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工作 建场初期,从实践中培养干部,选配一大批各类干部,并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提高,先后
为兄弟垦区、新建农场和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输送各类干部1,340多名。
1956年为加速干部队伍建设,从工人中选拔了15名优秀者为生产队不脱产作业队长,经过
一年多的培养,绝大多数被提拔起来当了队长。
1958年,大跃进之后,各项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干部的德才看法持有偏见,干部调动
频繁,特别是1962年至1964年,生产队一级干部几乎是一年一轮换,1957年还组织了78名干部
下放劳动锻炼,时间为两个月一批。全场各级干部实行“三七”制(每旬三天劳动、七天工作)
生产队干部跟班劳动,多者一年达140天。
1965年省委农工部四处和九三农垦局政治部在大西江农场进行了老弱病残干部回产和提拔
新生力量的试点。这个场将14名不适合当生产队一级领导干部的同志,占该场队一级干部的31%,
安置回到生产中去,离开了干部队伍,而且又提拔了12名优秀工人接替他们工作。为培养提拔
革命事业接班人,培养落实46名新生力量“苗子”。这一年,九三农垦局对老弱病残和不适合
做干部工作的41名,进行了妥善安置,有的回产,有的调职,同时提拔了42名年轻优秀的工人
接替生产队长和指导员工作。
为了提高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先后通过三种渠道培养干部 670多人次。一是上级培训,
如1955年送30人到省统计干校学习三个月;二是办学习班,搞业务训练,如1962年在党校轮训
了畜牧队长、机务队长133人;三是以老带新,干中学,交任务,教方法,培养一批。
1966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进行了民主选举干部,共新选各类干部400人,其中25岁以
下的165人,26岁以上的235人,落选的157人。调出干部19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师有4,969名干部“靠边站”、被“打倒”,到1970年末,基本—
上都“解放”、并安排了工作。其中有了33人到生产第一线或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1975年在局、场和分场级注意配备妇女干部,务农场都选配了一名处级女干部到领导班子
工作。
1979年以工代干的人员有一批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其中有的定了行政干部级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管理局党委按照“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革命化、年轻化、知
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到1981年提拔场处级干部76名,其中大中专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21名。
恢复了14名老工程师、技师的技术职权,考核晋升了179,名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晋升了
35名助理工程师。
1984年,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对以工代干人员,按规定的条件转正1,134人,其中
老代干68人、副股级723人、有业务职称的340人。
九三农管局几个年度干部基本情况表
注:(1)1972、1975两年中含现役干部546名,(2)高中包括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