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风录
第三节 新风录
1、新事新办
(1)1983年1月9日,跃进农场第二生产队韩凤武和本队小学教师刘桂霞举行了婚礼。原来小
韩的爸爸准备大办一场,来场二十多年尽随别人的礼了,自己的儿子结婚要办得体面一些,准备
十桌八桌的,为此还特地到齐齐哈尔买菜。小刘的爸爸想,自己的独生女,从小没母亲,要办的
像个样。小韩和小刘想,自己是团员,要在移风易俗上带个头,便向场团委做了汇报。经过做思
想工作,双方老人思想通了,并在俱乐部举行婚礼,大家来庆贺,只用一个多小时办完了婚事。
原来打算花一千元的吃喝费,改为只买点糖、烟、茶就完事了。
(2)1982年12月20日,尖山农场党委副书记张枫为儿子从简办婚事,受到群众的好评。事前
张棍同志对老伴、儿子和未婚儿媳进行了教育,他说:“党中央三令五申,结婚不能大操大办,
我们不能明知故犯,要带个好头”,喜事新办,做到不声张、不收礼、不摆席、不用车,一位
交往多年的老同志送20元钱,他讲清道理,叫老同志把钱收回去了。小俩口结婚,回娘家坐公
共汽车,婚后马上上班。张棍同志没有利用职权,从简办婚事,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2、拾金不昧
(1)1983年1月(腊月二十六日),局直第二小学十一岁的王秀芹,是文静的小姑娘,起早拣
煤核为家庭分担困难。在印刷厂附近的炉灰堆旁有一本被烧了角的旧书,她扒拉开一看,内有
一个240元钱的存折,还有100元现金。她想,别人没看见,家里等用钱,思想斗争很激烈。想
起了爸爸、妈妈和老师教育的“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她一看存折是黄一飞的,这人在那工
作不知道,她回家当妈妈一讲,说要找失主,妈妈说:“快过年了,谁都等着用钱,你要把钱
想办法送给失主”,经过查找,终于把钱送到黄—飞手中,王秀芹的品德感动了黄一飞的全家。
(2)尖山农场十五队胶轮拖拉机驾驶员李新华,在一次夜行车工作中,拾到一块上海牌手表,
他想到雷锋的先进事迹,决定马上交公。然后又协助领导查找失主,把表交给本人,受到同志
们的赞扬。
3、舍己为人
(1)1983年7月6日,大西江农场职工中学学生吴守俊,在东山水库落水。进行民兵游泳训
练的王在良,听到“救人哪!快救人!”喊声后,朝呼救声跑去,这时田辉也从水中向落水方
向游去。只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学生扛着一个失去了知觉的学生在三百米远的深水中挣扎,时
而露出水面,时而又沉入水中,情况十分危急。他俩急忙上前抢救,不顾个人安危,使出全身
力气在水中往岸上托。救出之后,落水者面色铁青,因水呛而窒息,他俩立即给做人工呼吸,
终于救活了这个落水学生。
(2)1932年的一天,双山糖厂青年工人崔银山正在路上行走。忽然传来了“快把惊马拦住!”
他一抬头,看见一辆受惊的马车顺着大道从上岗飞驰而来,车上—位妇女抱着小孩机械地喊着,
驭手被摔下车后也在后面高声着。然而马车却没有任何停下的趋势,借着路坡的贯力,继续向
前冲去。路两旁是深沟,往前是石桥,不立即采取措施,后果难以想像。在这危险的关头,崔
银山挺身而出,截拦惊马,一场事故避免了。
4、助人为乐
(1)九三公安分局民警崔凤伯,1981年6月收到局领导转交的人民来信后,帮助分离四十年
的亲人团聚。事情的原由是:河南省范县杨集乡的苏亚锋,于1942年十八岁时参军,复员后在
贵州省安顺地区工作,以后回原籍探亲,乡亲们告诉他,他家早以搬到“北大荒”去了。但不
知道详细地址,他多方打听也没找到下落。四十年过去了,苏亚锋想念亲人,趁来哈尔滨学习
的机会,他给几个管理局去信查找。崔凤伯接受这项任务后,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终于在荣军
农场十队找到了苏亚锋的亲人。6月21日晚在九三公安分局的安排下,苏振亚和分别四十年的哥
哥苏亚锋团园了。
