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人物事略

第三节 人物事略



汪立国

汪立国,男,汉族,1921年生,原籍:辽宁省海城县人,1945年8月参军,在解放战争中
负了重伤。1949年建设伊拉哈荣军农场时,他参加了开拓“北大荒”的战斗。
他左胳膊,被炸弹炸碎了骨头,先后开过几次刀,但是还没有把皮肉内细小的碎骨头和炮
弹片取净,因此他的伤痛时时发作,有时胳膊红肿起来。他参加建场工作,很多人受感动。
1950年1月,他带领几十个同志,到哈拉巴山采伐建房用的木材,当时是零下四十多度的天
气。他们就在山里的雪地上,架起了一个一个的帐篷,一方面要用身体抵挡住寒风冷气,一方
面要跟野兽搏斗。然后他又亲自动手抬木头装车,自己赶着大车往回运。有的同志见了他这么
干,流泪了,并劝说:“你伤口犯了,山上又这么冷,休息一下吧!”他回答说:“一个共产
党员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要克服困难,为了建设咱们的农场,大家都这么干,我能休息吗。”
开始搞机械化农业生产,都有顾虑,缺少信心。他也想到几年前自己还是扛大活的,可是
经过这几年党的教育,也学会了使用新式武器作战,只要有党,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没有学
不会的东西。
这一年是头一年生产,他担任第二分场场长。开始工作一大堆,整地、播种、机械零件问
题都是与大家一块研究解决,一天到晚总是过半夜才能休息,这一年到秋,垧产才一千来斤。
他总结了经验教训,把作业人员划分三个小队,实行责任制;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小麦改为密
植,增加播量,不仅保苗,还压住了杂草。
第二年播种时,二分场土地因上年三个月秋雨,一亩也没翻过来,开化就返浆。怎么整地
呢?汪立国直发愁。他就抱着一只伤胳膊到地里天天察看,与驾驶员们一起研究。终于想出了办
法,中午之后地化一层就翻,晚上冻了耙,不施堆,就这么把二百垧地抢翻出来。播种时汪立
国带领全分场的人都下地,用三台24行播种机和六台马拉播种机,五天时间种完了,秋天获得
了好收成。1956年组织上叫他去建红五月农场。1964年组织上又叫他去建铁锋农场,他总是愉
快的迎着困难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为建设一个又一个新的农场而忘我的战斗着。这两个农场建
场中都做到了投资少,收效快,曾获得高产丰收,受到了—上级表扬,而他本人也成为建设
“北大荒”的开拓者。

任殿洪

任殿洪,男,汉族,1923年生,原籍:辽宁省铁岭县人,1949年毕业于铁岭国民高等学校
农科,1948年毕业子长春大学农学院兽医系。同年11月参加工作,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干训班学
习一个月,然后在沈阳铁西农具工厂培训拖拉机学员,1949年3月到鹤山农场建场。先后任场长
办公室秘书,作业区副主任,九三荣军农场畜牧室技术员,副主任,技师,五十一团生产股,
管理局科研所,畜牧处技师,副处长,现任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科协副主席,高级畜牧师。
任殿洪在垦区三十六年的生产建设中,主要精力用于畜牧事业上,为农垦事业做出了较多
贡献,他勤勤恳恳,忠心耿耿地工作。1952年负责全场畜牧兽医工作时,根据九三地区自然地
理情况,向组织上提出组建两处畜牧区,并制订了各种畜牧饲养技术操作规程,养马采用人工
授精新技术成功,马的妊娠率达96一100%,马群质量大提高,培养了大量农耕役马。1955年建
议领导,建立种畜基地,建一处绿野羊场,开始培育东北细毛羊。1957年调入阿尔登种马,建
立了高锋马场,进行阿尔登马纯种繁殖及黑龙江挽马育种工作。1958年在前锋农场建立种猪场,
进行苏白猪纯种繁殖,以及1964年引入苏白X长白X本地猪在红五月农场的三元杂交。1960年整
顿畜牧业,实行农牧结合,各农场建立专业养猪队,养马队、大量饲养奶牛,各生产队种青贮
饲料,畜牧业发展较快。1963年完成了鼻宜马的净化工作。引进了一批优良种畜,而且马、牛、
羊、猪全面实行人工授精。1977年又采用了冷冻精液配种新技术,获得成功,快速育肥生猪实
验,六个月的夏产仔猪达到国家收购标准75公斤。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在大力发展经济
工作上,他又总结推广了七星泡农场畜牧公司的经验,建立畜牧生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全局
畜牧业生产的好转。
任殿洪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奋发向上,壮志未已,于198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先后总结了十多份畜牧技术经验,有的在全国和全省刊物上发表,并多次受到管局、总局、
省有关部门的奖励。先后被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二、三届代表,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嫩江县
人大常委。

