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植保 建场初期,受广种薄收思想影响,对植保工作不重视。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总结总产
不稳,单产不高的原因,认识到植保工作的重要性,各生产队配备专职农业技术员,把植保工
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1972年建立了试验站,把植保列为主要课题,进行研讨、试验、预测、
示范。生产科配备了专职植保工作人员,部署、检查、指导全场植保工作,使植保工作逐步走
向正轨。
一、灭 草
草荒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建场初期全是人工除草。60年代初,购置了红星钉齿耙,并改制
了垄作弧型钉齿耙进行机械耙苗、除草,效果显著。由于基层生产干部习惯于传统除草作业方
式,认为耙苗除草伤苗,致使机械除草中途夭折。直至1968年,农场撤销劳改体制,熟悉农业
生产作业的农工全部调出,由城市知识青年所接替,机械除草才普遍推广应用。这一时期,小
麦应用2.49丁脂喷洒,进行化学药剂除草。大豆用红星钉齿耙,同时仿制苗间除草器和无动力
苗间除草器除草。玉米仍以人工除草为主。在此期间推行了中耕机“铲前拉墒沟”的方法,即
在大豆刚拱土萌芽时,用中耕机械翻垄沟一次。当时荒草与豆苗同时萌生,中耕浅耥后,沟中
间白花花的草牙被翻出,土层分别覆盖在豆苗带两旁,压住垄台草,经过耥后日晒,翻出草芽
枯死,垄台草被压住不能萌生,效果良好,直到1985年仍继续使用。
1978年春,绥化管局在铁力农场召开大豆化学药剂灭草现场会,当时大豆化学药剂灭草已
成为全垦区主要灭草方式。场农艺师陈乃康不拘泥于现状,勇于革新,自1977年开始探索。他
先后到9个农管局,十几个农场进行考察,参照兄弟场经验,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反复试验。
终于在1987年,破全田喷洒常规,改为苗带喷;改播前喷为播后喷,形成了独特的耢、喷、蒙
土、压联合作业程序;并在化学药剂单一施,改为混施,效果良好。既减少了施药量,降低了
生产成本,又集中发挥了化学药剂苗带灭草作用。1978年,全场栽培大豆48 615亩,进行苗带
化学药剂除草面积90.7%,1979年达99%。两年来,主要是采取播后苗前带状喷药与出苗后田
间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大豆管理上基本不用人工铲地,不用机械耙苗,有效地消灭了杂
草,保证了全苗。在1978年8月23日至28日,大豆成熟后调查,苗带化学药剂除草的大豆,每
平方米残留杂草1—3株,大豆1 184粒,亩产119.5公斤;而未施药的对照面积,每平方米平均
有杂草39.3株,大豆74l粒,亩产69.5公斤。
(一)苗带施药及管理方法
农场大豆行距多数为50厘米,1978年苗带喷药宽度是行距40%,1979年是行距50%。两年
的苗带药剂处理组合及用量如下表:
苗带药剂处理组合
表2-8
大豆播种期为5月6日至20日,苗带喷药时间为5月13日至28日,在大豆出苗前基本喷完。
1979年有少部分面积是在大豆拱土时喷药覆土的,没有明显药害。为了进行播种后苗带喷药,
采取随播随起垄。喷药时,将喷药管分为3段,安装在3台中耕机上,每个喷嘴对准两个鸭掌齿
中间的垄台,喷头离地面 20一30厘米,在中耕机的连接器上带木拉杆,喷药前捞去干土层,
药液喷到湿土上,中耕机后带圆木滚子随镇压、捞、喷、盖、压一次连续作业。6月初大豆出
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清理垄帮杂草,深松垄沟。6月下旬进行第二次中耕,7月上旬第三次中
耕耥上碰头土封垄。
(二)苗带施药的优越性
1.在春旱的情况下,苗带喷药随覆土,比播前全田喷药拌土显著地提高了药效。两年不同
方法和喷药结果为:苗带喷药杀菌率91.5—92%;播前全田喷药的杀草率61—66%。苗带随喷
随覆土,对药层全封闭,避免了氯乐灵光解和向空气中挥发,拉索等喷后可避免被大风刮走。
6月中旬下雨后,草籽大量萌芽,药剂遇雨开始起作用。因此,下一次雨,就死一茬草。
2.苗带喷药,可与传统的垄作栽培相结合,有利于抗旱保墒,增温促早熟。避免了全田喷
药后,要在播前进行两遍耙地拌土,造成大量跑墒,影响大豆出苗的害处。
3.实行苗带喷药,用药量可比全田喷药减少50—60%。据1979年计算,每亩地比全田喷药
降低31.10元。
(三)苗带喷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气象、土壤水分等自然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夏季大风、在喷头四周要安装防风罩,
并坚持喷药、覆土、镇压一次连续作业,在下透雨前使用拉索的地块,不应见小草就采取耙铲,
以免破坏药层而导致失败。
2.必须合理确定药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3.要掌握杂草群落分布,合理搭配混用。
4.作业质量好坏,决定化学除草的成败。
二、病虫害的防治
1.病害防治。建场初期,对病害防治不力,只是采取一般的种子拌药的方法。主要用药是
赛力散、666粉等。对病害防治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显著。1975年以后,对农作物防治病
害的药有了新品种,如退菌特、克菌丹、福美双、多菌灵、1605等。拌种方法由单方改为复方,
多年来,对防治病害取得较好效果。
2.虫害防治。场区主要虫害有粘虫、大平潜根蝇等。60年代,场生产科每年按区域布置病
虫害预测点,一旦发生虫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由于虫灾很少发生,防治方法被动。1972年
成立试验站,对各种病虫害都列为专题研究,作为全场病虫害预报中心,定期发布病虫情预报
及防治措施。1980年6月28日,场区发现了大面积粘虫灾害,截止7月2日普查灾情面积达121 995
亩。由于预报及时,措施得当,实行机械和人工喷药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控制了灾情,消除
了虫害。
在大豆苗期的立枯病、潜根蝇是大豆根部两大病虫害,1982年,经过实验,用多菌灵0.3%,
福美双0.2%、地虫磷0.4%三种杀虫杀菌剂混合拌种,防治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