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物传

第二节 人物传



向俊选传




向俊选,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1921年生,1937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5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向俊选在新四军转战豫、鄂、皖一带,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
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向俊选在中原军区工作,于1947年10月被派往东北辽南军区,参加了东
北地区的解放战争。
1948年秋,东北全境解放。当时俘虏的大批国民党军官需要改造、安置,使他们就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组织成立了四个解放团,向俊选
被派往解放三团任团长兼政委。到1952年,解放团改办国营农场,向俊选被派往当时全国最大
的国营农场——九三农场任场长。建国初期我们创办国营农场毫无经验,怎样才能办好农场,
除了借鉴苏联的一些作法外,全靠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办场经验。1952年春到1956年
秋,向俊选任九三农场场长的五年期间,依靠党的领导,调动广大职工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探索了办好农场的许多宝贵经验,对我国农垦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52年冬为了合理地开发荒原,发展农垦事业,九三农场与附近的黑龙江省荣军农场合并,
称为国营九三荣军农场,向俊选继任场长。在两场合并时期,他组织进行了农场经营管理的大
整顿。全场进行了规划设计,将原来两个农场分散经营的许多小型分场和作业站,统一规划调
整为十六个生产队,建立了以生产队为基层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责任制。每个生产队耕地10,000
一15,000亩。与此同时,制定了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畜力和人员配备标准,按生产队的经
营规模,实行定额配备,多余的机械设备和人、畜力,全部调了出来,有效地克服了按供给制
办法办农场的弊病。按照上述要求,经过1952年冬到1953年春几个月的整顿,农场的耕地面积
达到二十二万多亩,比原有耕地面积扩大45.4%,而人员却减少33.8%、马匹减少67.6%、大车
减少60%,拖拉机和各种农具也有大量的多余。仅此一项,农场每年就能节支三十五万元。经
过这次整顿,把多余的人力物力抽调出来,输送到其他生产单位和基本建设部门,使它发挥新
的作用。
九三荣军农场在建立以生产队为基层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责任制的同时,对各项生产作业
的劳动效率、作业质量以及各种物资消耗等,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定额,为在进行各项生产作业
中,以机车组和农工组为单位,按每日、每班次实际完成定额情况,对照定额,进行班组定额
核算,逐步发展为全场普遍推行的群众性经济核算。这一经济核算经验,很快地推广到全国各
地国营农场,在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里,对于提高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了很大作用。向
俊选对于开展上述群众性的经济核算工作,及时加强了具体领导,从各个方面给以很大的支持,
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组织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国营农场的农业生产,过去我们也是毫无经验的。向俊选在深入
基层组织领导生产中,于1953年发现有的生产队按每个地块的具体情况,制定生产技术措施计
划,因地制宜地确定各项具体的生产技术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就是以后发展成
为在各地广泛运用的“地号技术设计”。向俊选还发现,有的生产队运用小段作业计划,适应
自然条件的变化,灵活地组织生产的方法。向俊选根据基层生产单位的实践经验,建议场部成
立计划管理部门,在全场实行了计划管理,取得了丰产丰收、经营有利的好效果。
向俊选在九三荣军农场工作的五年期间,在农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政治工作等广泛的领
域里,都探索了较好的经验。他工作认真,作风民主,与群众打成一片,重视人材,吃苦耐劳,
有一次大西江分场因道路不通无有吃粮,他亲自带领拖拉机,拉着吃粮,行走一天一夜,把吃
粮送到现场。1956年向俊选调任牡丹江铁道兵农垦局任副局长。到任后,他发现那里正在进行
的大规模开荒,没有经过勘测规划,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对于沼泽地的开垦,问题更大,
提出了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开荒的宝贵意见。这些意见被作为右倾言论,遭到批
判斗争,向俊选遭迫害于1958年10月12日含冤死去。向俊选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为党和人
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好党员。