袁锡祥

袁锡祥,男,汉族,1922年生,原籍:辽宁省昌图县人,194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林学系,
同年参加工作。现任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林业处工程师。 ,
袁锡祥参加苹命工作的落脚点,就是当时东北行政委员会创办的“八一五”农场,从那时
起一直在九三垦区从事林业工作。先后历任九三荣军农场林业技术员、九三农垦科研所和管理
局林业处工程师。在三十五年的工作中,他始终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林业建设做出了艰
辛的劳动闯出了新的途径,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九三垦区第一个苗圃、第一个果园、第一个林
场、第一条林带、第一批林业队伍都是经他亲手建设培养起来的.这其间,有十六年在生产部
门抓业务,有十九年在科研部门搞科研,做到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与同志们合作搞成了十八
项科研课题试验,除少数是国家和省、总局下达的课题外,大多数是结合实际研究完成的。如
农田防护林的设计与营造、杨树苗营造林技术、引进新品种、小黑杨的繁殖、荒山开沟整地造
林技术研究等。其中有两项通过了省内外专家的鉴定,有八项受到国家、省、总局、管局的奖
励。1983年10月省内外专家二十八人通过的引进6502号杨树雄性单株无性系品种,为高寒半干
旱地区杨树优良新品种,因其速生显著,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他自1957年以来,先后为嫩江县前进公社、农垦厅赵光林业训练班、总局笔架山林业训练
班等五个训练班300多人讲过课,编写过教材,1979年为农垦部生产局编写了《国营农场农业
技术手册》第二版的林业部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印发二万四千多册,而且先后在全国、省、
地农林期刊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和经验性文章。
袁锡祥忘我的劳动热情,总是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不计较分内分外,有一年过春节的前
一天他还在下边农场工作,就是儿子结婚他也是先把工作干完,才请了二十分钟假回去看看。
他在1983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84年光荣地参加了全国农林科学技术推广工作先进生
产者代表大会。受到了奖励。1985年被推选为嫩江县政协代表。

申常纯

申常纯,男,汉族,1969年生,原籍:辽宁省沈阳市人,193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农学院农
学系,1948年参加工作,分配在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农产处。1950年调黑龙江省伊拉哈荣军
农场,先后任农业科长、作业科长、农务室主任、农业技师等职。1978年调九三农管局科研所
任农业捌币、科技科长,现为高级农艺师,1983年退到第二线,仍坚持工作。
申常纯在九三垦区工作了三十多年,一直从事农业技术工作,为国营农场的发展建设做出
了贡献。建场初期,对生产组织、农业技术措施、建立规章制度等谁也不懂、谁也没干过,他
便从实际出发,遵照“实践出真知”道理,大胆摸索,亲自实验。从参加建场规划到制定高产
措施等作出了一定贡献。
一、借鉴国外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当时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苏联的谷物农场,也是实行草
田轮作制。生产工具多是从苏联引进。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有,营造农田防护
林带、实现农田林网化、使用颗粒肥料、麦类作物分段收获作业法、大豆品种黑龙江4l号、大
豆生苗前耙地除草、以及航空药剂灭草等。在这些方面九三农场在国营农场行列中都是走在前
边的。有的措施当前还在应用。
二、建立健全一些规章制度。(1)地号设计制度,也叫地号生产设计。地号设计是从实际
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的具体表现(包括种植、作业、物
资供应、生产财务计划等等)。所以地号设计也是加强农场生产管理的基础。(2)技术业务培训
制度。技术水平和业务熟练程度是搞好生产的重要保证,结合作业要求,每年农闲季节组织各
种专业的培训班。(3)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制度。保证作业质量是发挥措施相应的重要条件,作
业质量检查、队长跟班作业、每个机车组备有机车作业日记,上边有作业质量一栏、领导把检
查结果、改进意见,填写在这一栏内。工序的检查后一作业工序检查前—工序作业质量。对于
技术考核,结合奖惩非常重要。再次是分场组织生产队联合检查、总场组织各分场联合检查,
结合竞赛评比,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尤有实际意义。(4)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制度。年初有
设计(地号设计)年终有总结(按地号总结),不断改进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5)落实试验、
示范制度。“革新先试验、推广先示范”对每年引进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多点试验、培养
典型、组织观汤参观、召开观场会议,达到示范推广的目的。借以指导和改进提高生产。(6)
开展场、队、班组之间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制度。主管业务部门同工会主持评比,设有流动红
旗,由落后单位主要领导带队向优胜单位献旗,所以“九三”也是实行技师责任制早和效果较
好的农场之一。部队农场、沈阳军区后勤部举办场长学习班,聘请讲课,介绍经验。讷河县、
嫩江县,嫩江专区召开劳模大会也去作过报告,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的苏联顾问尼克连科
专家也在全省国营农场书记场长会议上,对该同志赞誉是列宁式的工作方法。农管厅把尼克连
科专家讲话,印发给各农场参考。调到九三科研所后,在科技管理工作上,协助课题组制定课
题方案和实施计划,翻译了三十多万字的国外有关科技参考资料。在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技术
交流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与西德KMS和Sjvube两家种子公司签订了甜菜合作
育种协议。现在已开始生产甜菜遗传单芽杂交种,给我国填补一项技术空白,促进了甜菜生产
的现代化。

