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计划财务第一节 计划管理 建场初期,以开荒为主,生产单一,各项工作都没有明确的计划,组织机构不健全。计划
工作也较简单,各作业区采取集中管理,通过行政办法,下达计划。
1951至1952年,由于生产规模扩大,生产不断发展,计划管理工作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
步被人们所认识。实行三级管理二级核算的体制,农场计财科设一名专职计划统计员,负责全
场计划工作。
1953年,进一步加强了对计划管理工作的领导。同年一作业区二队马成林同志创造了将阶
段计划、月计划,缩短为“十日计划”,采用了“留机动日、准备机动工,把剩余力量投入常
年工作”的作法,从而增强了计划的灵活性、机动地组织与调配力量,保证了计划的顺利完成。
“十日计划”的成绩,也有力的证明了只要分工具体,任务明确,群众心中有数,领导摆脱了
锁碎事物,突出中心,检查了重点工作,群众真正体会到当家作主,民主管理的实际性,从而
提高了积极性。
1954年全场推广了马成林同志的月计划旬安排的先进经验,生产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群众
积极性起来了,经济效益增长了,扭亏为盈,摘去了建场以来的亏损帽子。
这个时期计划管理的主要方法是:
1、根据省农场管理厅下达的生产建设任务,农场根据历年生产水平,当年自然条件、
“三力”作业可能达到的水平,提出控制指标,年初召开了干部会议,讨论制定实施方案,经
党委批准后,逐级下达。
2、认真贯彻生产责任制。生产计划下达后,做到计划和群众见面,充分讨论,落实到人
头。要求每个职工必须订立严格的责任制度。
3、加强了定额管理。人力、畜力、机械等作业以及肥料、油料、饲料都规定了定额标准。
1955年农场下发了“计划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内容包括各种计划编报程序、方法和遵
循原则,其中年度计划编制的办法是:农场九月份汇集各作业区予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广泛征求各业务部门意见,提出下年度计划指标,呈报省农场管理厅。对省下达的计划指标,
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研究,综合平衡,修定草案。经场党委审批,通过会议把指标下达到分
场、发动群众讨论,制定实施方案,贯彻执行。同时将下达计划指标呈报省农场管理厅备案。
生产队执行阶段计划、小段计划。
1、阶段计划。按农时划分为春耕、夏锄、麦收、秋收四大阶段。由生产队编制,通过职
工讨论,报到农场并经场务会议审查和批准,并作为各阶段经济活动分析的依据。其内容是:
(1)农业生产任务计划;(2)措施计划;(3)拖拉机作业计划;(4)人、畜力作业计划;(5)劳动
平衡计划;(6)主要生产成本计划。
2、小段计划。以阶段作业计划为依据,使阶段计划具体化,一般为“十日计划”,由生
产队长提出“十日计划”草案,交由队职工大会讨论,经分场批准后即生效。主要内容有:
(1)生产作业计划;(2)劳动平衡与使用计划;(3)地号技术措施计划;(4)人力、机械、畜力作
业计划;(5)直接生产成本计划。
农场年度计划经上级批准下达后,如遇严重自然灾害或其它重大原因,必须修改计划时,
由基层单位在七月中旬提出修改建议,经业务部门调查核实,送党委审查同意后,报请上级批
示。无批准机关的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许随意修改和变更本年度的计划。
1956年在计划体系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业体计划,为各业体生产的顺利发展起到了
指挥和予测的作用。
几年来由于各级领导对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视,群众从中体会到它的必要性,使计划管理走
上了轨道,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总结了“十日计划”经验在所属农场推广,场长向俊选以题为
“实行计划管理的初步体会”、计财科长丁履枢以题为“国营九三荣军农场实行十日计划的经
验”,分别刊登在1954年《机械化农业》上。
1958年至1960年,由于“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计划严重脱离实际,提出高指标、大计
划、贪大求全,急于求成。因此,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被破坏,群众失去了信心,
生产受到了损失。1963年,由于九三农垦局的成立,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八字方针,计划管理工作又恢复起来,并增加了力量,设立了计划统计科,人员由一人
增加到四人,计划统计工作在业务上采取“条条包干,条块结合”的方法,由于分工明确,专
业集中,时间充足,能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基本上做到计划从实际出发,
发挥了计划的控制和指导作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969年至1975年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原来的计划体系被打乱。
计划工作由师计划建设科管,每年十二月向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建设处报计划草案,次年三月上
旬下达指令性指标,经各团综合平衡后,召开连队干部会议,直接部署生产建设任务。由于计
划下达晚,分工不明确,计划部门大包揽,编制长期规划时,其他部门很少参与。发展计划不
按计划执行,使计划失去控制、指导的作用。由于不重视计划管理,各业务部门相互不联系,
不衔接,各行其事,忽略全局观念,破坏计划平衡,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影响了计划的全
面完成。
根据1977年龙总(77)4号文件“关于加强计划管理的通知”精神,进一步重申了计划部门的
责任,加强了综合平衡、定额管理,组织重点项目建议书、计划任务书的呈报和审批、调查研
究经济建设重大问题,收到较好效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党中央“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注意农、林、牧、副、渔、工业发展比例,在计划管理上,按照“宏
观控制、微观搞活”、“放得开,管得住”适当的扩大了基层单位自主权。经过调整,产业结
构有了变化。
九三垦区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1949——1984年) 单位:%
为了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伟大目标和在战略部署上
要分两步走的重要决策,管局从1983年起以计划部门为主成立了规划办公室,组织了农、林、
牧等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充分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了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