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发展概况

第二节 畜牧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农业生产主要是人畜力作业,役马是农业生产各项作业及运输的主要役力。全
场5个分场10个生产队中,除1个机械化生产队外,其余生产队全部靠畜力作业。1955年春由组
建单位并人役马131匹,1956年末役马存栏数 1 470匹。由于农业生产以人畜力作业为主,当
时畜牧业发展是以役马为主。
  1958年,人民公社化高潮时期,农场下放隶属海伦县领导,并如农场护林、双录两个人民
公社的11个农村生产队,年末役马存栏数1952匹,是建场史上役马存栏数最多的一年。1959—
1978年,由于隶属关系发生变更,将农村生产队划出,加之重使役,轻视饲养管理,死亡率高,
到1978年末,役马存栏数778匹。从1974年开始农场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到1979年已拥有
链轨拖拉机77台,轮式拖拉机59台,联合收割机62台,各种农机具配套,大部农用作业及运输
都以机械化为主,役马逐步淘汰。1979年初役马存栏数807匹,出卖343匹,到年末存栏仅470
匹。1985年全面实行家庭农场,当年役马转让给职工325匹,年末存栏数仅剩9匹。
  黄牛是农业生产的辅助役力。1958年存栏数为234头,发展最高峰是1966年年末存栏数739
头。除屠宰供职工肉食外,大部出口。到1985年,全面实行家庭农场时,年初存栏127头,转
让给职工122头,年末存栏只剩5头。
  1955年建立了畜牧队,养猪181头,1956年改名畜牧场,两年繁殖968头,因缺乏饲养经验,
畜舍简陋,不能防寒,死亡843头,年末存栏只有381头,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畜牧业提出
大力发展养猪,实现人均一口猪的号召,农场购进了种马、奶牛、奶山羊、绵羊,同时开展了
家禽人工孵化,投入劳力,兴建畜舍,各队配备了兽医。1959年总场提出“全民动员,队队养
猪,力争实现万口猪场”而奋斗的号召,年初存栏l458头,年内繁殖3647头,除解决场内肉食
自给外,上交生猪1 543头,年末存栏2 279头;奶牛繁殖10头,年末存栏33头;奶山羊繁殖154
只,死亡57只,卖出33只,年末存栏139只;绵羊繁殖76只,死亡23只,年末存栏93只;鸡2060
只,比上年增加28.4%;鸭子145只,比上年减少35%;养蜂130箱,比上年增加3.6倍。畜
牧业取得了建场以来首次盈利1.1万元。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缺乏饲料,1960年繁殖仔猪5 125
头,死亡3 946头,仔猪死亡率高达77%。到1962年公养猪只有946头,亏损3.7万元。“文
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机构遭破坏,规章制度被取缔,长期从事畜牧工作有饲养经验的就业农
工被遣送海伦县各农村生产队,由城市知识青年所代替,致使畜牧发展受阻。尤其受极左思潮
影响,给家属养猪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人人自卫,生怕“割尾巴”受批判。1968年
全场家属无一户养猪,只有公养猪1 638头,公养羊l 166只,公养鸡560只。1969年以后,由
于农业生产连年亏损,严重影响了畜牧事业的发展。1977—1978年,遵照农场总局建“大寨场”、
“大寨连”,实现“千垧地、千头猪、万吨肥”的部署,畜牧业出现了喜人的迅猛发展形
势。1978年,母猪分娩1 104窝,产仔猪10 114头,成活8 002头。当年生产肥猪3 640头,上
交国家l 400头;绵羊产羔712只,成活647只。第二生产队和第九生产队实现了百羊产百羔;
鹿产仔712只,成活647只,纯繁75%。1979—1982年连续四年盈利9.7万元。后因粮价调整,
粮肉差价过大,畜牧业又连年亏损。1985年,全场实行家庭农场,公养繁殖母猪只剩6头,公
养猪34头,家属养猪924头,奶牛年末存栏2头,绵羊年末存栏150只,鹿年末存栏510只。建场
31年畜牧业累计收入522.8万元,累计支出711.5万元,经营亏损达188.7万元。
   历年畜禽年末存栏表
表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