肖净

肖净,男,汉族,1921年生,原籍:吉林省长春市,1949年2月参加工作,在华北大学读
书,后分配到伊拉哈荣军农场从事畜牧工作。先后历任荣军农场农业科畜牧技术员,九三荣军
农场畜牧队技术吊兼队长、高峰马场畜牧技术员、跃进农场畜牧师等职。
肖净不仅将自己的科学知识全部贡献给农垦畜牧业,而且在三十五年的实际工作中,不断
探索畜牧改良,攀登科学高峰,成为乳肉兼用牛重要培育人之一,是黑龙江省马匹改良的积极
倡导者。
肖净于1953年开始建立了南牧队(养马队),进行繁殖马匹工作。当时引进三匹纯种公马,
其中两匹阿尔登、一匹欧尔洛夫,进行改良。这个队实行了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种7650亩地,
养马200匹、绵羊1000多只、母猪50口,当时培养了一批马匹人工授精和养马能手,有的成为今
天的畜牧业骨干。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养马年年盈利,以后又开辟了新的马队,为繁育黑龙
江挽马作出了贡献。
肖净在工作中十分尊重科学,且又十分强调实践,他说“在科学上说假话不是科学家”。
跃进农场有一匹双前腿骨折的阿拉伯品种的母马从没产过驹,领导决定杀死喂鸡(当时跃进农场
养10000多只母鸡)。肖净用科学事业说服领导,硬是留下来亲手养三年,产了三个优良驹,一
公两母,养到三岁时,卖出,共收入9000元。1962年有十一头奶牛被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检查为
“牛肺疫病”,判定杀掉,肖净同志当时怀疑有交差反应,不能错下结论,主张不杀。他冒着
风险把这十—头牛留下隔离观察九十三天,提心吊胆的采血送哈兽研究所复检,结果为健康无
病牛,一块石头落了地,十一头奶牛免于灾难。他从中总结经验,写了“交叉反应错诊之可能”
一文,将这一珍贵技术发现寄给有关部门,却如石沉大海。直到1980年国外科技资料英文发表
了这一论证,而我们的论证被外国人晚十八年给以补白,这篇文章1983年在《北大荒农业》上
发表。
1960年,我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市场上肉类处于严重缺乏。这种情景触动着肖净,一个
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动了;“我要搞一个大型养牛场,向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牛肉。”从此,
他便认真研究育种资料,细心寻找理想的种牛。
1962年,他去萨尔图的红色草原农垦局的东风牧场办事,恰好这个场刚从国外进口三十头
西门达尔种牛。这是世界公认的标准牛,体型大、结构好,一头顶得上两头本地牛。他以一头
西门达尔种公牛,二百多头本地母牛做家当,开始了他的黄牛育种事业。
这二百多头基础母牛,分布在跃进农场方园七、八里的四个点上。为了使发情的母牛不漏
配种,肖净几乎每天都和东方的曙光比着起早,他早早来到种牛舍采精。没有冻精液罐,就在
保温瓶里放上冰块,把采到的精液放到瓶里,然后背着它,骑着自行车,奔向一个个放牧点。
一个秋冬过去了,第二年的春天到来了,肖净心里像压着一块石头。他知道,在旧中国,
法国人在青岛改良小黄牛,折腾了“一留十三遭”没啥结果;日本人在东北也搞小黄牛改良,
结果照样不了了之。
五月的一天,生了一头小牛,毛色、结构都酷似父本,一过秤正好八十斤,比本地黄牛要
多出近五十斤的分量。从此,肖净把整个身心都扑到改良育种工作上来了。
“北大荒”气候严寒,饲养粗糙,新的改良牛是否适应这样的环境和饲养水平呢?为了摸
准这个问题,他把改良牛和本地牛圈在一起饲养。条件是同等的,同住没篷的牛圈,同吃一样
的饲料。两个寒暑过去,改良牛没出现一头死亡。据测验,二代杂交牛平均日增重已达二斤四
两,喂上一个整年就可达到近千斤。
成功给他带来了力量,可是,也给他带来了“灾难”。三年过去了,也正是肖净技师干得
越发火红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刮来了。从此,他被送往畜牧队“改造间”去了。膘
肥体壮的改良牛群,只剩下二十几头瘦弱不堪的改良牛。1973年他返回战斗岗位,眼看着此情
此景,心情惆怅,但他志未减,劲未泄,像过去一样,重又迷在牛群里。一次,他为一头母牛
进行人工输精后,正在耳朵上剪园,不料这头牛一头撞来,肖净当即昏倒在地,从医院里苏醒
过来后,他不顾头上的重伤,又返回了草原。
跃进农场的黄牛育种工作,引起上级科研部门的关注。1978年,省畜牧研究所组成调查组,
对改良牛进行测定,结论是:“完全达到黑龙江省兼用牛的育种指标”。1981年中国科学院遗
传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幼春教授,也来到了跃进农场,全面鉴定结果是:“改良牛达到了国
家育种指标”。如今他仍在精心培育中国西门达尔牛工作。

