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工林发展情况
第三节 人工林发展情况
九三垦区地处我省西北部,高寒半干旱地区,土质肥沃,为农业稳定丰产提供有利的土壤
基础。但是春旱、风大、低温、早霜、秋涝、水土流失是垦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灾害。
早在1953年邀请国内农林牧各行专家进行一次总体规划设计。共同研究农林牧副渔各业的
发展规划,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该地区当时缺树少林,树种单一,只有零星的杨(中东杨)
榆(家榆)和灌木柳。在林业生产方面判定了有关防风固土,护田增产等植树造林规划,明确主
攻方向,有计划积极的营造农田防护林,其次发展用材林和四旁绿化、薪炭林。在规划农田的
同时规划造林位置。耕地田块规划是本着便于机耕作业,有利耕作栽培,防止风蚀水蚀的原则,
采用等高作业。该地区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岗形走向不一,所以营造农田防护林带走向也不能
强求一致。而只能在田块边缘设置农田防护林。
在建场初期开荒后成林之前,农业生产经常遭受干旱大风危害,风蚀水蚀,造成毁种减产。
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在1952年进行土地规划,建苗圃生产苗木,1953年开始植树
造林。成立苗圃时仅有工人四名,技术员一名,当年经营苗圃30亩,设计,区划、打井、生产,
劳动力来源主要依靠家属临时工。1953年开始造林又扩大苗圃面积达60亩,同年建果园60亩,
有小平果类,李子、梨等。成立林业队,分育苗、造林、果树三个组,人员达15名、技术员1人,
技术力量薄弱,每年苗木生产自给有余。1954年成立试验区,设农业良种队,试验队、造林队。
到1957年时经六年生产实践,利用边干边学,用啥学啥,送外地学习,培训工人,技术水平有
了提高,培养部分技术工人,到各农场从事林业技术员工作,负责该场的育苗,造林业务。各
农场建立苗圃15—30亩。1963年九三农垦局设林业科负责全局林业工作,“文革”期间林业科
撤消,1968年组建兵团之后,师司令部生产科,团生产股均设林业参谋,负责林业技术工作。
1972年在四十九团召开全兵团林业现场会;1976年农场总局在九三局召开推广杨树新品种小黑
杨现场会。1980年九三局成立林业处,各农场设立林业科(林牧科、农林科)充实人员和技术力
量,1981年农垦部在九三局召开北方十一省农垦系统林业建设经验交流会议。先后在各场建立
专业林场12个,(其中分场级林场1个,队级场11个)。林业机构有了改观,充实了专业人员,
完成造林任务也有突破。由过去全年造林任务5千亩一2万亩,一跃全局每年造林10万亩以上。
到1984年底保存人工林47.6万亩,其中:农田防护林12.7万亩,用材林29.9万亩,其他各林种
5万亩。森林复盖率包括天然次生林在内为30%左右,人工林为13.6%。现已保护农田200余万亩,
已绿化的公路1,731公里,占总长度的92%,绿化居民点223个,占总数的90.3%,全局11个农
场已有十个农场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