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植树造林

第四节 植树造林



三十六年来,在植树造林工作中经历了一个“三高二低”的发展过程。共计造林79万亩,
保存面积是47万亩,保存率为62.7%。自1953至1957年间由于领导重视林业工作,有长远规划,
有专业队伍育苗、造林,出现一个高潮。累计造林6.792亩,由于造林质量好,数字准确,成
活率高,存林率达到93%;当时任九三荣军农场场长的向俊选很重视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他针
对造防护林上下都有思想阻力,场党委思想也不统一的状况,为解决党委一班人的认识,亲自
向技术人员请教,学习林业科学技术,实事求是的做思想工作,带头植树造林。有一次一个生
产队的队长把造林队赶了回来,向场长知道后对那个队长进行了一番教育,终于完成了造林任
务。1958至1962年出现一个低潮,造林大帮轰,质量不好,数字不准,造的多、活的少,累计
造林24,797亩、存林率64.6% ;1963至1969年一度由于领导重视,亲自抓林业,把林业纳入
工作日程。抓的实,造林多,质量好,保存面积累计造林40,000亩,保存率为71.6%。出现第
二个高潮。当时张庆海任九三农垦局局长(1962一1966年)他来到垦区的第二年春局成立了林业
科。同年春他主持召开了全局队以上干部大会,亲自动员,号召全局大搞造林。会后他带领与
会干部在局乳粉厂前造了一片受奖纪念林(受国务院造林先进单位奖状)。1964年、1965年、1966
年局直青年在他提议下造了三片青年纪念林。1963年国庆,张局长带领局机关青年到山上选野
生白桦,绿化局办公室。鉴于杨柳榆长势不好,价值低他提出少造或不造杨柳榆,大造珍贵树
种落叶松、水曲柳。在张局长任职这几年,九三局植树造林掀起第二个高潮,造的多,活的多,
现成林多、且价值高。张局长抓造林,又抓护林。有一次办公室门前花坛榆树苗被汽车压了,
他亲自把当时的公安局长找来限期追查司机。1964年春荣军农场着荒他亲自指挥打火,彻夜不
眼。张局长重视林业,大抓林业,垦区从局到场的老干部,老工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鞭策后
人,难已忘怀。1965年尖山农场七队副队长娄英,亲自组织大家造了一条四公里长的林荫路,
成活率达95%,已枝繁叶茂,全部成材。1968——1978年出现第二个低潮,造的多,活的少。造
林140,000亩,存林率只有44.2%;三中全会以后到现在,出现第三个高潮,六年造林540,000
亩,保存率66.3%;每次出现造林低潮都是和社会各种不正之风相联系的。在十年浩劫期间,由
于“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我局林业工作和其他生产一样,受到很大冲击,致使林业队伍
几次变动和更换,专业人员调转外流,林业发展一度缓慢。
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不断的清理“左”的思想影响,
彻底否定“文革”,进一步认识到“以粮为纲”单一经营思想造成的不良后果,正确认识农林
关系,加强了林业工作。1979年以来林业生产出现一个新局面。充实林业机构,落实专业队伍,
管理局成立林业处,中心苗圃,场成立林业科(林牧科、农林科),林业站,建立专业林场,生
产队也选配了营林员。这样使林业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从1979到1984年六年间人工造林
翻番,更为可喜的是1981-1984年四年全局造林均超过10万亩,这是我局造林历史上从来未有
过的可喜形势。
1985年在改革中,兴办了各种林场和经济承包责任制,其中有开发性个人投资2户,承包
290亩:专户林场68户、联户林场10户,承包9,216亩;营林员承包116户,面积149,713亩,
家庭农场造林99户,面积940亩;责任制承包166户,面积10,516亩。加快了造林速度,提高
了成活率,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状况。