郑维新

郑维新,男,汉族,1928年生,原籍辽宁省铁岭县人。铁岭高中毕业。
194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开始在公安局工作,后又参加短训班学习,于1949年4月到东北
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农场处工作,同年8月支援建设“八一五”农场到“北大荒”,然后被留到
农场工作。因为当时被分配到这的会计是马世昌同志,现在国家农牧渔业部财务处工作,因他
患有关节炎症不能走路。由郑维新同志替他工作,后来他病重回沈阳部里工作,郑维新也就由
代替变为正式留场工作了。
建农场当时没有单独会计机构,会计设在经营管理办公室。郑维新同志除了做会计工作外,
还管物资和劳动工资工作。
他从1950到1953年历任会计、主管会计和副主任工作。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
克服各种困难,工作很出色,于1951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1954年任会计室股长,当时三场合并是九三荣军农场,管理范围扩大了。
1955至1966年任九三荣军农场和九三农垦局财务科副科长、计财科长。“文化大革命”开
始后靠边了,1969年到兵团五十五团(查哈阳农场)后勤处任副处长,1972年调回五师供应科任
副科长,仍是负责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
1976年3月组建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任计财处副处长、处长。1983年12月任九三农管局总
会计师。他始终是在财务工作岗位上担负着繁重而又光荣的重任。在建设“北大荒”的工作中,
1952年推行经济核算,改变供给制管理方法时,积极出谋划策,提出了比较先进的办法,年终
被评为先进个人,立过三等功。1956年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改革国营农场成本核算办法,
推广苏联的先进经济核算办法,尤其是推行九三垦区搞的“十日计划”,“计划管理”经验时,
经常总结提高,效果显著,被评为省农垦厅先进会计核算单位,受过奖励。
在六十年代,为改革财务核算办法,加强国营农场财务工作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
施。于1963和1964年出席过农垦部召开的全国农垦财务工作会议,介绍了九三垦区财会工作经
验。国营农场在生产队实行成本核算是由九三开始的,全省农垦系统都学习了九三的经验。
1978至1981年连年评为机关的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党员。由于计财处在帮助领导抓扭亏增盈
工作上做了许多工作,被评为管局先进处。

