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队伍 1、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学校处于开始创办阶段。1951年,在鹤山创办了垦区第一所小学,只有赵志伟
老师一人。荣军农场学校也只有三名教师。赵志伟老师于1948年毕业于沈阳东北女子文理学院
是当时唯一的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教师,1959年建立中学,之后每年陆续有为数不多的大中专
毕业生分配来从事教育事业。1963年以后,农场职工子女陆续初、高中毕业,有一部分被吸收
到教育战线上来,从事教育事业。这一时期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力量不断壮大。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停课闹革命的影响,加之适龄儿童的增加,教师力量十分缺少,
除1968年有一批六六届、六七届大中专毕业生被分配来农场任教,及以后又陆续分配来的木中
专毕业生任教外,1968年,在知识青年中选派一批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充实到教育战线,很快就
成为各农场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这一时期教育战线师资文化、业务达到了空前水平。
从1975年开始,下乡知识青年根据政策规定可以病退、困退、返城,至1977年返城达到了
高峰,教育受到冲击也达到了极点。当时,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师所剩无几,分不出班,开不出
课。学校处于瘫痪状态,为了解决教师奇缺的问题,各农场党委,教育科都相应地采取了一些
措施。主要是选送人才到外地代培、进修;通过对外商调,把外地热心农场教育事业的教师调
进来,从职工子弟中择优录用;对内外招贤,把农场内部职工家属中,外地社会上闲散的知识
分子,通过严格的考核择优招聘。这些措施,使教师奇缺的矛盾得到了缓和。
1977年全局中小学教职工2,804人。其中专任教师2.400人。专任教师中党员221人,共青团
员809人。1984年全局中小学教职工 3,591人。其中专任教师:2,681人。党员315人,共青团员
478人。
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1984年中小学教师学历统计
2、教师进修
3、生活福利
1981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l981年调整部分职工工资的通知精神,从10月份起,中小学
教职工普遍地晋升了工资。1983年4月开始又给大中专毕业生向上浮动了一级工资。1984年3月
开始,又给无学历,无职称的中教八级,小教新六级的教师向上浮动了一级工资。上述人员从
1984年5月始又享受了边境地区岗位津贴每月12元待遇。1985年局直中、小学教职员工进
行了工资改革,每个人都增加了工资。
在民用住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各级组织对教师的住房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财力、物力
允许的范围内,教师的住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大西江农场、红五月农场场直中小学教师
都住上了两屋一厨或三屋一厨的宿舍。每户平均面积在四十平方米以上。
l984年春,管局党委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压缩其他开支,为局直学校筹集资金四十二万元,
兴建“园丁”楼。11月份,新建“园丁”楼竣工,交付使用。二十四名中教五级,小教新三级
的教师住进了“园丁”楼,使这些中级和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1985
年又建了一座“园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