魏忠典传




魏忠典,男,汉族,山东省昌邑县人,1922年12月生于辛置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1930
年韶学后先后种过田,当过小学教员。1646年9月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中华
民族的希望后,投靠了革命,进入了胶东军大分校。经短期训练于1947年5月被分配胶东军区
浜北独立团四连任文化干事,同年十一月入党。
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过多次战斗,并荣立过战功。战争平息后,1955年他随农建二师集
体转业开发“北大荒”。先后历任农场党总支书记、监委书记、场党委书记、农垦局组织部长,
1964年任九三农垦局政治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
被揪斗。1969年10月被解放,下放跃进农场劳动改造,后任大西江农场副场长,1977年调任九
三农管局党校任党委书记,1977年4月16日不幸与世长辞,终年五十六岁。
魏忠典在革命的道路上以胸怀荡坦,光明磊落,忠于党的事业,一生中最大的特点是坚持
党性原则,对党的坚定信念。
从1946年9月参加革命起,在解放战争中经党的培养教育,革命军队光荣传统,使他养成子
忠于职守,坚持党性原则的作风,且坚持了一生。从1953年开始,他一生几乎全部工作都战斗
在党的干部工作战线上。为维护党的干部管理制度,为加强党的纪律尽到了自己应尽的努力。
在选才上坚持了德才兼备原则;在执行组织纪律上善于调查研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
个人和家庭的问题上坚持了从不谋私的原则。他几十年转战南北,艰苦奋斗,党和人民给了他
一定的地位和信誉,可是直到离开人世没有为个人捞取任何特权。对子女讲“你们要靠自己去
奋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年月里,魏忠典同志没有脱过
被打倒的命运。一夜之变他成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随之是抄家、大游斗、爬
台阶、大批斗,灌墨水等体罚,—天天直至深夜。
种种折磨,使之身体和精神都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在那置人于死地的岁月里,他几经死离
的路口,但他“坚信我们党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坚定党的信念,渡过了最困难的时候。
1974年被“解放”了,在他重新为党工作期间,经常带病工作,深入基层和群众同甘共苦。在
领导班子中敢于表明个人观点,坚持正义,抵制不良倾向和“左”的思潮,不计较个人恩怨。
1976年打倒“四人帮”,尚未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时他已于世长辞。在他去世的第二年,
管局党委作出决定,为他彻底平反。
当他病逝于九三管理局党校那天,也是调任九三农管局党校的第十八天。1977年4月18日
管局党委在俱乐部召开了追悼会。悼词中说:“魏忠典同志为垦区的事业作出了—定贡献,他
的去世给我们失去了二位有经验的老干部,好党员,是我们垦区的一个损失。但是他的革命精
神鼓舞着九三垦区更多的党员、干部、为我们垦区的建设去奋斗。

