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商业第一节 商业发展概况 九三垦区的商业,早在建场同时,按照有生产就有流通,有商品经济存在就必然有商品交
换的客观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9年,由嫩江县在农场办了职工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并于1958年在双山由国营商业公
司和县联社分设了三级批发部。1969年由生产建设兵团五师,按省人民委员会文件精神,接管
了所有的批发部和农场供销社。当时改称五师商业综合批发站,各团(现在的农场)改称兵团服
务社。1976年兵团撤消恢复农场建制后,于1977年又把县里管的北部五个农场的供销社接管过
来,改称为局、场商店和收购站,分场设的供销部改为分店。
商业批发站从1972年划分为百货,五金、烟酒、医药、蔬菜、土产、食品、生产资料八个
专业三级批发站。1979年撤消总站。各专业站都独立核算。并根据需要于1978年在北部各场经
济活动的中心嫩江县城成立了嫩江农副产品收购站。
1984年,商业体制改革,又将局直属的批发、零售商店,按专业化分工经营的原则,改称
为百货、医药、烟酒、蔬菜、五金土产、食品六个公司,生产资料站划给了燃化公司。把局直
的服务行业和蔬菜队移交给生活服务公司。
商业系统的党政领导机构,从兵团时期的供销科(股)、商业科(股)、到改为农场时的商业
处(科)。成立了商业处党委。1981年和物资处合并改为供销公司和供销公司党委。
接管自办商业以来,由综合到专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到1983年末,共有
国营商业、服务网点二百六十五个。其中:三级批发站、收购站九个,基础收购站(部)十七个,
零售商店二十一个,分销店四十三个,代销代购点一百零三个,小卖部十二个,饮食服务性网
点六十个。1983年全局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为四千九百三十四万二千元,比1970年增长41%。
其中国营商业零售额为三千一百九十二万七千元,比1970年增长68.5%,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
64.7%。商业、服务行业职工到1983年末已发展到一千四百九十人,比1970年增长49%。到1983
年末累计利润为九百零三万二千元。局、场分成累计为六百五十二万五千元,用于建营业室、
仓库、水果窖、冷库、宿舍、运输车辆、小型设备等投资为五百零二万五千元。目前全局已有
营业室面积一万三千五百二十平方米,其中局直已有四千平方米百货商场,经营品种六千多种。
有二千多米的副食、日杂、综合商店。有能储存一百五十吨的蔬菜窖。有能储存五百吨的水果
窖。全局商业批发、零售自有资金已由1969年的二百二十三万七千元增加到1983年末的二百五
十四万二千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农场办的商业,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结果在手工业
和小商业合作化胜利完成以后,曾过早地限制集体、个体商业流通经济的发展,把多种所有制,
把多条渠道流通,变成了一条渠道流通,把多种经营形式,变成了单一经营方式。在购销政策
上,违背客观规律,对工农业产品统得过死,管得过严,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以集体商业为助手,以集市贸易为补
充的原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由此开始,不断克服和排除“左”
的干拢,逐渐克服“三单一”的弊端。在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到1983年末已批准办起集体商
业服务网点九十个,个体商业服务网点五百三十八个。1983午集体、个体商业服务销售额已达
一百七十六万七千元,占总零售额的3.58%。办起农贸市场十三个。1983年成交额六十七万元,
占总零售额的1.36%。起到了市场调节和拾遣补缺的作用。国营商业从1972年开始,批发企业
不断改革划细经营,1983年已完成批发销售额四千五百八十三万七千元,比1982年增长24.4%,
比1970年增长165.5%。全局零售企业1983年已完成零售额三千一百九十二万七千元,比1982年
增长18.7%,比1970年增长85.6%。
从1980年开始,我局在全局农垦大办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影响下由管局领导带领各场场长和
有关处、室领导到四川、重庆、广州、上海等省市农垦系统参观学习,受到很大启示。开始由
工业处带头试办了一个小范围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接管了荣军、跃进四个生产队,做为奶
牛的生产基地,把局直所属的工业工厂和汽车大队、电业、通讯等单位联合组建了一个联合企
业公司。为了联合办商,曾由乳粉厂办了一个轻工产品商店,接管了驻齐市办事处,同时自办
了商业批发业务,由于没有营业执照,在1982年末被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罚没。在总结这段农
工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管局开始重新组建了工业公司、供销公司、建筑工程公司。1984年体
制改革中,又组建了林业公司,畜牧公司,种子公司,粮贸公司,生活服务公司。在此基础上,
重新成立了九三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并设了经理室。各农场从1984年开始试办了一些专
业公司。七星泡农场早在1981年就正式筹建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公
司成立后,除农业生产队按照农场的管理体制组织生产外,其他各业体按照专业化要求,组成
了十个专业公司。该场是1956年建场,到1980年成立公司前共计二十五个年头,多数年份亏损。
净亏损达二千四百六十四万八千元。平均每年亏损九十八万六千兀。到1982年则盈利一千零二
十万元,1983年继续盈利四百零四万四千元。成立农工商联合企业以来,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国
营农场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四个突破。一是突破了国营
农场单一经济的束缚,开始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二是突破了国营农场“小而全”经营方
式,开始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三是突破了国营农场自给经济的束缚,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
四是突破了国营农场单纯生产型的管理体制,开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