(2)荣军农场二队工人何玉龙,助人为乐的风格受到全场群众的称赞。这个队9l岁的高奶奶,
无儿无女,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玉龙求得自己父母的同意,家中由哥哥、弟弟照料,他负责
高奶奶家的生活照应。把自己的行李搬进了高奶奶土炕上,他当高奶奶说:“从今天起我就是
你的孙子,啥事尽管对我-说就行”。从此,他每天起早,为老人劈柴做饭,挑水扫院,料理家
务,园田地种收,挖窖贮莱,领油买面,拉柴拉煤等等,全包下来。有的人说小何是傻子,有
的人说他心血来潮长不了,他却毫不在意,连续这么干了三年。1981年秋天他和本队女青年马
德和结婚了,几天之后,小俩口又高兴地搬进了高家,这三姓三口之家,生活更愉快,有天老
人闹肚子,裤衩拉上了大便,玉龙给洗了,感动高奶奶落了泪。1982年7月高奶奶去逝了,玉龙
从齐市护着骨灰合回来,哭得眼睛像桃似的。1983年3月玉龙小两口又像照顾高奶奶那样,照料
了老工人张力业的家。张力业爱人住院时,家中只有孩子,他给孩子们做饭,过节时自己花钱
买肉给孩子们包饺子,一个半月后,张力业爱人病好俩口子回家—看,十分高兴。
5、同甘共苦
(1)嫩江农场电业所党支部书记姚德山同志,原来在五队任党支部书记十年。十年中三次让
房,与群众同甘共苦。第一次在1982年,连队盖新房,决定给他一户48平方米的,他考虑助理
兽医师阎洪兴是科技人员,家四口人住30平方米的旧房,让给他了;第二次让给了退休工人刘
庆龙,他只一个独生女,结婚没房子,这么办可照顾老人;第三次是1984年,让给了老工人王
德山,这老俩口需要别人照顾,这么做他儿子就可到一起生活了。五队职工十分怀念姚德山吃
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光荣传统。
(2)红五月农场八队党支部书记李永田,1978年到1981年的四年工作中,正是社会上刮不正
之风的激烈时候,而他却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
风,同工人住一样的房子。队里建一幢四户大房给干部住,他看大家住小的还不够,不忍心这
么干,把四户改为八户,给新结婚的住了。他从来没有用公家的小型车干过私事,去场部开会
骑自行车。从没迟到过。铺砖地自己买了六百块砖,他从不用职权谋特权,有一次要多给他一
车豆秸,他说啥也不收。他抵制不正之风,受称赞。送礼的不要,请客的不去。生产队从没招
待过客人和场部来办事的人,亲朋要来农场落户,他没开过后门。在他的带动下,这个队没有
结婚大操大办的,社会风气良好。
6、和睦家庭
(1)红五月农场八队的人们,都说:“田武的家是和睦的家,媳妇李翠香是百里挑一的好媳
妇”。1980年田武把患病多年的母亲,从大哥家接回来,队里有的人说,老太太半身不遂,屋
拉屋尿,这家不一定能过好。当别人间翠香时,她说,谁都有父母,要拿人心比自心。
这七口之家,只靠田武每月47元工资生活,够紧巴的了。翠香除了精心伺候婆婆外,还包
种一垧地甜菜。家中猪、鸡、鸭一大群,一天忙到晚。换季时,先给婆婆做好穿上,每日三餐
她调换着样给做好吃的。有病人心焦,上了年纪好唠叨,翠香从没跟老人顶过嘴,翠香有病吃
不下饭,田武给买罐头,她一口也舍不得吃,送给婆婆吃。
(2)跃进农场十队张艳文的丈夫去世七年多了,家中留下三老三小,一副重担落在她身上了。
有人劝说:“你还年轻,守到何时是头,莫不如改嫁算了”。公婆也眼泪汪汪的劝她改嫁,而
小张却决心照料好公婆和76岁的大爷公。他们有病她给端屎端尿,给做鸡蛋汤吃,三天两头给
大爷公擦洗脓疮。组织上为了照顾他们家生活,批小张为职工,1979年小张盈利五百元奖金,
她给每个老人做一身新衣,而自己却穿补丁衣服。
7.热血春秋
(1)吕环同志是鹤山农场四队的烘炉工,现年36岁。他1967年参加工作,1970年学打铁,如
今已经干了16年。打铁又累又赃,一些青年小伙子总觉得干这个工作平凡,吕环不这么想,他
说:“建设社会主义,干啥都重要”。他每天早来晚走,认真学习,不怕吃苦,终于学会了打
