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 垦区主种作物是小麦、大豆、甜菜和玉米,经过三十多年的生产实践,耕作水平提高了,
产量提高了,创出了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耕作技术。
l、小麦
小麦是垦区主种作物,面积——直稳定在50一55%左右。
小麦以机械条播为主,15公分行距。六十年代前期部分场队也曾搞过7.5公分条播和大垄
栽培,以及交叉播种等方法,但都因影响通风透光,小麦易郁闭倒伏等原因,推行时间很短,
即被生产淘汰。随着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垦区小麦的播种时期及种植密度也在发生较大变化。
六十年代前播期较早,密度较稀。主要因为所用品种均不抗锈、又不抗倒伏,所以强调“种在
冰上,死在火上”,以图早播来躲过后期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提倡顶凌播麦或清明忙种麦,
每垧密度只有450一550万株。实践证明,过早播种,由于条件不利,往往使保苗株数下降,幼
苗生育也受影响。进入七十年代,随着小麦抗锈品种的出现及化肥的大量使用,小麦播期由四
月初推迟到四月中旬,比从前延后十天左右,即所谓垦区小麦的高产播期。密度也上升到550—
700万株,曾有以肥保密,以密夺高产之说。对提高小麦产量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春涝年份,
小麦播期往往被迫推迟,有时出现麦豆交叉播种局面。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厂小麦施肥水平
大幅度提高,矮杆抗锈品种大量出现,以及选种质量的不断提高、小麦种植密度又有适当减少
之趋势,一般使收获穗数达到550万左右。
七十年代前,小麦以中熟品种为主,中早熟或晚熟品种各不超过10%,实行早、中、晚合
理搭配。但由于早熟品种易受垦区“掐脖旱”之影响,单产较低,加上后来收获机具的大量增
多,进入七十年代后,早熟或晚熟品种就越来越少,基本上为中晚熟品种所代替。这是九三农
管局秋涝年份,造成麦收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垦区小麦历年来以种肥为主,苗期追肥为副。但五十年代种肥数量较少,每亩一般6—12
斤,品种有过石和硫酸铵,方法为种肥一次混施。七十年代后,全局小麦化肥施用纯量每亩达
12—16斤。为了减轻和避免大量化肥、特别是尿素对种子的不利影响,在施肥方法上改一次混
施为上分下混、或播前单施肥两次作业的方法。
垦区小麦正常播深为3—4厘米,过深幼苗长势变弱而导致减产,过浅易出现三类苗和影响
肥效发挥。近些年,全局小麦播种已形成一整套的标准作业要求,并推广了尖山农场先播枕地
的先进经验,改变了以往枕地小麦长势差、缺苗多,成熟晚的情况,促进了小麦增产。
五十年代,由于新垦荒地,以刺菜、苣荬菜等多年生杂草为主的农田杂草到处丛生,是小
麦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曾一度采用丁齿耙在三叶期耙草的方法,起到一定灭草效果,
但没有大面积推开。
1955年时,国家农垦总局在北京双桥农场召开会议,请苏联专家讲课第一次提到化学灭草,
当时大西江分场农业技术员张志连同志买回少量含量为5%的2.4-D农药,交与科研所的谢民泽
同志,1956年进行小区试验,1957年生产示范,1958年又试加硫酸铵、过石等作增效剂,收到
较好效果。当时又在星火分场用苏制okc联合喷粉喷雾机进行大面积生产试喷,这在当时国内可
称是第一家使用这种农药。1959年,又扩大到当时的嫩江农场(旭光农场),但因喷洒机具不过
关,数量少,影响了这一新技术的迅速普及,直到1963年,全局第一次使用飞机在红五月、尖
山等农场大面积喷洒使用。先是2、4、5T钠盐,1965年改喷新型产品2.4D丁酯。1967年后,
