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土壤改良 场区是扎音河、通肯河分水岭丘陵地。土壤分类及所占比例是:黑土占总面积67%,占耕
地面积的63.3%;草甸土占总面积22%,占耕地面积的15.4%;沼泽土占总面积11.3%,占耕
地面积1.3%。虽然全场耕地均属宜农良好土壤,但连年耕种,土壤养分输出大于输入,肥力
下降,不进行土壤改良将造成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进行土壤改良是迫在
眉睫的重要任务。改良措施是:
一、多积造、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
建场的头10年,除用少量化肥制作颗粒肥作种肥外,大部施用农家肥、厩肥、土肥,培肥
了地力。但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牲畜逐年淘汰,畜牧业发展日益衰落,肥源逐年减少,
加之7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施用化肥后,人们对施用有机肥持消极态度,虽31年从未间断施用有
机肥,但对施有机肥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有效措施的认识高度不够,行动迟缓。1975年后开
始重视,再将历年施用农家肥数量列表如下:
历年施用农家肥数量表
表2—7
二、秸棵还田改变土壤
1980年,购置了秸棵还田机械“抛撒机”20台,按生产队规模配备,每一生产队1—2台。
实施方法:每年小麦割晒拾禾后,由拖拉机牵引“抛撤机”进行机拾粉碎,均匀地抛撒田间,
经过耕翻,将粉碎的秸棵翻入耕层。1981年全场推行。要求每年秸棵还田不得少于小麦面积的
50%,同时规定经麦收工作组检查验收后,按秸棵还田面积完成总场要求的,每亩返还培肥地
力费2元,完不成者,按欠额加倍处罚,并取消其评选先进单位资格。实践证明,采用秸棵还
田进行土壤改良,是一项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措施,已引起各生产队的重视,并得到普遍应
用。但从1985年全面实行家庭农场后而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