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海伦农场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北部,距县城36公里。土地面积36.8万亩。地理位置属
小兴安岭西南边远余脉,是通肯河、扎音河分水岭丘陵地,漫岗坡面平缓,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三度以下区域占总面积的90%以上。漫岗是主要耕作地区,漫岗坡下是两河河谷地,其荒原
已部分开垦,尚有近万亩荒原是今后重点垦荒和放牧区。场区东靠森林,南至扎音河,北濒通
肯河,场界清晰,土地规整。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4℃,
年大于 10℃的活动积温2372℃,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天数164天;年平均降水量527毫
米,冬春两季降水量少,秋季稍多,夏季最充沛;历年平均日照时数 2 261小时,无霜期为11
6天。总人口12 883人,其中职工4519人,职工家属 3 171户,8 364人。人员来自10个省9个
市,41个县,6个民族。
场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以两河河谷荒原经开垦治理改造为重点,尚有可开垦的荒地
草原,耕地面积可扩大为24万亩;水利资源,通肯、扎音两河经流场区246平方公里,历年径
流来水量2 400万吨。1979年经总局批准并投资修筑引通灌区工程,主干渠及部分骨干工程已
基本完成,尚未达到使用状态,因资金匮乏暂时停建,待资金缓解完成此项工程后,总效益可
自流灌溉5.08万亩,此外利用场区内水线沟渠和水库,经过治理形成渠库相连,尚能灌溉水
田2万亩;林业资源,场区有自然林1.06万亩,人工造林2.2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 13.51万立
方米。人工林是今后发展林业的方向。有自营林场一处,每年随间伐随造林。有专业苗圃一处,
除满足本场发展林业需要苗木外尚支援外场。场区内有近l0万亩滩地草原及沼泽地,除开垦
宜农地带外大部为宜林区,并结合耕地改垄营造水土保护林,可逐年扩大林业;场区森林茂密,
草原广阔,河沟纵横,是野生动物栖息、野生植物繁育盛地。兽类有鹿、狍、熊、狼、狐狸、
貉、水獭等。有猴头、油蘑、榛蘑、木耳等十多种野生食用菌;盛产黄花菜、蕨菜等山野菜;
有五味子、刺五加、单贝、百合等五十多种野生草药;同时荆条、柳条等编织资源在山林草
原处遍地丛生。
场区土地肥沃。黑土占总面积67%,占耕地面积83.3%。其性状表现为:土层深(30—70
厘米),肥力高(有机质6 —10%,含氮0.23—0.35%,含磷0.2-0.25%),保水供水能力强,
土性温和,是最佳宜农土壤;尚有草甸土、沼泽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厚,亦属宜农良好土
壤。土地平整连片,适于机械化种植业生产发展。自1955年建场到1985年的31年中,累计生产
粮豆3.165 亿公斤,上交商品粮1.785 亿公斤,商品率48.85 %。1976年前由于体制多变,生
产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到承包
经营,促进了生产迅速发展。突出的是1978—1983年的6 年,粮豆总产 1.33 亿公斤,占前25
年粮豆总产量的36.43 %,上交商品粮8.5 亿公斤,占前 25 年总上交量的45.52 %,商品率
54.4%;粮豆亩产由过去始终徘徊在百公斤以下提高到连续6 年平均亩产136 公斤。扭转了长
期经营亏损局面,盈利1 288.6 万元。创粮豆总产、亩产、上交商品粮、商品率、利润五超历
史的最好水平。到1985年全场拥有链轨拖拉机77台,轮式拖拉机82台,联合收割机119 台,农
田水利排灌工程及修筑公路机械有推土机、压道机、喷灌机、开沟机、铲运斗、平地机等10余
种34台;生产鹿茸7 985 两,羊毛12.9万公斤,蜂蜜6.92万公斤,红砖5 199 万块,面粉5.3
万吨,经上级质量部门1983年检查测定,海伦农场粮油加工厂加工面粉被评为垦区优质产品。
在商业上有中心商店一处,分销店7 处,年销售额12l 万元,个体商业88户,从业人员101 人,
年营业额4l万元。随着生产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也迅速发展。全场有学校16所,在校学生 4269
名,教师216 名。其中小学13所,在校学生2 269 名(其中幼儿班学生256 名);初级中学一
所,中学生1 169 名;高中一所,高中生141 名,职业高中一所,在校生96名;场级职工医院
一所,下设卫生所13处,分布在各生产队,医务人员78名,设病床45张。
31年来,广大职工在这一望无垠的荒原上,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现已建成了具有相当
规模的中型机械化谷物农场,综合机械化程度98%。农场的每一块土地,都浸透着广大职工、
科技人员、知识青年及职工家属的血汗。忆往昔,辛勤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看今朝,北大荒已
建成北大仓;展未来,任重道远催人奋进。全场职工将继续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指引的
道路,开拓进取,为把农场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