即兵团时期,为了减轻对林带的药物影响,降低成本,学习克山农场经验改飞机喷洒为拖拉机
废气喷洒,到1984年除七星泡农场外,其余农场还都沿用这一技术。
2.4D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麦田杂草,是我局小麦单产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麦
田管理上的一次大革命。
小麦苗期压青苗是有利于提墒抗旱,促进根系发育,有利于幼穗分化和防止倒伏的必要措
施。七十年代之前,根据土壤情况,在小麦三叶期用V型或花轮镇压器进行镇压一次。七十年
代后,根据我区黑土容重较低的特点,又适当增加了镇压次数,起到一定增产作用。
小麦苗期追肥在六十年代时,一般采用人工手扬办法,追的不匀,而且浪费大,肥效低。
七十年代初,在红五月农场第一次采用播种机带开沟器,把弹簧去掉的办法进行追肥,取得较
好效果,很快在全局各场普及。八十年代把小麦追肥时间由三叶期提早到二叶一心期,并开始
试行在小麦播后苗前,即芽期追肥技术。追肥品种在六十年代前以硫酸铵或硝酸铵为主,以后
主要追施尿素。1964年红五月等农场第一次用飞机大面积喷洒硝酸氨,进行叶期追肥,但推广
不普遍。1980年全局开始在小麦三叶期,结合灭草大面积用拖拉机喷洒烯土和磷酸二氢钾,取
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历史上在小麦生育期间发生过粘虫大量地为害,全局动用了一切人力物力,全力以赴进行
了防治,1966年动用飞机喷药,效果显著。
五十年代初,小麦基本是联合直收办法。1956年,尖山农场开始试验小麦先割晒,后拾禾,
分段收获办法,表现出很大优越性。主要提高后熟作用,增加籽粒千粒重。缓冲农时,减轻麦
场压力。有利加快脱谷进度,减少直收时裹粮、跑粮及掉穗落粒的损失,减少堵塞输送布等现
象。但当时更多的人未被认识,因此推行的很慢。直到1962年至1963年,原九三农垦局局长张
庆海对这一措施的推广十分坚决,使之迅速普及,成为我局长时期内小麦收获上的主要方法。
到八十年代,随着收获机械力量不断的增加,麦田灭草效果较好、杂草少,小麦收获采取以割
晒为主、联合为辅、割联结合的办法,向前迈进了一步。今后在晒场机械化加强,烘干设备增
多的条件下,联合面积还将不断扩大。
七十年代以前,由于机械力量较弱,麦收进度慢,时间拖的较长,损失加大。进入八十年
代以后,收获力量得到不断加强,东德E512和西德E516等大马力康拜因增加较多,大大加快了
麦收进度。全局在正常情况下,基本上5一7天可以完成小麦割晒任务,10一15天可以完成脱谷
任务,比从前缩短一半时间以上。六十年代前小麦因长势一般,产量不高,而收获速度相应较
快。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小麦产量不断提高,收获任务加重。现有机械已不能适应这种形势,
损失增大。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为了减少收获损失,在收获方法上强调用一速小油门的办
法,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秋涝年份,往往麦收拖的较长,穗发芽、掉粒现象加重,使损失
大。为此全局近些年在收获方法上吸取了以往经验教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因地制宜,
机动灵活的收割方法,拾禾不限速,措施不搞一刀切,并积极推广了割晒放鱼鳞大片等措施,
对抗灾抢收十分有利。
2、大豆
五十年代时因机械化程度低,管理困难,种植面积较少,五十年代后,是我区主种作物之
一,经济价值较高。
种植初期,大豆曾采用60公分平播,五十年代初也曾搞过45公分行距,但因当时中耕机
械落后,每条垄用一人扶着铁犁进行中耕,劳动量很大,又容易伤苗伤根。1958年,配合“两
耢一趟”耕法的出观,重新改为60公分行距随播随起垄,六十年代后期又改为60公分平播后起
垄。这期间部分场队也曾搞过60公分大垄双苗眼的播种方法,但因当时无有化学除草剂,人工