于硕华

于硕华,男,汉族,1931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全国统一分配
到九三荣军农场卫生所工作至今、曾任过卫生所长、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当时的卫生所设备简陋,仅有二十张病床,分科不细,只有一个简单的化验室,也只能做
血尿常规化验。全卫生所的医生,勤杂人员总计只有三十人。这样的条件,担负着一个场几千
人口的卫生医疗工作,很不适应需要。这对刚出校门的于硕华同志感触很大,尤其是他没有临
床经验,工作起来困难很多。可他没有灰心,遇到疑难问题一是找书本,二是细心观察病症,
多和同志们商量,精心治疗,使自己的医疗水平提高了,加上同志们的帮助,组织上的支持,
使卫生所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拥有三百张床位,四百多工作人员,设备比较完善的垦区中心医
院。
在三十多年的卫生医疗事业上,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刚开始工作的十几年中,由
于人手不足,经常夜间抢救病人,白天照常上班工作。1959年冬季,垦区克山病流行,他深入
到生产队去抢救病人,有时两三个昼夜守护在病人身旁。过春节了,别人欢欢喜喜地迎新春,
而他仍然在生产队里守护病人,虽然身体很疲劳,当抢救病人成功时,他非常愉快,九三垦区
的各个生产队总共一百多个,每个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常顶风冒雨下基层,哪里有病患,
他就去哪里往诊,受到了广大职工和家属们的爱戴,把他称为人民的好医生。
于硕华当了领导后,工作很忙,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永远鼓舞着他一心
一意的工作。只要需要他给诊断,不分干部、工人,不分白天黑夜,什么时候叫,什么时候到,
从没有叫人家失望的。
于硕华已五十四岁了,仍不减当年辛勤工作的本色,带班子,出主意,积极帮助同志们工
作。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受到院、管局、总局的奖励。

盂景中

孟景中,男,汉族,1937年生,原籍:甘肃省岷县人,1963年参加工作。
孟景中,只有初中文化,参加工作就在九三农垦局拖拉机修理厂工作。开始学习制图,感
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太少了。当时厂里组织夜校,他积极参加学习,1964年搞修理流水线,
跟范希红师付学习。协助师付搞成了东方红起动机修理流水线试验自动线,这在当时是全国农
机修理中属于领先水平,曾参加了1965年六省一市技术交流会。引起全国各地的修理企业前来
参观。组织派他到省农干校修理班学习,回厂后厂里要求他兼搞胶粘剂的应用工作,把这项新
技术应用于农机修理。当时全国的胶粘剂应用只限于小范围,存在很多难点,限制了应用面,
这时他通过省化学研究所信函到上海国家材料研究所买到了一些当时属于内部资料的一些书,
学习这些书籍对他启发很大,对有些内容还弄不懂。为了弄通这些内容,迫使他学习基础知识,
这样牵涉面就广了,学习的范围也大了,接触的新工艺、新技术也更多了,这样一步推一步地
增强了自学信心。
1968年兵团五师机械运输科组织一个胶粘剂推广应用会、各团都选一至两名人员参加学习,
由他讲授并实际操作,各团人员回去后都推广应用,这样在五师范围内使这项工作得到了全面
推广。1969年根据学到的高分子工程塑料在机械中应用的知识,厂子要求他自己试验。经过三
个多月的反复几十次试验,成功地提出了MC尼龙单体浇铸试制。在当时兵团系统为首创,受到
兵团领导的表扬。以后他又把一台当时自制的修理设备改制成尼龙压铸机,推广应用、使这一
新技术、新材料在兵团系统得到应用,并且帮助当时五十四团(克山农场),独立三团(红色草原
牧场),搞了压铸机,推广应用到生产中、效益显著。
1976年在汽车大队为了解决进口汽车的配件及修理需要,他设计制造了一台卧式自动尼龙
注塑机,从设计制造,加工工艺制定,材料选定,电气控制,加工安装都是他自己干的。前后
共花了五个月时间,达到了一次试车成功,电气自控与液压系统等都运转平稳,效果很好,共
花了三千多元,设备价值数万元。设备投产后当年年底就收回全部投资、并盈利万元以上。
1976年5月在友谊农场召开的总局交流胶粘剂推广会上介绍了经验。在总局及管局举办的
胶粘剂新技术学习班上,他担任讲课和操作指导。
1978年7月参加国家在四川召开的全国第二届胶粘剂经验交流会,按要求写了胶粘剂的应
用一文,印三百册,在大会上作为经验交流材料发表。
当年10月作为黑龙江省农机局的特邀代表参加省农机系统推广胶粘剂应用会议。11月参加
由农垦部、农林部组织的全国四大农垦单位(黑龙江、广东、云南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
九人组成的新技术推广服务队,并解决了各地的难点关键问题,收效很大。1982年初写了“胶
粘剂在机械中应用”被国家农机协会等单位主编的“胶粘剂通讯”第一期摘录发表。同年受总
局科技奖。1985年2月28日受国家农牧渔业部补发的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发的科技推广奖证书。

