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林业专业队伍的建立及发展

第八节 林业专业队伍的建立及发展



五十年代初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总场试验站(科研所前身)有一个造林队,带着行李和工
具到各作业区(农场前身)去造林。后来各场陆续成立了苗圃,但有的是独立苗圃,有的是和试
验站或菜园合并。兵团期间大多数连队成立了林业班。1982年各场相继成立林场。1979年管局
成立了中心苗圃。到1984年全局共有专业苗圃3个,林场办苗圃9个。七十年代后期为大量迅速
地繁殖小黑杨加速林网化建设全局二百多个农业生产队大多数都有简易苗圃。进入八十年代由
于林网化已基本实现,队办苗圃逐渐减少。为搞好林业科研工作,1963年科研所成立了园林组,
1971成立了园林研究所。

1、专业苗圃、林场的设备及生产能力

专业苗圃、专业林场的设备大部是近几年购置的。1983年总局给荣军、大西江、山河三个
农场投资27万元,用于装备苗圃和林场。目前全局林业共有大中,型拖拉机(包括胶轮拖拉机)
16台,小型拖拉机11台,各种农机具60台件,坐机10台,电动机15台,各种喷雾器50台,畜力
车12台;还有灌溉500亩苗圃地的管道设备。五十年代初期管局只有一处简易苗圃,年产苗150
万株,基本满足造林需要。有时略有余。六十年代初期有苗圃七处,多为简易苗圃,年产苗600
万株左右,自给有余。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苗圃建设得较好,设备也多了,灌水实现
了管道化,灭草实现了化学化,品种实现了良种化。年产各种苗木达2000万株、但由于造林面
积大还是供不应求。1983年以来全局实现苗木自给有余。1984年多余落叶松、樟子松1,500万
株。全局十二个苗圃每年育苗面积二千亩左右,其中针叶树当年播种400-500亩。可产成苗3,000
—4,000万株,可外销一千余万株。

2、林业专业队伍造林;专业承包及家庭林场

五十年代初是专业队伍造林、效果很好。但因人员少,机械化程度不高,造的数量少。以
后逐渐过渡到专业队伍造林与群众造林相结合,并以群众造林为主。大跃进和兵团期间造林搞
群众运动。人机畜齐上阵,男女老少一齐上厂,红旗招展,锣鼓宣天,然而群众运动,缺少得
力措施和制度,结果效果不佳,造的多,成活少,成林少。1979年执行造林验收制度以来,专
业队伍造林增多,特别是专业林场造林的比例逐年增加。大西江、七星泡、鹤山、山河、荣军
等场林场和苗圃造林占全场造林一半以上。实践证明专业队伍造林效果好。
在农业承包普遍实行后,开始林业承包。1983年春管局在鹤山农场广队召开林业专业承包
现场会。
大西江农场专业承包,有坐农业车,有不坐车的。其经验已向全总局推广。还有林业班集
体承包、待业青年集体、家属、营林员、专业户承包。实践证明专业承包好,林造的好,长得
好、个人收入多,国家成林多,国家、单位、个人三者有利。承包打破了“铁饭碗”,调动了
积极性。1984年春鹤山农场林场青年职工代江滨夫妇办起全局第一个家庭林场。承包荒地500
亩,当年一季造林270亩,一包十五年,林场贷款。

3、林业技术队伍的形成

建场时全垦区只有一名林业技术员,现已初步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林业技术队伍,共有技
术人员47名。其中: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术人员35人。此外还有技工多人,这支伍
的形成有三条途境:其一、自己培养。自己共培养技术人员12名,其中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
师3人,技术员5人。还有技工多人。其二、本企业代培技术人员6名。其三、国家院校分配来
的共有35名,其中大专9人,中专26人。
三十多年来垦区林业技术人员为在垦区实现荒山森林化,农田林网化,公路林荫化,村屯
公园化的业远景规划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兢兢业业,他们当中有袁锡祥、邓吉才、李成根、
张永昌等大、中专毕业的林业科技人员和自学成才的后起之秀,以及他们的学生吴长太、吴长
江、王亚昌、邓海林等同志,在垦区林业建设贡献了青春,成为土专家、实干家,摘了多种科
研项目,如已育成的6502杨树,已在省内推广,有的在全国农垦系统受奖,取得了令人可喜的
成就。在造林、营林、育苗、果树等建设项目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运用了新技术,引进了新品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