防除苗眼草很困难,而未有大面积推广。少数单位也曾试种过15公分平播密植,即采用熟品种
进行播种(6月1日),播前搞机械封闭除草,但推广面积不大。进入七十年代,为提高大豆产
量,将过去60公分行距普遍改为50公分平播后起垄的栽培方法,提高了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
有利于机械管理,增产幅度较大。直到现在,我局大豆种植仍以50公分小垄为主,同时又逐步
扩大了30公分平播种植面积,面积约占10%,随着今后化除草剂的推广应用,平播面积将有逐
步增加的趋势。
六十年代前,垦区大豆播种期偏晚,而六十年代后,播种由以往的五月十日后正式工播提
前到四月二十五日开播,比从前提早10-15天时间,争取五月五日播完,最晚不超过五月十日。
春涝年份麦豆交叉,宁可先播大豆、后播小麦,保证大豆播期,促进早熟,以利增产。大豆种
植密度也由过去因田间管理,人机伤苗较大,垧保苗60—80万株的密度,下降到每垧45-55万
株,有些品种只有35-45万株,这是与推广化学药剂除草,代替人工管理,减少了伤苗率等分
不开的。近几年管局又积极推广了大豆精量点播技术,面积正在扩大。
大豆播深一般在4-5厘米,加上蒙头土等措施,增加了大豆复土厚度,是大豆减产重要因
素之一。近些年中,大豆播深基本控制在3-4厘米,促进了大豆的生长发育。1960年前,由于
化肥量少,大豆基本不施肥。兵团成立后,大豆施肥量逐渐增加,每亩一般施过石有机粒13-
26斤。进入八十代,大豆施肥量迅速增加。亩施各种化肥量8-10斤左右。在施肥方法上,由
过去一律混施而改为侧深施用,特别是尿素作种肥时,采取种肥分离施用,避免了对种子的伤
害。这是垦区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大豆产量普遍提高的原因之一。
大豆田管理从开荒建场到现在发生变化较大。五十年代灭草以人工为主,人少地多,经常
发生草荒,每到夏锄阶段,分别去富裕、讷河等地大量雇用临时工。在机械方面,使用中耕机
进行苗期中耕的作法从建场到现在,一直是有效的田管措施。七十年代前中耕遍数高达3—4遍,
近些年随着化学除草措施的增加,中耕次数有适当减少之趋势。中耕时带上翼型齿,可以较好
地除掉垄帮上的杂草。但苗眼草的消灭却非常困难。1953年,当时的九三农场场长向俊选组织
技术人员学习俄译教材“土壤耕作学原理”时,发现书中有耙是田间管理的工具的论点,当即
指定谢民泽等人组织有关拖拉机手,用“伏特”拖拉机拉着园盘丁齿耙进行试验,发现伤苗埋
土严重。而苏式丁齿耙却有着较好的灭草效果,伤苗较轻,于是决定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很
受群众欢迎。后来红星农场赵柏技师等将沈阳造的苏式丁齿耙加以改良,去掉硬性连接,由木
捧安丁齿,短拉筋连接,制成后来命名为红星2.4丁齿耙,大大降低了伤苗率。1954年扩大使
用面积,1955年定型推广,1956年大面积普及,这一措施一直延用到六十年代末。当时,原跃
进农场三队青年工人孙万斌大胆提出把丁齿耙由平面向立体型发展的设想,立即受到当时领导
的重视,把他聘请到科研所,与科技人员共同研究设计,后交付佳木斯机械厂试制成几台样机,
但推广面积不大。兵团时期,重新组织力量研究成有动力和无动力的苗间除草机,以无动力型
为主,较好地解决了苗间杂草的防除问题,一直使用到1978年,由于化学除草剂的推广而逐渐
被淘汰。
五十年代中后期,原鹤山农场技术员苏文泉等人,根据当时大豆播种改为60分随播随起垄
的特点,试验总结出“深播种、高培土,两耢一趟”的灭草方法,在全局部分农场得到一定推
广。通过切头(耢)和活埋(深趟)两道工序把第一和第二批杂草消灭掉,这在当时人少地多,管
理困难的情况下有着—定的积极意义。但弊病是复土过深,对大豆影响较大,后改为平播后起
垄。
六十年代后期,全局普遍推广了大豆蒙头土这一措施,即在大豆勾头,刚刚拱出之时用中
耕机采取“深趟、重耢与浅复土”的办法,复土二厘米左右,对消灭苗眼草,防风防冻,特别
是对消灭我区恶性杂草野燕麦有着很好的灭草效果,灭草率达80%以上,在我局相当一段时间
