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各种工业基本情况 1、粮油加工
1949至1953年,农场的粮油实行供给制。由国家统一调拨。为了减轻国家负担,组织上决
定派一批老荣军战士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筹建粮油加工厂。
在战斗中负过伤的庄宏斌同志担任主任,张凤礼、贺万福、程山等二十三名战士来到了现
厂址。在当时只有日本开拓团遗留的破房子里,白手起家办工厂,冬季天寒地冷,“大烟泡”
天气不断,他们发扬了“南泥湾”精神,把厂房修善一新,没有设备,从嫩江县县城廉价购买
了两台用过的小钢磨,和五台笨重的罗旋榨,一座日产面粉800公斤,豆油150公斤的小型加工
厂诞生了,不但解决了全场二千多人口的面粉、豆油供应,还有一定的库存。春季他们到第一
线锄草。秋天他们挥镰收割。
1956年入口增加了,现有的设备,满足不了供应,又从齐齐哈尔市购进2台小碾,七台罗
旋榨,全厂职工人数增加到三十人,日产面粉2,000公斤,豆油300公斤。保证了粮油供应。
1957年建成了日产400公斤六十度白酒的白酒车间。
1958年又建成了日产1吨啤酒的啤酒车间,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下马了。
1964年建成了面积为一千八百平米的五层楼的面粉车间,采用国产中型制粉设备,日产一
百二十吨面粉,同期还建成了一座面积为450平米的制油车间,使用上海产H90式榨油机20台,
日产豆油1.5吨,全厂有职工180人,生产范围由过去的生产面粉、豆油、白酒、增加了糕点、
酱油等品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加工厂的生产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受到影响,管理
制度受到破坏,生产混乱,无计划、无指标,并发生了火灾,这十年是停止不前的十年。
粉碎了“四人帮”后,职工增加到339人。1977年产值53万元,几年来产值直线上升,1983
年产值达120万元。面粉平均年产2万吨,经营亏损。豆油平均年产320吨。白酒平均年产150吨。
1977——1983年的七年中,加工厂为国家共上缴利润186万元。
1973——1985年面粉生产经营情况 单位:千元
2、原煤
兵团时期,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为解决五师生产、生活用煤的不足,决定在大杨树矿区
建一座自给性煤矿。1969年9月20日,组织上派张洪申、艾连昌同志带领50人动工筹建,开始
选址,培训人才。1970年1月13日开第一口井,因迂见沉砂失败,开第二口井又失败,1972年7
月12日开成了丰产井一对,即现在的五坑一井场,可年产一万多吨。全矿年产21万吨设计能力,
拥有1,500多人,各项设备配套,由马玉昆同志带队,组织机械施工队,修了铁路专用线,后
定为县团级企业,1976年移交给大杨树农场管理局。
1976年农场总局决定将北安农管局在鹤岗煤矿开采的自给性煤矿移交九三农管局,组织上
派物资处副处长李春林同志接收,并负责扩建,扩大生产。通过边开采、边扩建,现已初具规
模,人员增加到177人,自建了办公室和家属楼房,采煤量稳步上升。1984年盈利14万8千多元,
1985年盈利61万8千元。
历年元煤产量情况表 (吨)
3、制糖
双山糖厂建成投产,填补了九三垦区一项工业空白。这个糖厂自1975年投产以来,生产发
展较快,由日处理甜菜500吨,上升到791吨,产糖量也由1975年的564.85吨上升到1983年的
13,353吨,增长23,6%。在全力搞好制糖生产的同时,又开辟了酒精、糖果加工、冷饮、
麦精露等生产项目,扩大了企业经营,增加了收入,从1979年开始逐年盈利,1982年起绵白糖
生产十五项经济指标,经评选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先后进入第一名。
历年经营利润情况表 (万元)
4、奶粉
乳粉厂1968年始建,1969年11月份正式投产,全称“黑龙江省九三农场管理局乳粉厂。
1969年,拥有固定资产6.7万元,至1983年末,拥有固定资产157万元。职工人数由1969年的
68人,增加到1983年的178人。
1969年初,乳粉厂以生产冰棍为主,当年11月开始生产奶粉和糕点;1971年试产调制奶
粉,因销路不畅,只生产一年即停产。到1975年生产项目有乳粉、冰棍、糖果和糕点,以生
产全脂速溶甜奶粉为主。
过去乳粉生产靠吃“大锅饭”过日子,缺乏严格的经济核算与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忽
视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混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逐步落实各项经济责任制,变生
产型为经营型,经济效益逐年提高。至1983年末,国家累计投资2万元。累计回收投资总额188
万元,回收率为92.2%。
1969——1985年乳粉产值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表 单位:万元
1969年生产《雪花牌》奶粉,采用玻璃瓶包装,—每瓶一市斤。从1974年起,改用塑料
袋包装。1981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定为《九三牌》全脂速溶甜奶粉。
《九三牌》全脂速溶甜奶粉,1983年获《黑龙江省农场总局优质产品》、《黑龙江省优
质食品》。《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的称号,一年迈出三大步。
5、造纸
1970年2月12日,由荣军农场在双山西南部老莱河畔,一片草塘荒地上投入施工,历经
