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各时期的农机发展

第二节 各时期的农机发展


  
  1955年建场开荒时期,3月28日先期来场3台C—80拖拉机。5月1日,组建单位北安劳改分
局拖拉机站全部农机具和人员,经铁路运输到场。先后进场C—80拖拉机11台,SL—50/55拖
拉机20台,万国拖拉机2台,万能拖拉机 1台;康拜因有C—4:3台、AC—400:7台、C—6:1
台,计11台。全部机具配套。成立开荒大队,由大队长王凤山负责全场机务管理工作,机务技
术员刘德春。下设四个机耕队由赵春阳、宫宝生、李忠祥、孙纪臣分别担任队长。其任务是:
第一机耕队负责第一机械化生产队的熟耕地耕种和开荒建点任务;二、三、四机耕队专职进行
开荒。当年完成开荒114060亩,耙春荒26340亩,耙熟地37620亩、播种37620亩、镇压20550亩,
耢地1875亩,翻茬9450亩。
  1956年,农场开荒任务基本完成,为建设新场,调出C—80拖拉机11台,sl—50/55拖拉
机6台,开赴梧桐河农场。同年调入BT—54拖拉机12台,热特轮式拖拉机4台。
  1957年春,又调给绥棱农场sl—50/55拖拉机10台,同年调入康拜因C— 6:5台,C—4:
2台。至此,海伦农场有链轨拖拉机29台,其中有万国2台,万能 l台,卡皮拉l台,哈大马古1
台,共5台待报废不能使用;有轮式拖拉机7台,其中有3台待报废不能使用(福特1台,兰斯2台);
有康拜因18台,其中自走12台,牵引6台。
1960年,全场耕地13万亩,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42.4%。4 个机械化分场耕地8 万亩,平
均机械化程度可达67.2%。后来,SI—50/55拖拉机逐年报废,1962年,国产东方红拖拉机首
次进场时,全场拖拉机只有16台。是建场以来链轨拖拉机保有量最少的1 年。1963年,又增加
东方红—54拖拉机8 台。并根据省劳改局农机会议决定:海伦农场二分场于3 月12日为“高度
机械化生产队试点单位”。该队耕地1.5 万亩,配备链轨拖拉机4 台,轮式拖拉机2 台,康拜
因5 台。1964—1966年,上级拨给东方红54拖拉机18台,开封产联合收割机CT—4.9B8 台,五
铧犁28台,播种机29台,镇压器22台,中耕机2l台,联结器14台,扬场机10台,精选机2 台。
新机具的大批增加,不仅提高了机械作业水平,同时扩大了机械作业项目。小麦、大豆全部实
现机械化,并且试行推广机械灭草,机械中耕,部分小麦开始分段机械收割。
1967年,上级又拨给东方红拖拉机5 台。1968—1971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撤销
劳改农场体制,并下放海伦县管时期。行之有效的农机管理制度被取缔,管理机构被撤销,技
术人员被下放,只设有服务组,后改生产组内设1 名管生产和机务工作的人员,造成有章不循,
作业质量粗放,草荒严重,粮豆产量逐年下降,1971、1973、1974年,3 年吃国家返还粮的悲
惨局面。
1974—1977年,是农机事业复苏时期,农场拥有东方红拖拉机60台,轮式拖拉机24台,手
扶拖拉机14台,东方红—60推土机5 台,联合收割机增加到44台,其中国产东风自走式17台,
东德E —512 式4 台,配套农机具608 台件。从此,初步实现了农机作业标准化,小麦全部机
械化作业,于1977年组建了农机科,使农机管理走向正规化。
1978—1983年,是农场农机事业迅猛发展时期。仅6 年间,链轨拖拉机增加到77混合台。
轮式拖拉机增加到82台,联合收割机增加到119 台,仅1981年就自筹资金300 万元。购进东德
E —512 收割机27台,东风—120 收割机12台,加之1980年引进丹麦喷药泵9 台和72片液压圆
盘耙5 台。这些较为先进的农机具大批购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6 年中三项作物
平均机械化程度97.2%。其中小麦100 %,大豆94%,玉米82%。也是建场以来实现连续盈利
的农业生产高潮期。
  1984—1985年,农业机械虽然在生产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基本做到整地、播种、中耕、化
学药剂灭草、小麦、大豆收获等作业全部机械化。由于农场再度恢复劳改体制,场级领导变动
频繁,加之在经济改革中出现失误,在没有取得试点经验的情况下,全面实行家庭农场,造成
机械、人工分散,管理机制不协调,不能充分发挥机械作用,农业生产再度出现了连续两年低
产,经营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