内,是大豆田间管理上—项十分有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灭草措施。尽管如此,我区大田作物草
荒仍然十分严重。每到夏管季节,农场生产队都要动员所有力量、实行所谓“锁头把门,烟囱
站岗,两头看不见,地里三顿饭”的方法,搞夏锄人工大会战。
1978年,从国外引进大量化学除草药剂氟乐灵,拉索、百草枯、利古隆等,1982年又开始
引进拿捕净,实现了药、机、人综合灭草,使田间管理发生较大变化,草荒得到较好控制。进
入八十年代,开始利用飞机大面积喷洒磷酸二氢钾、尿素、磷酸铵钾等化学肥料,以及三十烷
醇、稀土等,促进了作物的生育。
为防治病虫害,1980年后,开始用飞机大面积喷洒倍硫磷、溴氰菊酯,防治大豆食心虫。
六十年代以前,由于机械力量较弱,大豆的收获,除用机械联合外,多采用人割放铺拉回
麦场脱谷等办法,收获损失十分严重。七十年代采用以联合为主,机器割晒、人工收割相结合
的方法,减少了自然炸粒、落粒等损失,并在机具上做了许多新的改装,如低茬收割,减缓木
翻轮转速,减少破碎粒,机械刨光等,提高大豆收获质量。
3、玉米:
玉米在我垦区由于品种不过关,易受低温早霜为害,加上管理和收获费工费时,种植面积
—直难以扩大。兵团时期曾推广过“麦、豆、玉”三三制,为提高单产,极力扩大玉米面积,
是我区玉米的极盛时期。七十年代后期受经济杠杆作用影响,玉米面积大幅度下降,达到几乎
绝种地步。由于人们在思想上长期存在重麦轻豆,玉米靠后的片面作法,对玉米的栽培不大重
视。播期一般安排在大豆播完以后进行。六十年代前,多采用人工刨、抓把粪方法播种,行距
与大豆基本相同。七十年代后多采用机器条播,播深4—5厘米,旱年达5—6厘米,种植密度是
由稀向密的趋势发展,即由过去垧保苗3万株发展到目前6万株左右。兵团时期,也曾搞过一埯
双株,到多株的种植,但推广的面积很小。玉米施肥过去以有机肥为主,近些年在化肥施用上
已接近麦豆的施肥水平。
4、甜菜:
我局种植甜菜是从1974年开始,到现在面积已发展到10万多亩,占总耕地面积3%左右,成
为我区三大作物之一。
开始种植时人们缺乏经验,采用大行距,大株距、即70公分大垄种植的方法,加上当时
草荒严重,管理时分苗较多,缺苗断条现象普遍,垧收获株数一般不足3万株,严重影响甜菜
的产量。近些年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合理密植夺高产越来越被广大群众认识。行距已多
采用60公分为主,少数单位推广50公分小垄种植。垧保苗提高到5—6万株。甜菜播期—般在5
月10日左右,近几年有所提前,和大豆同时进行。实际看,甜菜早播密植不仅有利于产量,更
有利于含糖量的增加。甜菜播深控制在3—4厘米。为了出苗整齐一致,加强了整地质量,一平
二碎,播前播后搞好镇压。甜菜施肥水平近几年增加很快,垧施化肥量14—16斤左右,高于小
麦大豆水平,并采用种肥分施方法。在品种上近几年大量引进了西德甜菜遗传单芽种,长势好,
产量高,并节省了大量间苗定苗的人工费用。结合精量点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甜菜栽培上越
来越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甜菜收获比较费工费时,几乎全家老小一齐出动,开始起收工具用五铧犁,后发明了松动
机,以后又多使用我局修理厂制造的甜菜起收机,先松动人工拣堆,人工切削、埋堆、装车上
交的办法,全是笨重的手工劳动。随着甜菜生产的发展,种管收也逐渐向机械化的方向发展。
谷子等其它杂粮作物及土豆、向日葵等经济作物,虽然在我区种植面积较少,但在农场的
生活中都不可缺少,每年都要种植一定面积,一般在大田作物播种后期进行播种。除土豆、向
日葵习惯于人工种植外,其余多采用机械种植。
历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单产 单位:亩、斤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