五年,于1975年9月,年产1500吨纸张的“荣军农场造纸厂”落成,后移交给管局工业处,
名为九三造纸厂。
由于造纸厂的产品质量不过关。销路不好,加上经营管理较差,致使造纸工业一度亏损。
1983年,局工业公司党委,调整了领导班子,落实了经济责任制,改进了技术,增加了产品
项目,企业管理有了改进。但仍有管理不善,损失浪费等问题,1984年亏损91万多元。
6、印刷
印刷厂的前身是赵光农垦局印刷厂。1962年4月建厂,1963年2月经农垦厅批准移址到九
三局局直,当时隶属九三农垦局机关办公室领导。建厂初期职工人数只有十几人,两台小八
页机,一台半自动切纸机,发展到现在八开印刷机六台,切纸机三台,铸字机三台,液压打
孔机一台,烫金、平压印刷两用机一台,磨刀机一台,对开平台印刷二台,四色凹印机一台
等,现有职工130人(详见、表附后)。
建厂初期,由于新工艺上马,职工少,设备陈旧,处于试产阶段,经济效益不高。1963
年至1966年2月没有具体生产任务,1966年社教运动时期,以印刷《社教简报》为主,其它表
报为辅。组建兵团后,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生产发展缓慢,19了3年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七
十多人的小厂产值仅为四万元。这个厂1984年被总局作为定点企业。
印刷厂企业经营情况表 万元
印刷厂固定资产主要设备利用情况表
7、毛毯
九三荣军毛毯厂—是于1971年开始筹建,1975年破土动工,1976年安装,1980年前,毛
毯厂始终处于边生产边建设的状态。1980年以后,生产秩序比较稳定,产品质量比建场初期
有明显提高。1981年毛毯厂的“混纺提花毛毯”被评为省农场总局优质产品;1983年“人造
毛提花毛毯”被评为省农场总局优质产品;1983年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荣军毛毯厂的产品
“人造毛提花毛毯”比分名列第一。
毛毯厂历年生产经营情况表
8、皮革
管局大西江皮革厂,位于大西江农场场部东侧,1969年建场。厂区总面积为44,360平方
米,生产用房面积4,803,14平方米,非生产用房面积3,689平方米。
皮革厂的主要产品有:皮大衣,皮夹克,工作服,劳保手套,单、棉帽,单、棉皮鞋,大
头鞋和轻重革(牛正面、猪正面,反绒、底革等)。
皮革厂的皮张收购点有:克山农场、尖山农场、老莱农场、嫩北农场、鹤山农场、北安农
管局、荣军农场、红五月农场等地。
皮革厂现有职工数286人,是初建厂时的14倍。1984年,该厂将原来一个统一生产,变为
四个车间综合性生产体(毛皮,制帽、制鞋、制草车间),包括裁剪、缝皮、整理、制胶、锅炉
等16个班组。
全厂现有各种型号的缝纫机100多台。
建厂十几年来,共给国家创造产值1.400万元,由于皮革厂扩建摊子过大,在生产设备
和技术力量上提高较慢,累计亏损达60多万元。
大西江皮革厂设备情况表
皮革厂盈亏情况表
1969——1973年因具体数字不详末列入表内。
9、制酒
我局各农场系统从l952年开始有了酿酒业,大多都在农业生产队搞的小作坊,是以自给性
生产发展起来的。当时生产设备简陋不正规,无生产计划和利润指标,管理不善,许多是土办
法烧酒。
1966年,由于畜牧业大发展,促进酿酒业发展,当时号召“大养其猪”,又推广发酵饲料
养猪法,酿出酒既可供给职工生活饮用,酒糟又可以喂猪,促使酿酒遍地开花。
1983年酿酒情况表
管局现有三家成型酒厂,分别是局工业公司加工厂酒厂;红五月农场加工厂酒厂和嫩北农
场都柿酒厂。红五月农场酒厂出产的《南阳河白酒》。1983年被评为总局优质产品。1984年初,
在工业调整中确定全局每个农场建点为一个酒厂,分散在农业生产队的酿酒点均由各农场酒厂
统管起来。
1973——l985年白酒生产经营情况 吨、千元
(1979年起、税收率增加是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10、砖瓦生产
建场初期曾简易的用木枝子烧过土窑砖,最早的砖厂是九三农垦局局直砖厂(既局建筑工
程公司一砖厂)它是在1963年建厂,手工制坯生产红砖,1965年制砖厂生产机制坯红砖。荣军
农场砖厂于1968年开始建设,l969年投入生产;七星泡农场西砖厂于1967年
开始建设,1968年投入生产。到七十年代各农场砖厂迅速发展起来。各砖厂建制时期如下
表:
(续表)
1984年初,工业企业调整后,建筑工程公司一砖厂和二砖厂联合为一个厂,嫩江农场二砖
厂和一砖厂联合为一个厂,七星泡农场的东砖厂和西砖厂联合改为七星泡农场西砖厂,这三个
砖厂为定点企业,待验收后发给营业执照。调整后,鹤山农场砖厂为限期整顿企业,其余砖厂
全部是开放经营。
从生产性质看,全部是自给性生产,产品由农场按国家价格包销,亏损由农场给予政策性
补贴,只有局直砖厂无补贴。各厂设备和窑型如下表:
九三农管局各砖厂设备和窑型情况表
(续表)
11、食品加工
随着农场农业生产的发展,九三垦区的食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做到精制逐步
发展起来。
自五十年代开始,九三垦区的食品品种比较单一,质量也很差,只有少数机关或生产队能
烤面包、炸油条,没有其它食品生产。
七十年代初期至八十年代,食品业发展到有了专业化生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场有加工
糕点、挂面、面包等食品能力。还有罐头、啤酒等加工项目。1982年,开始生产的《植物蛋白
肉》深受全国各地用户欢迎,垦区现有食品种类如下:
糕点、挂面、面包、冰棍、酱油、豆瓣酱等共有十三家生产,仅酱油一项局直就有三家生
产;《麦精可乐》有五家生产;肉食生产局直一家;啤酒、固体饮料、糖果各一家生产;雪糕
有十五家生产;《植物蛋白肉》有两家生产。从现状看,食品种类比过去有显著增多,生产与
销售范围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