赵云忠

赵云忠,男,汉族,1933年生,原籍:黑龙江省克山县人,六年文化,1951年参加工作,
1980年入党。现任大西江农场劳动生活服务公司副经理。
赵云忠自到农场工作以来,他始终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啥
工作都认真,而且有成效,群众说他是实干家。他当过瓦工、修缮工、农工、锅炉工、工程连
连长、科员等。可是他会木匠活,油漆活、暖气安装、施工设计、造价预算等,也有人说他是
能工巧匠,干啥都能干出成绩来。他办事认真,不怕吃苦,坚持原则,不营私舞弊,有人说他
办事“太死性”。
1976年大西江农场要建砖厂、办公室、商店三个大烟筒。场子没人会干,山东包工队出十
个人,
每天六十元钱,盖完为止,多少天不能订,只能修建一个。当时的团长任殿生找他征求意见,
他说不能外包,一个烟筒六、七千元人工工资不一定能下来,我试试看。结果他领五、六个家
属女工,从6月14日到10月末,修建了三个大烟筒,最高的42.7米,另两个各28米。节省了一万
五千多元人工工资。
当年冬季,办公室安了水暖气,不是漏水,就是漏汽。他领了几个青年和两名锅炉工重新
改了一遍,这回暖气热了。他当了锅炉班长,又改炉膛,一个取暖期节省了一百五十吨煤,他
每天早来晚走,天天加班加点,一年中多干了九十一天活,从不要报酬。
1977年场子给办公室拨款盖家属房,不盖解决不了住房难,盖没有力量。在这种情况下,
赵云忠表示要先盖房子后修水暖,于是他领着锅炉班的八名同志,加上组织给借调的四名瓦工,
还有二十名家属,只用了两个半月时间,起早贪晚,把三栋家属房盖起来了,光工资一项就节
省了六千多元。第三年又盖了三栋。
1978年他到工程连当连长,有个老熟人拉了备用河流石,而后,他给付了款。以后不管是
谁,都认真执行制度,乱拿乱送的风气煞住了。
1983年场部实行统一供热,他去外地参观后,搞了改革方案,经批准搞成功了。实行统一
供热过去没搞过,一边摸索,一边改进,克服了许多困难,他有时为了弄明白一个难题,忘了
吃饭,专心研究,早晨起早上班,晚上别人都走了他还在工作。经过一年实践,进行对比,统
一供热每平方米耗煤量由100公斤下降到59公斤;一个取暖期节煤767吨,每日节电733度,节省
锅炉工16名,加上减少设备等,每年为国家节约十万多元。
赵云忠多次被评为场、管局、总局的劳动模范,1985年4月场党委启用了这一有实际工作
经验、有革命化本领的人才,被任命为劳动生活服务公司副经理。

