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公路建设

第六章 交通

第一节 公路建设


    
  1954年筹建农场时,一切开荒、生产、基建物资和生活给养的运输主干公路是:海伦一双
录公社一大桦树一三井子一六井子一十三井子,全程55公里。海伦一三井子是原县修筑的土路,
其间路经扎音河的木桥一座,年久失修腐朽,只能行人,不能通车。路间尚有深沟十余处均
无涵洞,冬季和初春,各种车辆行驶冰面,到3月末冰雪融化,扎音河解冻,各沟洼濠塘均被
“桃花水”淹没,并漫向路面。车辆行驶,除颠簸在泥泞打滑的土路艰难行进外,遇有沟河需
事先以人涉水拭探,找水浅地方,车辆涉水渡过。所以在筹备建场的1954年的冬季和1955年春
季采取汽车、马车昼夜抢运物资,到化冻后,汽车寸步难行,所有物资全靠马车运输。尤其三
井子一十三井子路段20公里土路,是日伪侵华时期的土路基,年久失修不通车,路旁无排水沟,
无桥涵,泥泞不堪,化冻后,沿途沼泽、塔头、洼塘,无法行车。技术熟练的马车工人,在
化冻时期尚可艰难的行进,后期泥浆深达淹没马车轮,拖至役马肚皮。一台能载重2吨的四匹
役马拉的胶轮马车,只能拉一桶柴油或不足千斤的物资。1955年基建大队进场后,首先派一个
中队犯人修筑十三井子至海北车站公路(海十公路),从4月末动工,到11月7日完成海十公路全
长40公里的公路建设,土方量16.36万立方米,建木结构桥梁7座,涵洞9个。从此,海伦农场
有了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主干公路。随之,驻海伦办事处迁往海北镇,一切物资运输均由海
北运往场内。途经张家湾、桦树林、双泉、常家围子、黄家围子等乡屯,不但解决农场运输,
还方便了邻近村屯。
  1957年开始铺设砂石路面,但每逢开化时期低洼地段仍有翻浆,影响通车。 1963年,组
建了专业筑路大队,抽调了400名强劳力,历经两年时间,取直了三井子和桦树林二处弯形路
段,修筑了路基,清除了路沟淤泥,填补了桥头、涵洞冲塌的部分,采取用石头砌制护坡。
  1972年,在桦树林西沟路段自行设计建成钢筋混凝土滚水路面。1977年,海十公路海北车
站木桥改建为钢筋水泥桥。1982年,在农田水利工程结束后,农场开始有计划地投入公路大会
战,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调集全场车辆,场长于洪洲亲临现场指挥,运毛石、拉沙子,当年完成
了东至二站、西至海北车站,全长40公里的毛石基础,沙石路工程,使海十公路延长到二站的
公路达到国家三级路面标准。同年还把通往八井子木桥拆除,改建为混凝土桥。1983年,又完
成了五队至十一队南干公路18公里的砂石路面;同时,完成了场部地区的主要街道和居民区主
街砂石路面的铺设共10公里。
  1984年春播种结束后,再次开展公路大会战,历经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场部所在地三井子
到海北的23公里的路沟加深清淤,路面修整,并全路增铺砂石,同时把三井子西大桥,原木桥
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至此,场区南北主干公路及至海北车站的海十公路,均达到国家二级路
面标准,车辆畅通,风雨无阻。
  为保持公路常年完好,自1975年成立了“公路管理站”,有职工45名,配有压道机、推土
机、开沟机、平道机,大型轮式拖拉机2台,小四轮拖拉机4台,除用于修路、备料外,小四轮
每早运送场部地区垃圾。公路维修、保养采取人员分段管理办法,随坏随修,路旁备有粗细砂
石,发现坑洼及时修补,发现路面砂薄,雨后扬铺,常年保持路面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