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研成果

第三节 科研成果



为了鼓励科学技术人员钻研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促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全国科学大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农业生产,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国家对出现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了奖励。九三垦区广大科技人员经过多
年试验和生产实践,取得了一批较好的科研成果。据统计:九三垦区在农林、农机、畜牧兽医、
建筑水利、医药卫生等方面,受到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农垦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农场总
局和九三农管局奖励的有104项优秀科技成果。
其中达到省级以上水平有五项,如玉米自交系HD103—2的选育,荣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
奖。HDl03—2玉米自交系,是1966年从罗马尼亚引进的HDl03双交种,经过连续自交,精心选
育,于1968年冬在海南岛与528—12(自交系)进行早代测交制种,1966年在场内进行测交鉴定,
发现HDl03—2×528—12产量最高。较当地农家品种黄八趟增产80%,而自交系本身产量亩产也
在300斤左右,单穗粒数400个上下,其他性状也很好。
同时对全省和全国各地应用该自交系的组合进行收集鉴定,确认该自交系确实具有早熟、
配合力高、抗寒性好,生长健壮、自身产量高、单穗粒多等突出优点。
通过多年鉴定,到目前已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四个省(区)广泛应用。使
用单位三十多个,配制的推广组合二十多小。如用HDl03—2配制的嫩玉一号(HD103—2×528)现
在为内蒙的布特哈旗、河北的围场县、黑龙江省的讷河县和牡丹江农场管理局等地区的主栽品
种。根据黑河地区联合区域试验,嫩玉一号各点平均亩产了787,9斤,较当地农家品种黄八趟
增产58.90%。宝单一、二号分别较当地品种白头霜增产31.80%,40.70%,平均每亩至少增产150
斤以上。按每斤一角钱计算,则每亩可增加收入15元。
耙茬播种的研究,荣获了1979年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耙茬耕作既在作物收获后,
及时进行田间清理,随即用宽幅单列圆盘耙进行耙茬,对有垄的中耕作物地,先顺垄耙一遍,
使垄台肥土均匀散开,然后再对角交叉耙一次,耙深8—12厘米,达到平整细碎,上松下实。翌
春直接或略加耙耢后播种。对小麦茬第一次耙茬两遍,使茬子和表土混拌,促其腐烂与草籽发
芽,待降雨和草籽发芽后耙二次,结冻前耙三次,达到播种状态。
该课题经过1955年到1965年的多年实验和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在大豆地上耙
茬种小麦,发现生长发育和产量均较耕翻地优越。其后又在多种茬口上进行多种不同气象年度,
不同作物种类、不同的品种类型、不同播期和施肥条件下试验。均得到了相同的效果。小麦增
产13.03%,大麦增产17.63%,大豆增产14.6%,玉米增产8.9%。平均增产10—15%,涝年不减产,
旱年增产突出,又经过田间观察和人工模拟土壤紧密度试验,对过于疏松的黑土地,随着容重
的增加产量上升,容重由0.8提高到1.1克/立方厘米时,籽实产量提高48.9%,大豆由容重0. 8
提到1. 2克/立方厘米时,产量提高53,3%,初步看出各种农作物对土壤紧实度都有一定要求。
均认1.0—1.2克/立方厘米为宜。耙茬耕法经生产实践证明:这种耕法可使土壤保持适宜的紧
实度,有良好的水分、养分状况,获得显著增产效果,还可降低成本,利于防风保土,提早成
熟。
小麦不稔症原因其防治的研究,荣获了1979年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小麦不结实,
在双河农场存在了二十多年,是个老大难问题。1972年局科研所调查,不育率达30—500%左右,
严重的达90%以上,1956—1975年二十年小麦平均亩产只有110斤,而1960年亩产只有22斤。种
了十几万亩小麦,但吃白面还要外场调入。经过三年试验,终于查明了小麦不结实的原因,是
由于缺少有效硼所造成。1975年进行示范施硼的小麦结实正常。1976年推广,小麦亩产204斤,
单产翻了一番。而且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五百吨小麦。
大豆、玉米大面积推广化学除草,小黑杨繁育和栽培技术的推广获得了国家农委、国家科
委颁发的农业科技推广奖。
达到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级水平有三项,农田防护林营造更新综合技术的研究,荣获农场总
局1978—1979年科技成果一等奖,该课题经二十多年的深入探索,对防护林营造规划,更新方
法,效益调查和杨树母根造林等技术,逐步总结出一整套经验。为国营农场多快好省地建设农
田防护林提供了科学依据。经九三农科所多年试验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距离为树高的25—30
倍,在有效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为39,8%,增加土壤含水量3.8—4.7%。减少蒸发量7.5—36%,
春季提高大气温度0.8到3.6℃,夏季降温幅度为0.5—15℃。十年平均小麦增产18.4%, 1972年
最大增产达280%,大豆增产22% 1959年最大增产29.9%。
选育玉米嫩玉一号单交种,荣获农场总局1978一1979年科技成果二等奖,嫩玉一号是用自
交系HDl03—2作母本与自交系528作父本杂交育成。株高l.8—1.9米,前期生育慢较抗旱,后期
生育快,杆强不倒,籽粒为中间型,适于密植。一般平均亩产700—800斤,最高亩产可达l,767.6
斤,自1969年推广以来,推广范围广,面积较大。
“小黑14雄性系”杨树新品种的选育,荣获农场总局1978—1979年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品
种具有抗寒、速生、抗病虫害等特点。但其速生性能好,高生长与粗生长都很快,因而材积量
的增长也快于小黑杨。“小黑14雄性系”的特点能在北纬48°地区能够成活,已向垦区推广。
有两项荣获总局1985年科学技术进步奖。
达到管理局级水平有六十八项,这些受奖成果有的是解决了垦区生产的技术关键,有的是
研究新品种,还有的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技术改进措施。1980年奖励43项,1982年奖励
33项,还有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奖21项,1985年7月21日召开会议奖励优秀知识分子80名、7l
项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是九三垦区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垦区的宝贵
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