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学种田
第二节 科学种田
1、耕作改制
九三垦区多年来单产不高,总产不稳。近年来由于耕作改制,向合理、正确、健全的方向
发展,产量水平逐年有所提高,由最低年份的1961年粮豆亩产106斤,提高到1983年亩产267斤。
过去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合理的农作制度,出现不同程度的掠夺式经营
方式,具体表现为;
一是作物种植比例不合理。本区五十至六十年代小麦的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60一70%,
大豆占20一25%;六十至七十年代小麦种植面积占55—60%,大豆占25—30%,形成麦一麦一豆
的轮作制;七十年代以后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0—55%,大豆30一35%,麦、豆的种植比例接近
于合理。多年来由于作物种植比例不合理,小麦的种植比例过大,重茬面积达30一50%。造成了:
(1)重茬小麦产量低,平均减产15—20%。(2)麦类作物比重大,若遇旱、涝、病、虫之害,损失
较重。(3)小麦消耗水分、养分较强,对后作生长不利。(4)作物种类单一,造成忙闲不均。(5)
不利病虫害的防治。
二是耕作上的连年耕翻。合理耕作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质,恢复土壤肥力的主要
措施之一。垦区多年习惯采用的耕作措施是:翻一翻一翻,即不论麦茬、豆茬、杂粮茬一律深
翻25—30厘米左右,连年深翻的主要缺点是:(1)土壤理化性质遭到破坏,容重降低。(2)长期
同一深度耕翻形成坚实的犁耕层,影响根系发育:(3)造成土壤跑墒、风蚀、水蚀,使耕层和
土壤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4)连年耕翻成本高,耗油多,增加费用,工效低;(5)不利于
防治一年生杂草。
三是单纯依靠化肥,只顾用地忽视养地,每年施有机肥面积为3—5%,而且是逐年递减,
施化肥面积特别是施肥量逐年增加,造成土壤有机质量显著下降,经化验土壤有机质由开荒初
期的7—10%,下降到4—6%,在施肥上不是因土施肥,而是按作物平均分配,肥多多施,肥少
少施,无肥不施,形成盲目施肥料的浪费,破坏生态平衡,违背生态规律,造成减产。
实践认识到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建立健全符合客观规
律的,多制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也就是建立以巩固提高土壤肥力为目的,高产稳产均衡增产
为目标,建立合理轮作制、耕作制、施肥制以及种子、植保等配套制度。
(一)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在轮作茬口的安排上,按当地的生产条件和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既要使生产季节得到充
分利用,又要不断培肥地力,保证高产稳产,前茬作物应为后茬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把
主要作物安排在最好的茬口上。目前垦区由过去麦一麦一豆(杂)的三区轮作方式,向麦—豆一
麦一杂(玉米、甜菜、饲料、绿肥及其他)的四区轮作方式过渡,即麦类作物50%,大豆30%,杂
粮及其他20%,这种轮作形式的优点是,消灭了重茬麦,做到了麦不重,豆不迎。较重茬小麦
可增产15—20%。
(二)建立正确的耕作制度
管局各场以改变深翻为主,连年和隔年的耕翻形式为以耙茬耕法为主,翻、耙、松相结合
的耕作形式。也就是建立一个以稳定作物比例为前提,以培肥地力为核心,以耙茬为主,以少
耕为原则,以翻、耙、松相结合为手段,以轮作、耕作、施肥、种子、植保等多制配套为内容,
以抗灾、低耗、高产、稳产为目的土壤耕作制。
根据上述轮作方式所确定的耕作形式是:在—个轮作区内第一年麦茬全耙下年种大豆,第
二年豆茬全耙下年种小麦,第三年麦茬伏秋翻种杂粮,第四年杂粮茬耙茬下年种小麦,这样周
而复始,每四年耕翻一次。
(三)建立正规的施肥制度
培肥地力,用养结合是农业生产中带有根本性的长远建设,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战略措施,