1、林种规划布局和树种选择

林业生产从受益快、效果好上抓起。多年来在造林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林业发展,
为农牧业生产创造良好环境。针对本地区自然特点,在农业生产中以风蚀水蚀受灾面积占总耕
地面积百分之九十二点九的情况,加之建场初期的大面积次生林和五花草塘,经过大面积开荒
后风蚀水蚀十分严重,旧的生态遭到破坏。所以必须首先迅速建立新的生态,大力开展植树造
林。在林业生产中确定造林的重点是把农田防护林放在造林之首;其次是营造用材林,四旁绿
化和薪炭林。加快防护体系建设。在防风、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早已起到应有的作
用。同时也建立起后备用材林和薪炭柴的生产基地。利用荒山荒地低湿地、田间洼地营造用材
林和薪炭林。积极的开展四旁绿化,美化环境,改变自然面貌,是垦区整治自然的根本大计,
调节生态平衡,对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在树种选择上,开始造林时采用以杨、柳、榆“乡土”树种为先锋树种。通过生产实践认
识到这些树种在历史上起到了先锋作用,尤其是中东杨在生产中应用25年之久,立过功。但是
只依靠这些还不够。从1953年逐步引进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水曲柳等树种育苗。1955年用
于农田防护林和用材林,营造混交林。这些树种具备速生、丰产、材质好、寿命长,延长防护
林的更新周期。造林头三、四年生长比杨树生长慢,五、六年以后进入速生期,生长速度不亚
于杨树。在1976年引进杨树良种小黑杨更替了中东杨。由于树种的增加,树种多样化,树冠高
大,枝叶繁茂,有的是常绿,防护作用更大。
营造混交林,农田防护林混交,还是一项新课题。采用针阔混交,利用生长快和慢,寿命
长与短树种搭配。这样混交防护林,解决了松树生长慢,防护效益晚的弊病。同时还延长防护
年限和防护林更新周期,减少更新次数和更新的繁锁工作。据调查:杨树林带30一40年就该进
行更新,而采用针阔混交林100年以上进行更新。这便减少更新的繁锁工作。有利于长远大计,
为子孙造福,这种林带设计是高效益的。

2、林网化(防护林)的建设

营造农田防护林是一项长远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是加速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有效的抗御自然灾害,防风保土建设高产稳产田,具有重要作用。
农田防护林建设是在1951年原东北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的决定》以来,
九三垦区从1952年制定出营造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培育苗木。1953年重点营造农田防护林。
在农田防护林的设计和营造上,林带结构由开始时采用三段林型紧密结构,大阿格(500×2000
米),宽林带(20米),自1954年改为二段林型疏透结构。由宽林带大网格改为窄林带(10——12
米)小网格(250×2000米)。克服了原来林带防风效果差占地多的弊病。农田防护林是在1953年
由造林队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在尖山、鹤山、跃进分场进行营造,造到那个单位,
由那个单位管护。费用由场统一投资。造林质量好,规格一致,成活高,存林达95%以上。
由于当时劳动力少和农业生产矛盾,争时间,争劳力。在1953年秋试用苏式植树机组进行
机械营造农田防护林。效果好,进度快,早已成林。从1958年以后,各农场组建苗圃,自行育
苗,造林任务由局统一下达,各场自行造林。
1953年一1957年重点是营造农田防护林。以后才逐步营造用材林、薪炭林。林业工作有了
很大发展,造林面积不断的扩大,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体系正在形成。对改变自然面貌,
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促进农业增产率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最突出的是减缓风速和控制地
表迳流,极有效的抑制风蚀水蚀,起到保水、保土、保肥作用。调节了农田小气候,减少土壤
水分的蒸发,增强了抗灾能力。据科研调查:随着农田防护林建成,环境的改变,农作物的产
量有了显著提高。1956年至1976年10年中调查小麦平均增产18.4%,大豆平均增产17.2%。最大
增产年份1959年,小麦增产29.9%,1956年大豆增产28%,作用是显著的。截止1984年已造农田
防护林127.000亩,除建边农场建场晚,其余十个农场基本实现林网化,已构成防护体系。
农田防护林带是沿等高线设置,属于水土保持林和水流调节林。由于林带的保水固土作用,
土壤水蚀现象逐年减少。如尖山农场1969年调查大小冲刷沟三百多条。到目前除个别大的冲刷
沟外,均已陆续治理,在全场28万亩耕地上,再未形成新的冲刷沟。·除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
还积极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四旁绿化,田间随地全部造上林。形成多林种、多树种,网、带、
片相结合的防护体系。根治了土壤风蚀水蚀为目的。三十五年来农业生产实践和大量的调查数
据证明,植树造林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长远的工省效宏而理想的生物防治措施。

