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群众性卫生工作 1、爱国卫生运动
局、场、分场、生产队都先后建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单位分工主管领导干部担任
爱卫会主任。1951年开展了以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毛主席发
出了“动员起来,除四罟,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以后曾掀起了几次
大的爱国卫生运动高潮,195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卫生工作列入《农业发展纲要》,号召常年
开展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后改为臭虫),爱国卫生运动,1957、1958年形成
高潮。1959、1960年开展了以“五有三勤”(五有;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有厕
所,户户有灰仓;三勤:勤起、勤垫、勤打扫)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72年按省里的部署,
开展了以“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厕所、改马棚、改水井、改环境、改炉灶)为中心的爱
国卫生运动,各单位都修建了防寒厕所。1982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发动群众大搞治脏治差
治乱,修建砂石踊路,种花植树,美化环境。除此外,每年都搞两次室内外卫生大检查,推动
了家庭和公共场所卫生工作的开展,但坚持的不够经常。
2、妇幼保健
管理局卫生处有人分工兼管妇幼保健工作。局和各场职工医院设有妇产科,全部采用新法
接生。对部分妇女的各种疾病,加强于防治和医疗工作,进行普查,掌握情况,购买药品。对
幼儿的勉疫、接种疫苗注射等工作,近年来纳入常规,每年春秋搞2—3次地方病、传染病的防
治。
3、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
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宣传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让人们
对疾病知识有所了解。防疫部门加强对传染病的疫区管理,并配备专人负责,有效地控制了各
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克山病逐渐的消灭,天花已绝迹。但是垦区内仍有几种传染病,多发
病,危害较大。
流行性出血热。在七十年代初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每年在冬春季节流行。流行因素调查学
说尚无统一,现趋向鼠类较大,自1976年至1983年的防疫统计数字记载发病691例、死亡17例。
多分布在垦区的十三个区、二百多生产队,均有潜在的发生,是流行较广泛的一种传染疾病。
在卫生处的领导下,设有二级(局、场)卫生防疫单位,搞好季节重点防治灭鼠工作。努力做到
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取得较好的成绩。
地甲病、大骨节病。1958年前在县卫生防疫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预防性治疗,农场较为
系统进行普查工作是从七十年代初期进行的,大骨节病防治经历20余年。经多次的反复调查分
离了重病,易患的年龄组,发病较多为3—16岁。在3—16岁总人数55,914人中,受检人员
47,992人,完成了85%左右,患病人数为12,526人,患病率为26%。治病的措施是改水、南部
六个场有二十七个队在兵团时改水,打了深水机井,口服亚硒酸钠。中小学服药率完成95%,
幼儿服药率完成71%左右。
地甲病,全区普遍服用含碘食盐,经九三农管局拨款试制了一台食盐加碘机,用款5000多
元,送给双山粮库使用,供应含碘食盐,对全局地甲病患者进行了普查医治工作,孕妇必服,
使这两种地方疾患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76年—1985年传染病发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