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林业科学研究 在搞好林业生产的同时,加强了林业科学研究工作。从1954年开始,三十年来共完成课题
18个,其中决大部分是结合生产的自选课题,少部分是管局、总局、省、国家下达的课题,现
在还有国家课题正在进行中。在已完成的课题中经过省内外专家鉴定的有两个,受到国家、省、
总局、管局奖励的有7个。
1、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林业科研坚持三十年,取得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多出经验的可喜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两
点。一是专职科技人员和工人们的辛勤劳动;二是各级领导的重视。早期是林业生产部门兼搞
科研,中期是科研部门兼搞生产,1971年开始园林研究室专职搞科研。而管局业务部门和各场
林业科始终坚持生产与科研相结合,为生产服务,并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变为生产力。对于新
课题的确定、投资、新成果的推广,新技术的引进等各级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
科研课题来源于生产,其成果又用于生产,这是九三垦区搞林业科研的原则和宗旨。
通过科学试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取得成果后再指导生产,应用于生产。是结合生产进
行调查研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林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题做为调查研究项目。
如在造林初期,生产基层对营造林带思想有阻力,怕造林后不便作业,造成积雪,胁地减产影
响播种和产量。看不到农田防护林的作用。因此在1955年伊开始进行农田防护林效益调查,农
田防护林胁地原因和解决办法的调查。经过几年的定点观测和调查,取得调查数据,肯定农田
防护林的作用好处大于弊病。总结出“增产一大片,胁地一条线”。经十年调查在防护范围内
平均小麦增产18.4%,大豆平均增产17.7%,胁地减产只占3%左右。增产作用大于胁地的副作用。
取得数据之后向基层进行宣传教育农田防护林的好处,提高认识,开展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工作。
同时通过试验较好的解决了农田防护林设计规划营造和效益研究;相继提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
技术;杨树新品种小黑14和6502号杨的选育和杨树小黑杨的引进繁殖推广,杨树母根造林法,
荒山荒地开沟造林等等,以及在育苗生产中引进改革技术。如杨树无性加速繁殖方法,落叶松
全光育苗,松类育苗防寒越冬方法,筛选化学除草剂一-除草醚在生产中的应用,塑料薄膜复
盖育苗,大棚育苗等等。取得较好成果。
2、科研的发展过程和取得成果
科研工作从1953一1959年结合生产进行,从1960年在科研所开始设立林业课题,1971年在
科研所建立园林研究室。从事林业科研工作。
1960年和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协作调查农田防护林效益,1963年和省防护林研究所观测防护
林效益,樟子松密度试验,农田防护林抚育间伐试验等。1975年把农田防护林总体规划防护体
建设和经济效益研究,列为国家(农垦部)课题。当时科研人员少(50年代1人,60年代2人)设备
简陋。对任务完成很难实现。
林业科学研究成果有:农田防护设计和营造技术,发表于1965年省林学会论文集,1978年
省科技大会发给奖状。1953年秋采用机械植树,用于鹤山、尖山农场,发表在1954年《中国林
业》。1954年杨树品种适应性调查,选出适应当地的乡土树种中东杨,生产应用20余年,文章
发表于《机农通讯》。1964年相继完成农田防护林效观测,农田防护林胁地原因和解决办法的
调查;农田防护林树种混交初报。1983一1984年经过东北林学院张培果教授和林业科学院付德
星高级工程师以及有关教授专家27名鉴定。经过鉴定的有杨树6502号树新品系的选育和农田防
护林更新技术。鉴定意见是6502新品系适于高寒半干旱地区,增添了新品系,达到省内先进水
平,更新技术鉴定的是该项研究主题正确,树种多样,措施得当,方法可行,数据可靠,资料
完整。在更新方式,树种选择,配置方法等方面是一个新的突破,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做为
重要成果上报。小黑杨繁殖和栽培技术推广,荣获国家农委、科委科技推广奖,农田防护林营
造技术,荣获省科技大会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创造优秀科技成果奖状;农田防护林营造综合技
术的研究,荣获总局一等奖;小黑14雄性无性系荣获总局三等奖;落叶松全光育技术;除草醚
化学除草应用在落叶松育苗;小黑杨新品种引进,荣获九三局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一等奖。
林业科技成果已在省内外农垦系统广泛推广,其经济价值已达2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