3、用材林的建设

在重点营造农田防护林同时,逐步的发展用材林,建立森林资源基地。1979年以后开始向
宜林荒山荒地进军,营造用材林,造林投资政策和造林整地技术的改变,对营造用材林起到了
推动作用。每年完成用材林的任务,大于农田防护林。在1979年以前早期营造的用材林现已成
材。如1955年在尖山农场六队退耕还林60亩落叶松用材林,1983年调查:亩保存了3株,树高18
米,胸径19.2厘米,单株立木材积为0.227立方米,4每亩立木蓄积就是20.2立方米,每亩从栽
到现在历时28年,平均每年每亩生产木材方0.27立米,价值108元,除林业间接费用之外,每年
的收入是任何农业生产的产值无法比拟的。
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每年造用材林只是几千亩。1981年试用灌木一铧犁开沟整地方法和造
林投资政策的兑现,推动了造林工作。实施造林验收制度,提高了造林质量和保存率,加强幼
林抚育保护,降低造林成本,每年完成造林10万亩以上。六十年代起以纪念的形式,栽植几片
有意义的纪念林。1963年国务院奖给“造林先进单位”一面锦旗,春季造林前局召开一次受奖
大会,会后全体干部、工人参加造了纪念林。1964年在局直营造一片“青年林”,是在五四青
年节由各团支部分担完成任务。1965年在局直、跃进、荣军等地分别营造“四清纪念林”,现
在均已成林。
从1979至1984年之间共营造用材林270,000亩,现在有用材林299,000亩。到目前经调查
各林种共有立木总蓄积为419,582立方米。




4、薪炭林和四旁绿化

全垦区到现在已营造薪炭林17,000亩。这是一种有生命能再生的生物能源,是解决垦区能
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柳编业的原料。建场以来垦区大部份家庭都以农作物的棵秸做
为燃料。减少了农业生产的肥源和畜牧业用饲料。大力营造薪炭林解决职工生活用的能源,利用
秸棵青贮饲料,秸棵还田,培肥地力,发展畜牧业,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经历三十多年的造林,
薪炭林的营造进度慢,质量差、成材少、产量低。
四旁绿化即居民点、道路、水旁的绿化美化,改善农场自然面貌和精神面貌,为建设小城
镇,绿化美化环境,为广大职工和家属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舒适环境、在大搞植树造林的
同时又要搞好场队居民点的绿化美化,公路两侧结合农防林进行公路绿化。水渠、水库两侧和
周围全面绿化,保护水库,防止淤积。
1963年提出要求,号召场、队周围“穿裙子”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消灭“光腚屯”、“光
杆路”。水渠水库也都建成护岸林。现以有90.3%的居民点进行了绿化,92%的主干公路进行了
绿化,如跃进农场三队、山河农场二队、鹤山农场十四队、尖山场部、十一队等地四旁绿化都
达到了标准。

5、果树

在1953年开始试栽果树,由外地引进小平果并有梨、李子,建园60亩。经过试验总结出一
整套寒地果园栽培方法,面积由小到大,果树种类10余种。从1953至1964年发展到5,000多亩,
产量达20余万斤,由一个果园发展到十几个果园,有小平果、李子、梨、杏、葡萄、马林、草
莓等。1963年生产的花红、李子、黄太平、大秋梨等十个品种达八万多斤,向市场出售一部分。
科研所和七星泡农场利用葡萄栽培法栽培大平果,品质和产量也很可观。由于小平果类的果树
有冻害再加上人员少,技术管理不善和经营粗放,果树腐烂病发生严重,很多果园接近成果期,
便逐步死掉。果树的面积大减,产量下降,对果树的发展,失掉信心,目前鹤山、山河农场还
有部分果树。今后对果树的栽培要从栽培技术上着手改进,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在果树
种类、品种上加以选择如核果类的李子、仁果类的梨、浆果类的葡萄、小浆果等。选择耐寒早
熟品种,加强技术管理,还可以发展。




九三农管局历年造林情况表 (亩)


(1985年不含七星泡、嫩江、嫩北、山河农场)

人工林面积统计表(1953一1984)年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