罗喜发传




罗喜发,男,汉族,山东省莒县人,1908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他从八岁起
就给地主放牛、扛活,没有上过学。后来被日本侵略者抓劳工到东北,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和日
本侵略者的奴役。
1945年黑龙江省解放了,他怀着一颗憎恨旧社会,为苦难兄弟报仇,感谢救命恩人共产党
和毛主席的心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他转战南北,随军南下,
在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为人民立下了战功;1948年解放四平战斗中立大功一次;解放锦州战斗
中立小功两次!淮海战役和解放天津战斗中各立小功一次;南下立小功一次;解放枣阳战斗中
立小功一次。1949年12月转业到“北大荒”,参加了伊拉哈荣军农场的创建工作,历任副业组
长,副队长、队长等职。在艰苦创业的生产建设中,他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保持和发扬了艰
苦朴素的光荣传统,成为畜牧战线上的标兵,爱场如家的红旗。他多次被评为场、省和全国的
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1959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与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
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同年3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罗喜发任副业组副组长,负责一个生产队的养猪和种菜,当时只有七口猪,其中
五口肥猪,两口生病的小猪。1953年以前,养猪饲料要靠国家供应,从几十里地以外的伊拉哈
车站往回运麦麸子,常常供不应求,而且费用增高,养猪成本大。他接受养猪任务后,总想“
这不是办法,吃麦麸子比粮食还贵,对国家还有啥贡献呢?”后来他就亲自动手,收集草籽、
大豆叶子、灰菜叶子喂猪,把食堂的涮锅水挑来喂猪。又自己动手种植饲料,组织放牧。从此,
养猪再不伸手向国家要饲料了。
他爱惜猪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一旦发现猪病了,他就蹲在猪身旁精心护理,一勺一勺的
喂饲,并且深夜跑到附近村屯,打听药方配药,在他精心饲养管理下,两口小病猪长得又肥又
胖,而且生四十多个小猪崽。
1956年夏季,当地发生了猪瘟,附近老乡的猪死亡很大,严重威胁农场猪群的生命。罗喜
发在同志们的帮助下,连夜将猪赶到离队十三里远的东山沟,实行隔离。东山沟交通闭塞,无
人居住,深更半夜狼群出来,又威胁着这一群猪,他也是昼夜看守,白天还要侍弄菜地,一直
坚持了五个月,使猪群免遭瘟疫和狼的侵害。
因无资金盖猪舍,猪被冻得挤成一团,当时罗喜发心情难受,后来他发现日本开拓团扔下
的破房框子地基很深,能扒出砖来。利用放牧和休息时间,他扒出一些砖头来,又到山上砍伐
了木料,和副业组同志们一起,盖了四间房子和一栋猪舍,猪群安全过了冬。冬季,母猪分娩
时,罗喜发把自己的大衣给猪盖上,对体弱的仔猪就抱进屋里单独饲养,让仔猪吃饱,身体暖
合过来后,再送回母猪旁。他对仔猪的吃喝冷暖这样关心,而对自己确常常忘了吃睡。
过去,猪有病时,罗喜发急的东奔西跑,求兽医、取药吃,往往因为治疗不及时造成误诊,
于是他就下决心自己学。每当兽医诊疗时,他就细心观察,用功自学,遇到难题,常常跑到七、
八里地找人求教。经过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基本治疗技术,还学到了一些经营管理方法,
把猪群饲养的很好。仔猪成活率历年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1969年生猪存栏已达到600头。
罗喜发从1954年至1959年的六年时间里,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的畜产品和蔬菜。有出售生猪
7,900斤、供应职工和市场猪肉45,000斤、牛奶4,300斤、蔬菜80,000斤。自己动手修建了
260平方米猪运动场,没花国家一分钱。还为国家办了多项有利事业。如置办了招待所、托儿
所、面包炉等有利设施。此外,还上缴利润75,000元,用副业收入的钱买了一头黄牛、两匹
马、一台大车,种360亩多汁饲料,收获384.000多斤,为发展畜牧业做出了贡献。罗喜发同志
为革命事业积劳成疾,于1979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王宗业传




