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经过 开发创建到1985年,物资工作在三十六年中,经过了三个“黄金时代”,遭受到两次大的
波折。
1949年至1952年,是艰苦创业阶段。当时物资供应工作条件很艰苦,工作人员不懂业务,
缺少库房,加之原来三场打下的分散布局,造成供需上的矛盾。在鹤山、双山、伊拉哈三地各
有一个储油设备,卸油时完全靠人们用手摇泵倒,供应科的干部、工人都去车站卸油,昼夜不
停的从火车上把燃油倒入油罐,再装入90公斤的油桶,送到开荒队或生产队,有的人经常从车
上摔下来,造成伤害,有一人被摔死。有的物资全靠人肩扛从火车站运回来,再发给各队。这
期间物资供应科为创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了五件大事;(1)加工制造油槽车,奠定了九三垦区
集中送油制。用汽车改制油槽车,在沈阳的一个工厂用半年时间,改装成功四台油槽车,直接
把油料送生产队,结束了用油桶送油的历史,这在当时办农场上也是一个创举,省油,安全,
保证油料有足够的沉淀时间。(2)集中建油库,把三个卸油点集中到双山建一个。用六台C一80
拖拉机拉大木爬犁,把鹤山的油罐运到双山,统一供油至今。(3)建立了翻砂车间,不再去外
地翻砂或购买翻砂件,帮助修理厂购买了设备,请了木型工,从外地运回了江砂。(4)解决交
粮难问题。麦收时节,全省各地支援大苫布五百多块、汽车二百多台,仍有很多粮食交不出,
尤其是多雨年份,压力大。如1950年麦场小麦运不出,又生芽子。同场领导一起,到沈阳向东
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汇报情况。提出解决意见。(经与有关部门共同商定起草了文件),从1953
年开始至到1958年,国营农场实行就地交粮。后来虽有修改,但总的原则不变。(5)进行了物
资大清查,查清了各种物资库存1,736亿多元(东北币),能用的不再买,报废的及时处理,为
改进经营管理打下了基础。
2、物资工作的计划管理
1954至1957年,在物资工作中实行计划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被称为第一个“黄金时代”。
为贯彻东北局《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和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了计划管理,
改变过去那种只顾生产,不顾需要和盲目供应的状态,做了四件有成效的工作:(1)编印了《九
三荣军农场材料价格目录》,共列入28类3,147种另配件,统一了名称,方便了管理工作。这
是全省农场最早的物资综合目录,后来上级推广应用。(2)实行计划发放,有计划的物资可以直
接出入库,无计划的严格控制,消灭了“白条子”领料方法。(3)严格物资计划编报程序,减少
了损失浪费,促进了节约。材料无计划发生额由1953年的8,871,424元(东北币),降低到1954年
的434,108,900元,降低54.9%。具体情况见下表,
1954年与1953年无计划发生额比较表
每年召开1—2次反浪费和节约典型会议,举办实物展览,尖山二队一个康拜因手,使用三
年的大输送布补了120块补钉还在使用,对机务工人教育很大。(4)人员精干,工作效能好,促
进了生产。1954—1957年耕地面积扩大三倍多,物资供应量增加四倍多,而人员没增。1954年
国内国外(进口机械配件)订立合同385种,只到货327种,自行采购l,584种。由于物资工作人
员的努力,完成计划93.5%。数量少的自己从外地背回,还有求火车捎回的,有的自己打包装用
手推车送到车站发回来的,外国件无货就各地求援,或委托加工。有个采购员在沈阳要不到车
皮,帮助车站擦玻璃,夜间睡在他们走廊的凳子上,感动货物调车员,批给车皮。怕装车皮装
不上车,他昼夜守在调车室,睡觉时头枕指挥旗,来车皮接车员取旗就叫醒了,使物资及早运
回。
3、反“右”时期的挫折
1958至1961年,物资工作遭受第一次大的波折。在大鸣大放中,许多物资工作同志,出于
对事业关心,提的意见尖锐直率,而80%的干部、工人被打入“右派”,“机会主义分子”,
“拔白旗”等,而被“下放”、调出、处分,造成工作无人敢抓敢管。大跃进又下放了隶属关
系,加上“一平二调”、“共产风”,造成供应关系中断,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急需物资被调
走。三年自然灾害,国外物资被卡断,无有机油用榆树皮代替,为了弄到机油,曾用一斤豆油
换一斤机油用。为了弄到另件,求“能人”外出采购,1960年买回来两车皮残次品另件,以后
保管十二年,1962年清仓时,共清出超储物资692万元,还有残次品542万多元,共1,234万多元。
