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建队伍
第三节 基建队伍
1954年由省公安厅新建勘测大队,工程师邓明铎负责场址场界的勘测、定点、规划,并绘
制海伦农场地形图,经上级批准后,进行建场工作。
1955年,由北安基建大队工程师李汝胜、王文华,技术员赵天明负责场区6个建设点的各
类房屋的建设,当年完成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海十公路(海北车站至13井子场部)35公里的
公路建设和6座木桥的建筑。
1956年,基建大队撤出,由基建队工程师黄湛负责北山畜牧队的建设设计,施工的建筑任
务,同年完成13井子至陈家店(五分场)公路桥三座的建设。
1957年,成立基建科,由工程师黄湛,技术员任祥福、芦诗正、刘全泽负责续建八井子、
新建六井子的房屋建设的勘测、设计及施工;同年还完成了星火水库、燎原水库、灯塔水库及
通肯河引水干渠的勘测、设计及场区地形测量的收尾工作。同时,农场为建筑业的发展,逐年
选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和职工子弟,以老技术人员的以师带徒方法和送外地专业进
修,经过多年的实践,1973年后,技术室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成长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技
术员韩清森主持技术室工作达6年之久。后期专业主要技能人员有工程师黄湛、助理工程师唐
绍志、徐杰彬,技术员于云波、王春江等10多名。同时基建队通过实践培养出施工员、技术队
长,都熟通业务能独立施工。
1955—1962年,基建队的技术工、力工全部是在押犯人。
1963年,犯人调出,农场改为就业农工场,基建队伍仍以就业农工的技术工人为主,并调
部分木、瓦工。
1968年,知识青年进场,根据海伦县的指示,就业工人调出、基建队伍除留有少数技术工
人骨干外,全部由知识青年和农场职工子女所代替。
1972年以后,随着知识青年的大批返城,基建工人队伍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在全队260名
基建职工中,已有近百名具有3级以上瓦工、木工、钢筋工。不但能完成本场建筑施工任务,
还承揽外地建筑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