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汽车运输

第二节 汽车运输


   
  一、汽车队的建立和发展
农场汽车队是在1955年4 月建立了,当时有进口车辆8 台。车辆老化,技术状态差,加之
当时公路条件差,不能发挥汽车运输作用,农场的物资运输主要靠马车。1963年,报废了4 台
进口车,只保留4 台嘎斯,上级调拨给国产解放 ca —10两台,跃进51一台,解放油槽一台。
1964年,又拨给解放ca—10四台,跃进51一台。随着农场的发展,汽车运输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从1974—1981年,8 年共进场汽车23台,是农场汽车更新发展的高峰期,年末汽车保有量40台。
1982年,经上级批准淘汰处理超过使用年限和技术状态不好的汽车10台。1984年又进一台东风
140 ,至此农场汽车队汽车保有量仍有31台。1985年农场按省司法厅劳改局的部署,卖出3 台
辽三、2 台汽油解放,以折价转让给驾驶员7 台。汽车队留有4 台柴油解放、1 台东风140 、
2 台客车。同期八队待业队有2 台斯格达;物资供应站有解放油槽2 台、解放吊车1 台、1 台
解放ca—10,1 台东风140 ;农场商店有1 台解放ca—10.
  二、货 运
  1956—1962年的7年间,正是劳改农场时期,一切工作都本着“改造第一”的方针执行,
汽车队每天有两台技术状态好嘎斯车,驾驶员技术高的,昼夜24小时在总场值班作战备车,准
备应急使用。各项运输任务均以马车为主。1958年海伦县管时期,还抽调2台嘎斯车去海北支
援四库建设。其余车辆只做临时运输。
  1963—1964年,为建设新场部办公楼、发电厂、农机修配厂、汽车库、家属房的建筑备料
工作,汽车队坚持双班作业,白班往返去哈拉八山运石头,夜班去北河拉沙子,尤其去绥棱大
青罐冬运木材时,5台解放每天往返大约200公里,每天早3点出车,晚上10点多钟才回来。当
年完成运木材1 500立方米;水泥、白灰550吨,红砖300万块。
  1970—1976年,为解决原煤短途运输,汽车队干部率领车队,驾车进驻鸡西、鹤岗,从矿
区到车站进行短途运煤。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从70年代中期开始,汽车已成为农场运输的主
要力量。无论是田间接粮,运送国库粮和各种生产、建设物资的运输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车队
年平均完成运输量可达256万吨。
  三、客 运
  农场的客运是从1963年开始的,当时犯人大部刑满留场就业,并接眷安家,农场人口逐年
增多,客流量增大,开展客运势在必行。经与省马球队用1台拖拉机换回1台有30个座的旧客车,
开辟了十三井子至海北的客运线,每日一个往返,运距35公里,票价0.70元。初期由于道路
不好,夏季雨天不能正常运行,经常停运。
  1968年,知识青年进场后客运量猛增,除客车增加班次外,车队安排以货车代客运。
  1981年,农场自筹资金由丹东购进1台有70座的黄海—680型柴油客车,专线担负海北至三
井子的客运,每日两个往返班次,运距22.5公里,票价l元。同年又购进1台中型龙江客车,开
辟了场队之间南北支路客运线。从此,解决了南支路场部—五队—四队—十队—九队—十一队
—育新林场;北支路场部—六队—七队—八队—二队—十二队的职工家属和学生乘车难的历史,
每日客运4个班次,最远票价0.40元。
  四、经营管理
1963年以前,由于农场始终奉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动改造方针,汽车队车辆少,
车型老化,并长期固定2 台战备车,加之主管部门多变。1960年曾出现多数车辆不能行驶,下
放到分场暂管的困难局面,车队长期处于管理粗放,经营亏损状态。
1965年,汽车队在新场部三井子建起了400 平方米砖木结构车库,新建办公室、零件库,
管理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车队领导更换频繁,无政府主义行为泛滥,
使汽车队再度处于混乱状态。
1975年,汽车队正式实行在总场领导下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体制。配备了专职干部,整
顿了职工队伍,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在油料、零件管理上,设专职保管员,建立了严格
的领发手续制度;在车辆管理上,配备了修理工,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保养、维修制度;在
经营管理上,实施了单车核算和相应的奖罚制度。从而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开支,车辆完好率、
出勤率平均90%以上。从 1975 年到1982年累计完成运输量1 719 万吨公里,创产值352.5 万
元,盈利 25.3 万元。
  五、职工队伍
  汽车队初建时期,有8名驾驶员、12名学员、1名修理工、1名保管员、1名队长,共23名职
工。1963年以后,先后接收部队转业来场的汽车兵任驾驶员。随车辆的逐年增加,到1981年,
汽车队职工达82名(不包括3名退休职工)。其中:驾驶员40名、学员18名、修理工5名、勤杂工
10名、管理人员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