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早在清朝即设井屯开发垦植,定名正红旗三一十六井子,至今仍沿袭此地名。日本侵华时
期,强行将农民驱逐出境,掠夺民田,建立开拓团垦种,至今仍留有日建井楼、房基及荒废路
基为证。解放后海伦县大队曾在此耕种1.2万亩熟地。
1954年,省公安厅劳改局勘测大队测定了六井子以东24万亩荒原,1955年 4月1日海伦海
伦农场正式建场。同时将场区西部的海伦县第三农场、县委农场、海伦监狱农场并人。当年开
荒11.4万亩,播种35 416亩。其中:粮豆作物 33 101亩,平均亩产78公斤。
1955—1958年的劳改农场时期,劳动力全部是由天津、上海、广东、河南等城市调来的犯
人,不懂农业耕作技术。劳改企业的任务是以改造犯人为中心,全面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
二”的方针。1958年农场下放归海伦县领导,大搞“一平二调”,任意抽调农场机车,物资,
出民工、混淆国营与集体经济的原则。在生产上大搞卫星田,浮夸风,农业生产现出建场以来
的第一个低潮期,三年粮豆平均亩产40公斤,比建场的1955年平均亩产降低了38公斤,经营亏
损297.5万元。
1969年,又归省公安厅劳改局领导。由于开荒地连种4年、土壤趋于熟化,有机质加速了
分解,农家肥施量增多,劳动力的耕作技术提高。农场干部、职工带领犯人,发挥了“早晨三
点半,地里吃三顿饭,收工看不见”的干劲,不计报酬的忘我劳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在自
然灾害较严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粮豆平均亩产86.5公斤,粮豆总产1 258.1万公斤,上交商
品粮644万公斤,商品率 55.6%,盈利12.7万元。是建场后的第一个盈利年。
1960—1964年,自然灾害严重,口粮供应标准大量压低,犯人营养跟不上,发病率高,出
勤率低,相对生产耕作粗放,草荒严重,造成粮豆作物大幅度减产。这5 年涝、旱、虫、雹、
霜冻俱全,成灾面积达30.17 万亩,其中绝产5.06万亩,粮豆5 年平均亩产56公斤,经营亏损
654.5 元。是农业生产的第二个低潮期。
1965—1968年,是农场复苏发展时期,开始重视农业技术接受科学种田。仅在施用化肥方
面4年累计2 269吨,是前10年投入化肥总合503吨的4.4倍。但因机械化程度低,大部依靠人畜
力作用,进度慢,质量差,损失大。仅小麦大部人工收割,麦翻后新生的麦苗超过播种量的几
倍。1965—1966年两年自然灾害严重,平均亩产仅86公斤,由于认真总结教训,尽管在1967—
1968两年同样遭受自然灾害,但能以科学方法抗灾夺丰收,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仍取得较好
收成。两年累计粮豆总产5988万公斤,上交商品粮3 602.3万公斤、商品率 60.16%,盈利
82.9万元。
1969—1977年,是建场以来农业生产最不景气的时期。一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二
是隶属关系变动频繁;三是撤销劳改体制,劳动对象发生了变化,原来农业生产技术熟练的就
业工人,全部调出,劳动力变为从未参加过农业生产,不懂农业知识和耕作技术的城市知识青
年;四是长期忽视农田基本建设,没有形成一定的抗灾能力,涝害严重。几年来,除人为减产
外,自然灾害严重,累计受灾面积3951亩,其中绝产面积达1 534亩。农业生产出现了严重落
差。9年粮豆总产量8736.7万公斤,上交商品粮3370.9万公斤,商品率38.6%。严重的是1971、
1973、1974连续3年吃国家返还粮1015万公斤。是农场农业生产的第三个低潮期。
1978一198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归属国营农场绥化管局,各项工作走向正轨,
重视科技兴农,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农业科技干部的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
极作用。场领导为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自筹资金300 多万元,购置了东德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39台,加原有台数共拥有119 台;链轨拖拉机增加到77台;轮式拖拉机增至82台,综合机械化
程度达到97.6%。农作物实行了三期轮作,耙豆茬面积逐年增多;6 年累计施用化肥达22 546
吨,相当于前23年总和的1.2 倍;注重了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实行了田间作业标准化;小麦、
大豆实行了化学药剂除草。尤其是经过经济改革,从1980年落实生产责任制以后,又推行联产
计酬的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出现了喜人的飞跃。当年粮豆平均亩产155 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全场实现了亩产、总产、上交商品粮、利润四超历史的最高水平。创每一农业工人产粮豆11840
公斤,产值5441元,全场人均盈利919 元。1979年农艺师陈乃康刻苦钻研,踏察了100 多个地
号,逐块地取土化验,创造了因土施肥办法,并取得了实验成功。1983年又进行了土壤成分调
查,全面应用了《因土施肥》,年初成立了小麦、大豆攻关小组,对作物生长期的各环节进行
了深入调查,掌握了一手材料,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结果在当年降雨量偏多,气温偏低,尤其
七月份又遭暴雨袭击,有近2 万亩小麦倒伏,部分被浸泡发芽,仍取得了小麦平均亩产155 公
斤,大豆平均亩产116.5 公斤的好收成。再次获得了大灾之年夺丰收的成果。粮豆总产量2315.2
万公斤,上交商品粮1572.8万公斤,商品率68.7%,是建场以来商品率最高的一年。6 年累计
粮豆总产量1.33亿公斤,上交商品粮为8499.3万公斤,商品率64.04 %,盈利1228.6万元。这
6 年是海伦农场农业生产的鼎盛时期。
1984—1985年,是农场隶属关系再次变更,也是农场主要领导更迭最频繁的时期。1984年
3月,场长于洪洲调省委党校学习,绥化管局派李莞亭任场长。同年8月23日省政府决定海伦农
场恢复其劳改体制,省司法厅劳改局派夏忠何任海伦劳改支队支队长(场长),李莞亭调出。同
年11月,省司法厅劳改局在华山会议上任纪占湖为海伦劳改支队支队长。在一年之内场级领导
调换4人,且任期最短的仅28天。当年春季,虽也搞了飞机喷洒,苗情喜人,但由于场级领导
更迭频繁,经营管理不善,加之劳改局秋收会议指令推广山河农场人工割大豆经验,当年秋雨
连绵,造成大豆脱粒泥花脸,不但影响出口,还卖不上等级。年末粮豆总产量1 898.8万公斤,
平均亩产115.5公斤,上交商品粮847万公斤,商品率44.6%,经营亏损379.8万元。
1985年,农场遵照省劳改局指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经过筹备,落实了联户家庭农场57
个,独户家庭农场812 个。由于没搞试点即全面实行,只强调独立生产的积极性,缺乏分散管
理经验,忽视了统一管理的机构协调和制度的配套。加之当年涝灾严重,在全场小麦80%割晒
后尚未拾禾,从8 月1 日至10日,连续10天降雨,造成小麦发芽霉捂,严重减产。当年粮豆总
产量1223.4万公斤,上交商品粮177 万公斤。商品率14%,亏损667.1 万元。两年累计亏损额
达1046.9万元。是建场以来亏损额最高的农业生产第四个低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