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小学教育

第五节 小学教育




一、九三管局局直小学校发展概况

1949年建场时,鹤山、八一五两场的小学设在鹤山,由赵志伟同志负责,有学生26名六个
级,复式教学,称为九三地区第一所小学,荣军农场的适龄儿童入学都到附近公社新胜村小学
校求学。到了1951年,适令入学儿童逐渐多起来。荣军农场创办学校,把新胜村小学里垦区职
工子弟分出来,在一所日本人修建的砖房里办起了“荣军农场职工子弟个学校”。由姜淑琴老
师主办,同时任课。共有学生20多名,复式教学。
1953年,并场时,鹤山农场小学校从鹤山迁到局直,与荣军农场小学合并为一所学校,由
白影同志任学校校长,老师有赵明杰、张显清、白影、李庭、赵志伟等。校名为“九三荣军农
场职工子弟小学校”。
1954年,九三荣军农场职工子弟小学校在现在的银行后院。以后又迁到现在的印刷厂处。
此年,廖高谨同志调入学校,担任小学校长工作。
1954年和1955年,苏联农业与教育考察团两次来九三垦区,进行教育考察。老师,学生列
队欢迎。考察团向学校的孩子们赠送了列宁纪念章,红领巾、裙子等。次年,东德考察团也来
过考察。1962年,东北地区著名教育家车向忱同志赴我局考察了解教育情况,并给教师们作了
有关教育工作的学术报告。
当时,小学校又是全局的中心校,业务上,中心校领导各场小学,负责下去听课、出题统
考,老师集训等。上面受嫩江县教育科统管。我局教师赵明杰、赵志伟,董选忠等同志曾多次
授予“嫩江县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1961年有教学班14个,教师20多名。教学形式全部都是单试教学。这时,组织上中小学是
一个党支部。财务经费是企业实报实销,1964年建两幢砖瓦结构的新校舍。小学校从原印刷厂
处迁到现在的一小处。
1970年发展到28个教学班级,教职工50余人,在校学生达到一千余人。1976年,发展到30
个教学班,一千五百多人。管局党委筹备资金,开始创建九三局直第二小学。
1978年,九三局直二小落成,17个教学班级,招收和从一小分得学生890人。共有教职工
46名。校长由田禹同志担任。

局直第一、二小学校基本情况表

1、局直第一小学校




2、局直第二小学校




各农场小学校基本情况表



二、教学

在小学教学形式上,建校最初几年,因教师少,校舍少,桌椅少,全部实行复试教学。有
两名教师的学校搞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复试;有一名教师的学校搞一至四年级复试。还有
的半日制教学,即两个班级共用—个教室授课,甲班上午授课,下午就得放假让乙班上课。这
两种教学形式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1966至1976年,一度实行开门力学,学生不但课堂学,而且走出课堂学工、学农、学军。
以后,又重新恢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在考核考试制度上,1951年至1966年,全局严格遵守考试制度和升留级制度,老师认真教,
学生努力学,教学质量较好。
1966年至1976年间,考试制度遭到破坏,实行开卷考试,标榜张铁生式的白卷学生。此期
间,升留级制度也废除,小学毕业时不必考核,只要把毕业生名单一抄送入中学,就算升级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局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了《中
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及《中小学生守则》(试行草案),恢复和健全了考试考核制度
和升级制度,全部实行闭卷考试,平时考试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
50%。考生成绩达不到60分者,不予升级。




从1976年以来,各学校的教学设备、体育器材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课桌、椅子增添近一倍,
百分之九十五的学校(包括连队学校)都安装了暖气。并添置了教具。局直—小、二小,以及下
属各场场直、生产队学校都有篮球、足球、乒乓球、单双杠、羚羊、秋千、木马、跳箱、跳绳
竿体育器材。保证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改革

根据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进行了教育改革。
1984年末,尖山农场、荣军农场、大西江农场、红五月农场、鹤山农场、跃进农场、建边
农场都先后成立了教育中心。教育中心主任聘任中学校长和小学校长。由校长提名组织校级领
导班子。每届领导的聘期暂订为三年。各农场都适当地对中小学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整。把不称
职的教师,一部分调离教学岗位,改作其他工作;一部分离职进修,待知识提高后聘用。仅荣
军一个农场就调离中小学教师46名。红五月农场教育中心,根据独生子女已经入学,小学入学
率开始下降的现象,制定了“连队小学一年级实行隔年招生”的决定。这项决定的优点是:与
复试比较,教学质量高;节省人力、节省物力、节省财力。其不足是:有一少部分儿童的入学
年龄,或者提前,或者延后一年。

1973—1984年九三农管局小学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