程指勤

程指勤,男,汉族,1955年生,原籍:吉林省德惠县人,1971年参加工作,任尖让,农场
修造厂车工(兼任团支部书记)。
程指勤在四年时间革新、引进技术十八项,创造价值三万五千元。1976年他从生产队调到
修造厂工作后,他一边在实践中学习,一边发奋自学,除了自学完初、高中数理化外,还自学
《机械制图》、《金属汽热加工》、《模具技术》等八门专业书籍。他学习入了迷,就连节假
日也不离开书堆,结果闹得女朋友和他终止了恋爱关系。
爱情上的挫折没有影响他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1979年开始,他又试探着把自己掌
握的知识用到技术革新上。当时,他操纵的是一台从国外进口的铣床。由于机床的电机传动部
位有问题,所以这台铣床一干活就出故障,每天总是干干停停,成了车间的“老病号”,他决
心给这台机床大修。经过认真的计算测绘,更换了电机,改造了精密的传动部位,终于使这台
破旧的铣床发挥了效能,第一次尝试成功了。从此,他搞技术革新的劲头更足了。
1980年4月,场部正在施工的职工俱乐部急需吸音板,加工任务恰好交给了修理厂,要求
在半米见方的纤维板上钻直径八毫米的小孔达四百多个,共需九千张。开始,工厂用钻床加工,
每次只能钻一个孔。“这要干到哪年哪月呀?”程指勤在这上面又动开了脑筋。他设计了一台
新模具,用冲床一次可冲孔一百多个,结果工效提高二十倍,原计划要二百六十天干完的活,
只用了十三天。接着,他又为本车间的冲床,设计制造了一套弹簧自动投料装置,解决了冲头
粘料的“老大难”,提高工效三倍。并在拖拉机冬检、联合收割机检修期间,成功地进行了十
几项革新。程指勤即是技术革新能手,又是勤俭节约的有心人,1981年的一天,他到管局修造
厂办事,看到院内有一堆扔掉的边角铁片,就找来汽车拉了回来,然后把废铁加工成几十万个
铁垫片,使工厂多收入一万多元。程指勤在技术革新中做出了成绩,成了这个厂团员青年的学
习榜样。1982年3月,省农场总局树立他为青年突击标兵。

杨绥民

杨绥民,男,汉族,1942年生,1979年入党。现任九三农管局第一中学教导主任。
他从1973年至今,年年被评为先进教师,曾出席过管局、总局、省的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
代表,并先后三次受到农垦部的奖励,成为九三垦区教育战线上辛勤的园丁。
他原来学的是农机,后来叫他教数学,他就下苦功夫攻读数学,连做饭的时间也不放过,
一边烧火,一边看书。后来他担任了班主任,担子重了,一边抓管理教育,一边抓教学质量。
他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职责。”就先从抓纪律开始,给学生讲理想、前途和我们
党的光荣传统,启发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老老实实学好本领才能为“四化”建设服务。
然后他就抓学生体质,带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曾很长一段时间,每日下午他带着学生跑步、
做操。他带领学生粉刷教室,给宿舍铺砖地,改善学习生活环境。他还安排时间到学生家里去
访问,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有的学生有病,他亲自送到医疗室或医院,没有药时,把自己
家的药拿来给学生用,有时还用自行车把有病的学生送回家去,等学生回校时,个别给讲课。
学生把老师当成尊重的师表,听老师的教育,学习积极性起来了。这时他就起早贪晚的为学生
进行课外辅导,给班级设立问题解答本,启发学生在理解上下功夫。尤其是高考时,他经常工
作到晚上九点多钟,帮助学生自习,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高考成绩可佳。
他经常做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同学生一起生活,言传身教,很快的转变了学生思想。
杨绥民虽然担任了教导主任,他不脱离教学,仍然担任高中两个班的数学,工作认真,提
高了工作效率。

于承佑

于承佑,男,汉族,1953年出生在山东省即墨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1960至1969年,在鸡西市共荣小学和鸡西市穆棱矿中学读书。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小学刚
毕业,“文革”开始了,他在家里同几个小伙伴搞起“创作”。
十六岁那年,他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兵团,在五师四十七团九连 (大西江农场)当兵团战士。
下乡后他先后当过渔工、农工、炊事员、小学教师。1977年,调到九三农管局加工厂担任出纳
员、宣传、工会干事。
1981年5月,他被调到管局俱乐部做美术工作。第二年,他绘制的一套有30多个画面的幻
灯片《48架鹿茸侦破记》获总局创作奖。从那以后,他又几次到“北大荒”版画创作室学习版
画创作,他创作的版画曾多次参加省与国家展出:曾被十几种报刊杂志应用,并两次在日本展
出。
l984年,他的版画《小屯之夜》在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中荣获国家银牌奖。这次展出是建
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并第一次设金银牌,他获银牌是我省仅此一块,为我省争了光。《黑龙江
日报》、省电视台、《鸡西日报》,新疆、广东,广西等农垦系统的报纸和《黑龙江工人报》
等十多家新闻单位,对他进行了报道。
他现在是“北大荒”艺术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会员。黑
龙江省青年美术、书法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