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物栽培 一、小 麦
小麦是海伦农场主要栽培作物。建场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种植面积均占粮豆种植面积的50%
以上。
1955年,小麦实播面积10 899亩,播在熟耕地上。用马拉12行播种机,播后镇压两遍。全
部用人力收割、运输,在场院码垛,脱谷机脱粒。1956年至1960年,开始大面积播种,由于开
荒质量差、整地困难,根本达不到整平耙碎的标准。畜力播种机的开沟器下不去,没浮土,种
子裸露伐片上。有的种子可以顺沟落入伐片内,但仍有露在地面上,覆土环根本起不到作用,
播后镇压两遍,但仍达不到播种质量要求。小麦收获、仅岗地土地质量较好的地号可用联合收
割机收获,大部全靠人力收割,损失率高,平均亩产仅45公斤左右。1964年后,土地熟化程度
转好,整地质量较前期也有所提高,并全部采用机械播种,垧保苗株数500至600万株,播后全
部镇压两遍。同年开始用2.4D一丁脂化学药剂除草。在小麦收割期,由于联合收割机少,仍以
人工收割为主,田间和场院码垛脱谷为主,损失率仍很高,每年麦地翻后生出的麦苗高于播种
量数倍,直到1975年平均亩产仍徘徊在80公斤左右。1976年以后,小麦栽培技术有进一步发展,
旱年适当保墒,涝年顶凌散墒,增加了种植密度,确保小麦适时早播。除了进行化学药剂除
草,防治病虫害外,又采取了早晚熟搭配,增施化肥,采用航空追肥。1976年后不断增加投入,
突出的1982年自筹资金300万元,一次购进东德E—512联合收割机39台,全场拥有联合收割机
119台。在小麦收获上实行割晒拾禾与联合收割机收获相结合,减少了损失量,使小麦稳定了
产量。1978年,小麦平均亩产突破了191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1978—1983年,连续6年小
麦平均亩产居绥管局所属农场的首位。
历年小麦播种面积及产量表
表2-1
二、大 豆
海伦农场历年大豆播种面积占粮豆播种面积的28—34%。建场初期全部是垄作,畜力起垄,
垄距70厘米,人工播种,垧保苗30—35万株。中耕管理人工锄草两遍,封垄后人工拿一遍大草。
耥地实行铲前耥一犁,随铲随耥,基本达到两铲三耥。全部人力收割,在场院堆垛。人畜力拉
石滚子,机车用镇压器压后,人工扬场。因损失率高,平均亩产不足50公斤。1958年,自制了
大豆平播机16台,随播随起垄机15台,从此大豆全用机械播种。中耕时部分人工除草,部分由
机车牵引中耕机。耥地为机车牵引带6 副马拉木犁,用人扶犁。收割仍实行人工收割。1976年
以后,大豆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实行缩垄增行,科学种植。种子更新换代,全部采用药剂拌种。
中耕机铲耥,化学药剂除草。1978年后开始实施因土施肥,产量逐年增加。大豆收获以联合收
割机改装低割装置,以机械收割为主,辅以人工收割放铺子,机械拾禾。
海伦农场大豆生产仍处于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发展不平衡。波动幅度较大的状况。31年
中低产年份多于高产年份。31年总平均亩产95.5公斤。
历年大豆播种面积及产量表
表2-2
三、玉米、谷子、水稻
玉米、谷子、水稻这三项作物占比例不大。31年来,玉米占粮豆播种总面积的7.6 %,谷
子6.1 %,水稻o.67%。主要用做口粮调剂和用做饲草饲料。这三项作物都以人畜力作业为主。
中耕全部用人工间苗、除草,耥地以马犁为主,60年代大部以机引“犁后喘”耥地。种植密度
玉米5.5 —7 万株,谷子100 —150 万株。由于这两种作物用工量大,没有发展起来。水稻是
高产作物,应大力发展,发展缓慢,因农场对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缺乏长远规划。虽在大跃进时
期大搞水利会战,修建了水库、沟渠,但灌溉工程不配套。虽从1957年开始种植水稻 390亩,
到1959年已发展到15 269亩,1960年连续两次发生叶稻热病和茎稻热病,没能及时防治,亩产
仅20公斤。故此,场领导认为低产、费工,不宜发展,到1961年后连续10年没种水稻,造成4
年艰苦建筑的引水干线被填平,部分水田改种旱田作物。大部分已开荒种植3 年以上的河谷水
田耕地撂荒。建场31年,先后有15年种植少量水稻,累计水稻种植面积28 640亩,平均亩产34.0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