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改装
第二节 改装
一、1959年,修理厂干部、工人、技术员组成三结合革新小组。将SI—50/55拖拉机行走
改制成MT—54拖拉机行走。解决了原行走经常掉轨,影响正常作业问题。
二、播种、施肥机具的革新
1960年,一是在中耕机上播种箱、开沟器、小铧带培土板,进行大豆随播随起垄。二是在
中耕机上装播种箱,前后两侧铧,实现破茬、起垄、播种、掏墒一次完成。
1967年,在播种机上加装施肥箱,实现种肥同施,减少作业程度,施量均匀。
1976年,革新三项。一是第九生产队学习外地经验改制1台悬挂吸气式精量点播机。因传
动部分故障多而没有推广使用。二是第五生产队在播种机上改装了3台窝眼式点播机,效果也
不理想。三是学习克山农场经验,在播种机上改装开沟器大小无盘式的大豆侧深施肥装置18套,
应用效果好,在全场普遍推广应用。
三、深松机具的革新
1978年,革新两项。一是在五铧犁的机床下边加装深松单翼尺,在大铧后边加装深松杆尺。
由于故障多,效果差而未推广使用;二是学习克山、八五八农场经验,改制16台SS—32深松
犁,平均班效79.5亩;一铧改两铧深松犁12台,平均班效79.8亩。深松效果好,全场推广应用。
1980年,农机修造厂改制JFP—1.5秸杆粉碎抛撒机25台,平均班效330亩,效果良好。
根据1981年对小麦的调查证明,深松:第一蓄水保墒,增强抗旱能力;第二可以加速作物
营养体的生长;第三深松平均可增产11.09%;深松比平翻降低作业成本27%。
1982年,全场深松面积41310亩,耙茬面积27330亩,深翻面积91800亩,秸杆还田面积26040
亩。深松机具的改革与秸杆还田相结合的效果,不仅改善了土壤与耕作制,并为提高农业
生产经济效益闯出了新路。
四、喷药机械的革新
1978年,由农艺师陈乃康设计,农机修造厂改装制造各种配件,在中耕机上安装喷药装置,
改全田喷药灭草为苗带喷药灭草,共改装了40套喷药机具,全场应用效果显著。
当年除农场购进丹麦药泵外,农机修造厂自制五通伐和刮板泵31台,全部应用。
五、收获机械的革新
1.前悬割晒机加风扇。
2.联合收割机发动机干式过滤器改为湿式的空气过滤器。
3.东风—65联合收割机装附油条箱、降低机油温度。
4.牵引割晒机改地轮传动。
5.联合收割机的各检视孔和升运器封闭。
6.牵引式联合收割机:把喂链改成喂入搅龙、喂入皮带;挡风板前倾加高;大帆布被动
轴加粗;割台右侧加档板,过桥、喂入室,颗粒输送带封闭;加装第三清洁室和大尾巴;延长
第一清洁法;链箱提高,收割台大轮改胶轮封闭,加装豆皮收集器等。
7.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加装驾驶棚。
这些部位的改装,不同程度提高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减少了损失,改善了劳动条件,
延长了机具的使用寿命。
8.1977年5月,用1台奋斗3.6自制小康拜因和1台CT—4.9联合收割机改装轴流滚筒。两台
样机分别在360亩小麦、大豆、玉米面积上进行田间收获试验,结果是轴流滚筒虽然脱谷质量
好,综合损失率少,破碎粒低,构造简单,使用保养方便,适应性强,早晚潮湿能作业等优点,
但是存在茎杆过碎,杂余增多,分离清选困难大,筛面跑粮,功率消耗大,水箱易干锅等问
题,研究改进多次解决不了而中止。
9.自走联合收割机防陷装置的改装。1981年,麦收季节降雨多陷车,改装半链轨装置,经
试验可行。共改装了27套半链轨装置。当年抢收小麦47 280亩,取得了小麦平均亩产176.5公
斤的好收成。
六、晒场机械革新
1974年以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劳动力缺乏。1976年先后自制了坐囤机13台,过筛灌袋
机13台,装车机13台,玉米脱粒机12台。脱麦头子机13台,立式粒肥机13台。基本实现了晒场
作业机械化和摊场,起场半机械化。从而降低了晒场职工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
劳动效率。第七生产队实地对比调查人工过大筛,平均每人作业10小时,完成22.7袋,而机械
过大筛,同样作业10小时,每人平均完成186袋,提高工效8.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