王宗业,男,汉族,1931年生,原籍:山东省蓬莱县人。1946年9月自愿入伍参加中国人民
解放军,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后,一直从事医务工作、先后历任山东省胶
东军区北海军分区教导营卫生员、济南警备司令部一旅第二团一营一连卫生班长、九十七师二
九○团助理军医、农业建设第二师五团卫生科助理军医、农业建设第二师军医院内科军医、国
营二九○农场医院医师、九三荣军农场职工医院医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医院门诊部
主任、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中心医院院长等职。
王宗业少年时期,家中人口多,只有他父亲一个人劳动,十岁时母亲去世,他父亲把他送
到外祖父家上学,主要还是打柴、干活,十二岁时外祖父去世,舅母则另眼看待,并常说:“
外甥狗、外甥狗,养大就得走”。后来把他赶走,回到家里生活很困难,缺吃少烧,这时家乡
也解放了,所以他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说:“我参军的动机就是要消灭反动派,让受
苦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在转战南北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总是随军上前线,
抢救伤员出大力,护理伤员亲如兄弟。有一次与敌人战斗中,险些被俘,但他勇敢、沉着、坚
定,从封锁区逃出,荣立了四等功。1955年奉命集体转业,来到农垦战线工作。
王宗业虚心好学,认真钻研业务,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很快。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但他坚信党的领导,工作中总是往前看,为党的医疗卫生事业付出
了很大的心血。当他在同肠癌搏斗到最后时刻,深沉地告诉人们:“我常想如何在短时间内,
把我院的医疗护理水平提高到区医院水平。由于没有构思出完整方案,故未提交党委研究,付
诸实施,这是我终生一大憾事。”为了完成这个没有完成的“方案”,他躺在病床上吃力地写
着,骨瘦如柴的王宗业,把枕头贴在墙上,用后脑顶着、喘一会气,又接着写下去。
王宗业在“文化大革命”被批斗的日子里,有名刚从卫校毕业的同志,对他进行了严厉的
批斗,后来这人被分配到基层医院去了。王宗业重任中心医院院长后,为了工作需要,不计较
个人恩怨,把她调回在妇产科工作,发挥作用。
王宗业多年腹痛,腹内的硬块块越来越多,凭三十几年的临床经验,他知道这不是什么好
病。但是,他还在任劳任怨地工作着。一次爱人谢玲玲发火了。“大家劝你外出看看病,你怎
么就是不动?”他说:“眼下医院工作刚上路。”“你死了,医院就黄摊啦!”他又说:“活着
要干,临死的时候还有临死时的工作嘛!”就这样,他对三千平方米的门诊大楼那个工作室该
怎样设计,无不渗透了他的心血;他和预约员说:“多为患者创造方便,要把食堂办得更好些。”
他又到制剂室、分娩室检查工作。这些都是在他癌症发展到严重时期,艰难的进行着。
王宗业的腹部已经肿胀到一触即破的程度,放一次水就是五、六斤。铅笔仍然在艰难的爬
行着,“现在搞四个现代化同样是革命,是战斗,比当年夺取政权时更复杂、更艰巨,要努力
工作。因此,应该奋发图强、干哪一行就要把哪一行千好。活着就要干,不干,活着还有什么
意思……”病痛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他顽强地驱动着铅笔,把从建院的五年规划到医护工作
的具体环节,都写在红格纸上,共写了一万多字……。
1980年7月13日深夜逝世,终年四十九岁。