全局各场每年培肥地力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25.30%,其中秸杆还田面积10—12%,压绿肥3—5%,
施有机肥占10%左右,这样可每3—4年轮施一次有机肥,做到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用养结合
的施肥制度。化肥除做为种肥施入外,并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指标,肥瘦情况,进行补偿施肥,
在豆、麦花期进行喷施磷酸二氢钾和稀土微肥及其他调节剂。
(四)建立健全种子和植保制度
多制配套已见成效,各场在完善轮作,耕作、施肥制度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建立健全了种
子和施肥等多制配套制度。
一、在种子制度上:如建立种子加工厂,健全l一3级的种子繁育体系,逐级繁育良种,不
断更新更换良种,做到每3—4年更新更换一次,注意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
2、在植保制度上:麦类作物采用多菌灵,克菌丹等防治散黑穗病和根腐病,苗期喷洒2.4D
丁酯灭草。大豆采用灵丹粉拌种防治根蛆,大豆播前(春或秋)喷氟乐灵灭草,结荚期航空喷洒
倍硫磷等防治大豆食心虫。
(五)积极推广和应用少(勉)耕法
根据总局提出的以深耕深松为基础,以合理轮作为前提,以培肥地力为核心,以少耕为方
向,达到抗灾、高产、高效、低耗为目的的耕作制要求。近年来少(勉)耕法在我局应用面积不
断扩大,形成了以九三垦区为代表的翻一耙一耙耕作制,耙茬面积达505以上,三年或五年耕
翻一次,其特点是:保墒保苗,抗旱、防风(水)蚀,适于黑土麦豆产区。
所谓少耕系指在一个轮作周期中,减少了耕翻次数或在一个年度内耕翻的程序而言。九三
垦区各场多年来常见的耕作方法,按作业程度大小,程序多少简述如下:
(1)翻地深松;在铧或犁铲下,加深松部件,耕翻18—25厘米,之下再深松10—12厘米,打
破犁底层,也称上翻下松或平翻深松,翻后耙耢2—3次,达到播种状态为止。
(2)翻地:用铧或犁深翻18—25厘米,耙耢2—3次,达到播种状态为止,也有先翻后耙再起
垄的。
(3)搅麦茬深松:先耙茬l一3次后起垄。同时深松,使垄距垄形标准化,便于垄上播种。
(4)搅麦茬:先耙茬2—3次,而后起垄一次,扶垄一次,翌春垄上播种。
(5)耙茬深松或深松耙茬:作物收获后先深松18—30厘米,而后耙茬2—3次,达到播种状态
为止。
(6)耙茬:系表层作业,作物收获后耙茬2—3次,达到播种状态为止。
(7)原垄卡(垄上播种):对原垄茬子重耢1—2次,而后垄上播种。
(8)原垄播种:不进行播前整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
在上述耕法中耙茬耕法在管局居首位,面积逐年增加、耙茬耕法是垦区在耕作改制上的一
大创举,也是高寒干旱地区一项行之有效的耕作措施,以不翻动耕层,减少耕翻,重点疏松耕
层表土,是少耕勉耕的前骤,它的好处是:
(1)抗旱保墒,出苗正齐,苗齐苗壮。
(2)土壤结构紧密,上疏下实,容重高,耕层不乱,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3)保水保肥,减少水分蒸发,充分利用耕层水分和养分。
(4)防风蚀、水蚀、减少冲刷,有利水土保持。
(5)可防除杂草全层感染,有利聚而歼之。
(6)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耙茬耕法具备上述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耙茬地地板硬,地表草子多,杂草危害重。
二是地硬透水性差,易流失。三是耙茬对灭草灭虫不利,有增多趋势。
推广和应用少(勉)耕法,并使之发挥更大作用,还需要重视和抓好以下几个环节。即培肥
土壤,才能永续利用;完善耙茬机具,提高作业质量;加强植保工作,解除杂草、病虫对少耕
的干扰,结合具体条件,因土耕作,建立不同形式的少(勉)耕体系,以发挥其节约能耗,降低
成本,保护土壤,增产粮食的积极作用。
2、亩产攻关
小麦大豆是主要栽培作物,栽培面积占垦区总面积的85%左右。三十多年来产量水平处于
不高不稳状态,最高年份小麦平均亩产不足300斤,最低年份亩产不足100斤;大豆最高年份亩
产不足200斤,最低亩产仅65斤。即在同一年份场与场,队与队之间也相差悬殊。全局有小麦
