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管理制度

第二节 管理制度


  
  1958年始,由机务工程师王维环主管全场机务工作以来,又配了具有多年机务管理经验的
技术员段德成、薛景春、楚进生,逐步改进和提高机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机务管理制度。
对全场机动车、农机具的配备、维修、调动,实行统一编号,统一管理。按车型车号分别建立
了档案、台帐,使机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一、机耕作业日报制。自1957年实行“拖拉机作业日报表”,基层配油料保管员,除担负
油料发放分车记帐外,兼任机车作业统计。根据各类机车当日田间作业或从事其它作业,每日
作业结束后持步弓量地,计算出当班完成作业量或其它作业的班效,作详细记录;材料保管员
除负责机车零件的领取按车记帐外,还要负责每日机车出勤、作业时间、停工修理、保养时间、
班效作业量等,填写“拖拉机作业日报表”一式三份,报分场、总场、留底各一份。作为单
车核算的依据。
  二、建立机车台帐制度。总场生产科或农机室都有一名机务技术员负责机车台账;分场统
计也建立机车台账。每日根据“拖拉机作业日报表”逐项记账。每月结算,每生产阶段(备耕、
播种、中耕、麦收、麦翻、秋收、秋翻、脱谷等)进行汇总,作为阶段和年终竞赛评比和节
油等奖励的依据。
  三、事故登记制度。无论机车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后,基层机务队长、机务技术员立
即到现场查清情况,除立即向场主管部门电话报告外,并将现场调查填写《事故报告表》,并
附书面说明,以作为上级处理的依据。
  随着各类机车、农机具的逐年增加,机械化作业项目的不断扩大,管理制度也逐渐完善。
1968—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机管理体制被破坏,管理制度被取消,出现了机务作业
无计划,管理无制度,消耗无定额、工资低、费用高、损失浪费大,机车故障多,事故时有发
生,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
  四、《海伦农场机务管理暂行规定》
  这个规定是综合建场16年在机务管理工作中较成功的经验,吸收了兄弟场先进经验而制定
的。从1971年以后制订,广泛征求广大技术干部、工人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于1972年颁发
实行。内容包括:各项机务作业标准、质量要求,机车农机具技术状态要求,机具维修保养的
要求;对材料、油料管理方式方法要求;机车技术档案、台帐、农具卡片、作业记录等的建立
和实施方法;对机务工人的培训、技术考核、晋级条件、奖罚等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
产制度、对违章及造成事故的报告、处理等办法都做了明确规定。
  五、《海伦农场农机具技术状态标准》
  此制度于1981年颁布执行,这项制度的制定,是根据1975年以来实现标准化作业实施中所
遇到问题,体会到农机具技术状态的完好程度,制约机械作业标准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