4、物资管理工作实行企业化
1962年成立九三农垦局物资供应站,实行“独立核算,企业管理,不提取商业利润”的方
针,机构适应需要,并将农副产品推销纳入业务范围,成为省农垦厅供应站的一个分支。至到
1965年,是发展建设中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这期间着手建立健全了物资采购制度、货运管理制度、物资验收制度、交旧领新制度、财
务核算制度、在用物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十四项制度。当时负责供应垦区十个农场、八个
直属单位的生产、基建、生活物资,每年进货五千多个品种,一千二百多个车皮,将近一千万
元金额,涉及全国111个供货单位和76个厂矿协作加工,特别是中央统一分配和省管的物资,计
划要求必须准确,否则无法弥补。计划自下而上制订,工人、会计、领导三结合,实行责任制,
计划水平提高了。康拜因另件缺少,1962和1963两年自行采购量占84%,致使康拜因的完好率
由1961年的66%,提高到1962年的78.3%。拖拉机另件,也由于采购到缸套、离合器总成、驱动
轮总成等,完好率分别由1961年的67%,提高到1962年的83%、1963年的92%、1964年的93.3%。
1962年供应额达到9,929,432元,全年管理费l0.8万元,比全省兄弟站降低1.9%,比规定低
0.9%,全年节约8万元。库存储备也在逐年下降,亩平均占用量逐年减少,1962年至1965年情
况见下表。
1962到1965年供应站库存储备情况分析 (元)
这五年供应站经营有利,其中1962年盈利262万元,1983年盈利70万元,1964年盈利439万
元。1983年12月11日李田夫同志去北京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农垦物资工作会议,在会议上介绍了
经验。
5、“文化大革命”遭受的挫折
1966年“文化大革命”,物资工作遭受了第二次挫折。合理的规章制度被打乱,领料无定
额,工作无计划,各种物资没有就要,要没了就买,买不到就搞歪门邪道。采购员“满天飞”
拉关系,走后门,以物易物。54团只有24个农业连队,1971年派出720次采购员,团、营、连
都派人远到上海买灯泡,共用5,040天,全团平均每天有14人在外采购。生产需要的另件、物
资供应不上,严重的影响了生产。供应站连年亏损,兵团的司、政、后三大部门,实行条条、
块块物资管理,分散主义严重,各自为政,五项材料库存由1965年的154,469元,上升到1972
年的5,158,999元,增长幅度过大,超储积压严重。
五师1968-1971年五项材料年末库存情况比较
1971年按不同类型团比较
五师1965—1973年度库存额增长趋势图
单位:元
兵团后期,开展了清产核资、修旧利废、建立各项制度等,物资管理工作有了好转。
6、开创物资工作新局面
打倒“四人帮”,成立九三农管局,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物资工作拨乱反正,
并且在改革中前进,成为物资工作第三个“黄金时代”。
物资处实行处、站合一,既是管理局物资管理职能部门,又是物资供应单位。当时下属单
位有两个仓库、两个油库燃料站、煤矿等,共有职工六百二十人。
1979年进货金额达三千八百二十八万元(不含有供应站场的八百万元),比上年增长10.40%,
全年销售总金额三千七百六十六万元,比上年增长35.4%,创历史最高水平。为了改善经营管
理,修建了嫩江油库,自制跨度54公尺,走行400公尺,起重量为25吨的龙门吊车一台,修建
22,400平方米机械化作业货场。1984年又修建了1,200平方米水泥站台和玻璃货架,减少了
这两种物资的损耗。1984年改革了管理办法,分为燃化、物资两个公司,各项工作全部实行经
济责任制,盈利有奖,亏损扣罚。
1979年实行清仓利库,金额达四千八百六十五万元,当年10月开办了超储物资展销部,处
理积压的物资3,802台(件),金额达十二万七千元。在此基础上搞物资工作“五统一”(统一
计划、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减少层次,实行一场一库,全面减少仓
库348个。大西江农场改革后,资金周转由1978年的一点零三次,上升到1979年的一点七次。
鹤山农场改革后,库存三项材料费由1980年的——百三十五万一千元,下降到1982年的七十五
万元。
1980年以后,送出31人到省物资学校、齐齐哈尔市物资学校等地学习,还自办了电脑训练
班三期,培训一百人,购置电脑五台,配备三名专职工作人员,使物资业务和管理水平提高一
步。1984年各场欠局物资处资金四百万元,超过自有流动资金,形成循环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