亩产500斤,大豆亩产240斤,甜菜亩产三吨的场和队,也有小麦亩产不到200斤,大豆不到100
斤,甜菜不到一吨的场和队。这说明生产潜力是很大的。
为了探索高产规律,总结高产经验,找出高产生产模式的参考数据,在总局科委的领导下,
从八十年代起开展了小麦、大豆、甜菜等主要作物的高产攻关活动。攻关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既有科研,又有生产,既有应用技术,又有应用理论,多部门,多科学,互相配合
的综合性生产科研活动,必须组织力量开展协作。其任务是制定各项攻关方案,并组织实施,
合理安排使用,解决攻关方面的经费及物资等;组织检查、总结、评比、奖励和推广攻关成果,
提高攻关水平,交流攻关经验。管理局从1981年起,成立了主要作物攻关协作组,执行上述任
务。管局农业处、科技处,共同研究规划制定方案,确定全管局的万亩、千亩、千平方米的攻
关场、队,并以农业处为主,负责大面积攻关工作。凡有攻关任务的场和队,都要组织本场有
关科室、站、队负责落实有关方案和各项具体事宜。
攻关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局现实的科研和生产水平出发,以高产稳产为前提,研究不同条
件下各作物不同生产特点,不同产量水平的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规律,运用综合的科学
技术措施,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探索高产规律,总结高产经验,找出主要作物的高产模
式参考数据,并在短时间内摸清小麦大面积稳定在亩产400—500斤,大豆300—350斤,甜菜2—
2.5吨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与生育进程模式指标。
攻关形式及产量指标:分为三种:一是万亩攻关,小麦亩产450斤,大豆亩产300斤。二是
千亩攻关:小麦亩产600斤,大豆亩产400斤。三是千平方米攻关:小麦亩产800斤,大豆亩产
500斤。甜菜500亩以上亩产2吨,50亩以上亩产3吨,千平方米亩产4吨,含糖均不低于16%。
攻关的方法:主要采取生产上创高产,科研上摸规律,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单项研究与综
合研究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多科学部门协同作战的方法进行。
攻关的主要措施是:
(1)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选用早熟、高产、质佳、抗逆性强的品种。小麦为克丰二号、441、
402、751。大豆为黑河三号、九丰一号。甜菜为西德单粒种,双丰品种,分别进行种子精选和
药剂处理。
(2)合理轮作,正确换茬、不重不迎。
(3)选好地,细整地。选排水良好,地势平坦基础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深松基
础伏秋翻或耙茬地。
(4)掌握合理密度,稀密均匀,群体结构合理。垧保苗小麦600—650万株,大豆40—50万
株,甜菜6一7万株。
(5)适期播种,播在高产期。小麦4月5—15日,大豆4月25到5月5日,甜菜4月10日到5月5
日。
(6)因土施肥,合理搭配,做到有机、无机肥料相配合,不同肥料混施,种肥分施和侧深
施。
(7)加强田间管理,实行人、机、药综合灭草,合理追肥,花期喷磷酸二氢钾、稀土微肥,
悬胶多菌灵等。搞好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
(8)适期收获,实行割晒和联合相结合,减少田间损失,综合损失,不超2—3%。
为了达到攻关的予期目的,管局对三种不同产量的攻关田做到了:一攻关面积、产量要准
确,单收单脱单检斤;二栽培措施,各项调查资料要齐全,有地号设计、档案、高产栽培措施
方案、田间作业记录、作物生育调查,考种分析资料、攻关总结等;三有检查、评比、验收手
续,种、管、收各季节由管局、农场组成联合检查验收组,深入攻关场、所、站、队检查实收
和总结奖评。
几年来全局参加省局、管局和农场的攻关单位有一所、十场、五站,四十二个连队,五十
多个地号,曾达到万亩攻关产量指标的连队十三个,有三个连队接近于万亩攻关产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