张建发传




张建发,男,汉族,齐齐哈尔市人,1956年生,1977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来到荣军农
场(当时为五十一团)十六队。后来担任了这个生产队小学校的教师。
十六队是个只有一百多名职工的边远生产队,离场部十多里路,孩子们上学找个老师很困
难。知识青年到场后,才办起了六、七年级,张建发就是这个小学最高年级的任课教师。1979
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了,张建发也办了“病退”,各种调转手续的证明已报给市里有关部门;
只待审批离开这里。这时,队长把他叫住了,和他商量着说:“小张,你回齐市兴许一时不能
分配工作,晚走几天吧:都走了,高年级开不了课……”小张没有走。他成天没白没黑的为学
生们上课,为新教师补课。晚上送走了最后几个补习者,常常是十点多了。躺在炕上,他怎么
也睡不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新教师刻苦钻研的劲头,深深打动了他的心。一定要让他
们得到满足!可这起止是一两个月的事呢?于是,没有向领导上表示豪言壮语,只是默默地从齐
市索回了自己的“病退证照”。不久,他和本队出生的一个姑娘结了婚。
1982年,他左胳膊上起了两个小小的包,队长叫他上医院去看看,他因工作忙,推到放暑
假。后来,他送奶奶去齐市,给他两天假,连检查一下病,可他为了赶回来上星期一的课,他
进医院没等透视就回来了。暑假里办完教师学习班,他从场部回来,只有五天时间就开学了,
他才急急忙忙的到医院做了手术,医生告诉七天来拆线,他五天就去了,医生不同意,他哀求
道:“不能等了,再等就耽误学生的课了。”医生被感动,给他提前拆了线。以后,等病情恶
化了,他才到天津去治疗,只两个多月就回来了。原因是学生没人管了,毕业班像散了群的羊
一样,只有两名学生考上了中学。
他从天津回来,坚持工作,妻子晚上用热水敷痛处,用二百度大灯泡烤,可他没有跟领导
说这些。他拖着病重的身体,白天连教六节课,晚上还要备课、判卷,六年级作业多,他逐本
认真批改,疼了就趴在炕上批,一批到深夜。病情严重时,走路一瘸一拐的,校长问他,他说
是骑自行车摔的。有时路都不能走了,宁肯叫他妻子推着自行车送来,也不肯耽误学生一节课。
毕业考试前一个月,他每天早上加一节课。这时,他已经是晚期癌症病人了!
1982年6月30日,张建发的癌症发作了,他用拳头捶打自己,挺着病痛、也不叫找卫生员,
他说:“卫生员有小孩,夜里出来不方便”,第二天送九三局医院检查,白血球不过正常人的
一半,血小板也大大低于正常人。当晚仅靠两小时一支“杜冷丁”送往哈尔滨市省农场总局医
院,确诊为血癌。
张建发倒下了,而他辛勤教育的毕业生,十九名学生,有十七名考上了场部中学初中班,列
全场第二位名次。他这时确安慰地笑了,他告诉看望他的学生,上学注意交通,和来往的车辆,
要多加小心。
1983年7月29日,张建发因患癌症治疗无效而逝世,终年只有二十七岁。
张建发把青春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作出舍己忘我的事迹,中共荣军农场党委作出
向张建发同志学习的决定,并追认他为优秀教师,优秀共青团员。

王贵友传




王贵友,男,汉族,1929年1月生于黑龙江省肇州县,原籍:吉林省农安县。1945年参加
工作,1946年5月5日在肇州县第九区经陈守芳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月转正。
王贵友同志于1945年10月中学毕业后,即参加了行政干部训练班,1946年2月至1950年2月,
先后在肇州县公安局、第九区人民政府、县委秘书室,任文书、会计、财粮助理、副区长、代
区长、区长、秘书等职。这期间“三肇”(肇东、肇州,肇源)地区受国民党残渣余蘖扰乱,土
匪、胡子经常偷袭我人民政权机关,1947年有一次他骑马突破了敌人包围,不顾个人安危,从
九区到
县政府领回了活动经费,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1950年2月至1958年4月,他调到嫩江县工作,
先后历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等职。1953年嫩江
涨水,有的地方土地被淹,房屋泡倒,他下乡搞救灾,在回返哈什太蒙古屯发现一个蒙古族老
太太身体有病,没能转移到安全地带,他背着老太太涉水转移,把老太太送到安全地方安置好,
由于趟水时间长患了关节炎症,事后老百姓反映说:“县委书记背老太太,真是胜过自己家的
人”。
1958年4月至1971年1月,调到九三荣军农场工作,先后任农场党委书记、副书记。他在九
三垦区工作了十一年多,是他参加革命工作时间最长的工作单位。他把一生中主要精力贡献给
农垦事业,为九三垦区生产建设作出极大的努力。他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加强党的领导,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原则,放手发动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
真解决实际问题。他在生活中艰苦朴素,与群众打成一片,而且率先垂范,关心群众疾苦。当
他刚从县里来农场工作时,有人给他送苹果、糖、食品,他把这些东西送到托儿所给孩子们吃。
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有个妇女在大雪天来到他家,要求组织上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当王
贵友看见她穿的是单衣,就把自己新做的棉袄给她穿上,留她吃了午饭,帮她解决了生活困难,
她走时感动的流下了眼泪。荣军农场有个外号叫黄傻子的人住院没钱,来找他,他把自己身上
仅有的十元钱送给他,克服了困难,也有的人为了捞到好处,给他送礼,拿一筐鸡蛋,不但事
没办成,还受到了一场教育,王贵友亲自把一筐鸡蛋给送回去了。有一次他在县里参加整风学
习,听说被抽出来到县帮助工作的孙绍宝同志有病住农场招待所,他亲自去看孙绍宝,用小车
送到医院治疗,孙绍宝病愈后,常念叨“王书记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王贵友很注意学习,除
了自己带头学习外,还经常帮助别人,帮助宣传部门制定学习规划,总结学习效果。在“文革”
中,他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九三垦区最大的走资派”后,受到了残酷的踢,爬、
打、斗。大游斗时肋骨被打折二根,落成残疾。刚刚“解放”,又在反右倾中被第二次打倒、
靠边,除了反省就是扫地、打扫厕所。打倒“四人帮”之后,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党委作出决
定,为其平反昭雪,推倒一切不实之词。
1971年之后,被调到五十四团和绥化农场分局任副政委,1974年任绥化农管局党委副书记
和省农场总局驻绥化农管局视察员,1983年10月因病离休。省委组织部通知管局级职务十四级
行政干部离休,按省副厅级待遇。
1984年2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省农场总局医院逝世,终年五十五岁。

