°。全年总降水量383.6毫米,特别是3月
份仅降了36.5毫米,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加之秋天连续三天的秋霜危害,大豆亩产量
下降到1斤,比历年平均产量减产25.8%。
从垦区的光温条件分析,基本上能满足小麦中晚熟品种的要求,从目前由于生产水平的不
断提高,使小麦产量也不断上升,但影响小麦产量的高低主要是降水的分布,前期降水少、干
旱和阶段性高温少雨,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和幼穗分蘖,后期成熟,降水过多,造成涝灾。使机
械作业困难,形成丰产不丰收。

(二)低温年减产情况表:

低温年代大豆减产情况表(市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