铁的本领。修理农具、检修康拜因,什么时候叫他,他从不推脱,有一次刚端起饭碗,别人叫
他打个件,放下饭碗就去干活了。这个队三十多匹役马,到外地挂掌每年要花五百多元,这活
叫他包下了。利用边角余料打马掌,进行小革新,收拣废零件,修旧利废,一年给生产队节省
支出3,157元,他自己做的大豆低茬收刈刀片400多个。他助人为乐,谁找他打水桶、快壶等白
铁活,也有求必应,利用业余时间给完成,从不不要任何报酬。
(2)程玉同同志是管理局加工厂后勤养猪班长,已年过半百1960年工作,当时只有26岁。他
为帮助大家在年节杀猪,买了一套工具,学会了杀猪本领。谁家有求必应,有时顶风冒雪,一
天杀两三头,帮助清理干净,把肉砍好,有时还帮助出售,深得人们的赞扬。平均每年杀猪一
百多头,为本厂职工和外单位人员共杀了三千多头,砍卖猪肉三万多斤。别人感谢他,送给他
猪肉不拿,给钱不收,给烟酒不要,他说“别人求我,是信着我了,我帮忙是应该做的”。
8、身残志坚
(1)山河农场六分场四队任国政快六十岁了,十五年前由于冻伤而被截下了双腿。这位没
有双脚的老人,每天拄着拐杖,拉着自制的双轮小车,不分春夏秋冬,到处拣废铁。六年中他
为生产队拣了两万五千多公斤废铁,价值八百多元。
(2)七星泡农场工副业公司职工迟跃明,年仅二十九岁;瘫痪了十八年。念小学二年级时得
了麻痹症,十二岁告别父母外出学钳工、锉工等手艺,两年后学会了板金、钳工、五金修理等
技术。花一百多元钱买了各种书籍。如今,他只读过二年书的文化程度已提高到高中水平。除
此外,他还义务为群众做好事,十多年给大家做水桶、洗衣盆等一千多件。1983年6月5日,他
坐手摇三轮椅车,出席了九三农管局文明礼貌月活动表彰大会。
9、人民公仆
(1)鹤山农场加工厂党支部书记邱洪浩,办事处人总想着群众。他工作的单位可算是有实权,
说了算,油水大,便宜多的地方,可他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不拉关系,处处廉洁奉公。有一次
他在齐市建工学校读书的儿子,要给与他爸一起工作多年的同志走后门买点豆油,他不讲情面
而没办成,他身在生产油面的地方工作,却没有私自批过一斤豆油、一斤白面。他坚持原则,
不讲情面,一个与自己一起工作过多年老同志的孩子因公失职,被撤职了,同志们说情,老同
志拉关系,都被他顶回去了。他从来没为亲友私自安排工作和安插私人,也没有利用职权给自
己的孩子安插好工作。生活上的享受,他先想群众,唯独他心里没有他自己,分苹果时他先给
病号,双山来煤时,他带头运回,先给急需的同志。
(2)九三农管局物资处供应站主任柴希贤,在1982年3月2日下午下班回家,发现九斤糕点和
二百元钱,经查问,原来是河北省赵县轴承厂姓甘的推销员给送的。弄清事情原因后,向党组
织做了汇报,到旅店把食品和现金交还本人,并说明买零件是我们需要,不能从中谋私,老甘
很受感动,表示一定要向柴希贤同志学习。
10、创业精神
(1)尖山农场19队宋克臣同志当上油料保管员,工作仍然是艰苦勤奋,勇往直前。1973年队
里盖100平方米石头砌的油库,因为人手忙,中途停下来。这时宋克臣就白天管油料,晚上贪黑
干,在库里搭个床铺,起早干一阵,他既是瓦工,又是小工,取土、筛砂、和泥、抹灰全是他
一个人干。他老伴看他身体累瘦了,不让他这么干,他说:“干革命就得豁出命来”。就这样,
他用了五个多月时间,把油库盖起来了,又打了25平方米水泥地面,砌了300立方米石头墙,垫
了900平方米砂石场地,栽了200棵树,给队里节省331个工日,折合550多元钱。到1983年他还
拣了废铁20吨、边角料3吨,修复农机零件117件,节约柴油22吨、机油900公斤,价值 8,300
多元。他还自制了油料过滤器、缓冲板。实现了管道加油、浮子取油、三级过滤、二级沉淀,
油库管理标准化。
(2)红五月农场四队老党员白和民同志,1983年3月公出去双山站给队里拉贷,当天没拉完,
他就合衣睡在客运候车室,给队里省下两元钱宿费。他从1964年以来,为农场外出办事17次蹲
车站,而不住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