孙世祥传




孙世祥,男,汉族,1930年2月生于辽宁省凤城县宝山区石柱村一个普通受苦农民家里。
1947年8月在嫩江县第五区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6月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预备党员,1950年1
月2日转为正式党员。1952年9月他在嫩江县公安局当侦察员时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垦区建设,参
加了国营九三机械农场工作。他在一生中基本上奋战在农垦公安保卫战线上,任过公安特派员、
保卫股长、兵团五师保卫科副科长、九三公安分局指导员、分局长、九三农垦公安局副局长等
职。
孙世祥热爱垦区公安保卫工作,虽然开发建设时条件差、生活艰苦,但是,他不怕苦不怕
累,对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同志们的好评。1953年3月任九三荣
军机械农场保卫股长时,股里算他共有五名同志工作。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每次案件
发生,他都是带领股里仅有的几名保卫干部亲临现场、调查研究,自始至终地参加破案工作。
他常常带领同志们连轴转,一年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常年在基层搞基础工作,就是回家也就在
家里呆几天就又回到了基层,他率先垂范、吃苦耐劳的精神常常得到同志们的钦佩。那时缺少
必要的交通工具,出现场、搞调查,他经常和同志们步行,七、八十里是常事。有一次总务科
的一匹使役马被盗,根据线索,发现重点嫌疑人有几天的时间去向不明,在了解到他有亲属在
讷河县九井乡的农村后,孙世祥就坐火车去讷河,从讷河步行七十多里地到重点嫌疑人的亲属
家,从那里起回了被盗的马,并骑着马连夜赶回九三荣军农场,使犯罪分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孙世祥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尽管遭受了批斗和政治迫害,可是他并没有怨言,而始
终坚信党、坚信共产主义,充分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胸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加激发了他干好公安工作的干劲、努力学习、在政治上与党
中央保持一致。1981年4月,在他就任九三农垦公安局副局长以后,已年过五十,但是,精神
依旧,还是老作风。1983年3月27日在建边农场发生的“无名双尸案”,接到报案后,他立即
率领十八名刑事侦察人员赶赴现场,和广大公安干警日夜奋战,同甘共苦,克服重重困难,仅
经历十七天就侦破了这起重大杀人、抢劫案。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斗争以后,他已隐
约觉察到自己身体的不适,但是他并没有放慢自己工作的步伐,而是更加快了节奏,因此他经
常工作到深夜,研究作战方案和作战部署,为打击刑事犯罪献计献策,并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
解情况,督促检查工作,为基层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他的工作热情使基层工作的同志深受感动。
孙世祥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84年10月20日离开了他多年战斗过的公安保卫工作岗位,
终年五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