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林业发展概况
场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边缘余脉,场区东部界内有自然林约0.9万亩,建场初期只顾开荒
生产,对林权、林管无人过问,被海伦县辖两个林场经营,场区内尚有少数人工林,是日伪时
期营造的,树种有水曲柳、杨树、榆树,因无人管理,相继遭病害而死亡。
1958年,毛主席号召“绿化祖国,大地园林化”,农场开始发展果树,当年栽植141亩,
到1961年达到高峰,共发展果园8 处,总面积2 045 亩。当时农场机械化程度低,大部是人畜
力作业,劳动力紧张,农业生产用工与果园管理用工相矛盾,一切为农业让路而忽视果园管理,
其结果是果园发展较1958年增加14.5倍,而产果量仅8 担,较60年代初产25担下降70%,其原
因主要是管理不善,草荒严重,造成果树大面积死亡。
在植树造林方面:第一,买苗造林成活率低。虽然也开始引入采集插穗育苗,终因缺乏技
术指导而发展缓慢;第二,各级领导重农轻林思想严重,强调农场主要任务是产粮,种树既占
耕地,又影响机械化作业。一直到1965年,农田防护林只有137亩,用材林仅60亩,被社教分
团批评为:“海伦农场是荒山秃岭光腚屯”。
1968年,建立了中心苗圃,由懂林业、会管理的刘广才任队长,配备了新从东北农学院园
艺系毕业分配来场的刘洪山任技术员。从此,逐步解决了苗木繁育自给,为发展林业生产奠定
了基础。但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干扰,造林速度仍很缓慢。
1975年,场长李允寅重视林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建场时期的文件、图纸和场界内的林地面
积被侵占的情况,曾多次与海伦县交涉,终于收回了县辖通肯河林场和陈家店林场占用农场多
年的自然林9千余亩和在场界内营造的人工林 2 505亩。建立了林业管理站,下设三个营林所,
一个苗圃,从此林业生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体系。当年山地造林1 500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认真总结了多年来植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的教训,进一步
健全林业组织,加强林业生产队伍建设,把林管站划分为两个单位:即林业队(后改名育新林
场),负责营林造林;林科所,负责林业科研及苗木繁育。各生产队配备了3 —5 名专职营林
员,经过正规培训,制定了责任制度,自上而下把林业生产纳入生产计划。从此,林业生产步
入了正规化管理,逐步发展。截止 1984 年,全场累计造林面积23 259.9亩,保存面积为22 892.7
亩,成活率 98.4 %。其中:农田防护林共有林带218 条,4 323.4 亩;用材林14 458亩;绿
化林1319.6亩;经济林119.6 亩;特种林150 亩;薪炭林2522.1亩。收回的自然林和人工林10590
亩。共有林地面积33482.7 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 0.64 %,提高到1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