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网电建设
第二节 国网电建设
一、35千伏线路建设
在国网电协议签订后,农场即着手抓紧物资筹备工作,到1975年,35千伏线路器材基本全
部就绪。于10月份组建施工队,抽调全场电工20名,派干部董玉庆任施工队长,杨忠孚任施工
技术员,立即集中人员组织技术培训。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培训,很快熟悉了高压线路设计图纸;
掌握了立杆、安装、测量、架设、材料管理、各项技术操作标准及安全规程。11月份开始破土
施工。开始立杆进度较慢,主要是测量仪器掌握不准,单向校正,越校越偏。在紧急情况下,
队长董玉庆带领两组立杆电工,改用标杆法立杆,效果好进度快,经测量组掌握左右双向修正
法校正,立杆走向完全符合设计标准。安装组在部队转业电工赵忠仁带领下,克服了天冷地冻,
寒风刺骨的艰难条件,坚持爬上10米高空连续作业。3 台刚从引嫩工程回场的东方红—60推土
机,顾不得休息,立即投入线路作业。驾驶员操作技术过得硬,在推挖杆基、运杆、拉立杆和
架拉线作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农建队配合施工作业的50名工人,在队长李本全的带领下,
起早贪黑,全力投入,保证了器材运输线路架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条按协议要求自己设计、
自己施工,长21.5公里的35千伏国网电主干线的架设,历经3 个月,在1976年2 月竣工。经北
安电业局检查验收,认定工程合格,准予送电运行。
二、10千伏配电线路建设
1976年春,成立供电所,开始变电室内外工程施工,变电室分三个输出端。即:东干线、
南干线、西干线。当年麦收前完成了总场地区和东干线至六队与良种队;南干线至五队、四队
的10千伏配电线路的架设,并于麦收开始时即投入正常送电运行。
变电室的主变容量为1 800KVA,室内设有高低压配电盘,高压电输出的计量和保护装置。
购置开设了与北安电业局保持联系的电力载波机1台,室外装有高压隔离网络,油开关、断电
保护器和避雷设备。
1977年,完成西干线至一队,南干线至十队10千伏架设工程。1978年,完成东干线至七队,
南干线至九队10千伏线路架设工程。1980年,完成南干线至十一队与鹿场,东干线至十二队
的10千伏线路架设工程。1983年,东干线延深 7公里,为友邻单位通肯河林场的10千伏线路架
设工程。1984年,增设北干线 4公里,为地区种马场架了10千伏线路架设工程。至此,海伦农
场拥有10千伏高压线路46.7公里,变压器35台,变压器总容量2 720K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