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农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与效果,都要从整个资金运动中反映出来,因此,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更明显地显示出它
的重要性。
一、管理体制
1955—1962年,是劳改农场时期,当时的财务管理体制随着农场管理体制而设置,为三级
管理两级核算。即在总场计财科统一领导下,各分场设核算小组 (会计、出纳、统计三人组成),
各生产队设统计员,负责人畜力、机车出勤、完成定额作业量,按作物用工量及时准确地统计
并填写“日报表”,作为班组、单车核算原始依据。
1963—1967年,虽然劳改农场体制未变,但劳动对象已由犯人转为就业农工,除遵照劳动
改造的“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经营方针外,参照国营农场的管理办法,撤消了分场编制,
实行两级管理(总场直接领导生产队),财务管理体制也相应的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一直延
续到1984年。1985年全面实行家庭农场,全场共办起57个联户家庭农场,812个独户家庭农场,
所有家庭农场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方法。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改生产队为管
理区,各管理区设核算组,实行分户登记,统一核算的管理方法。
二、财务工作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的1955—1962年,场计财科统管财务、粮食、物资,机构庞大,业务范围广,直
至1962年成立供销科,才将粮食、物资移交给供销科管理。形成工作头绪多,样样管,哪样也
管不好。突出的是在财务管理上,管理混乱,资金控制不严。在1963年开展关于以反对贪污盗
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为内容的“五反”运动中,
经过职工群众对计财科揭发的问题中,仅几项主要问题明显看出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如:汽
车队客车售票款不及时上交,不经批准,几个驾驶员私自动用1千多元无人过问;1961年在海
伦煤建公司购买了70吨原煤已付款,而煤被外单位拉走,既不追究也不过问;1963年6月,双
鸭山矿务局给农场发来一车原煤(40吨)到车站被海伦县煤建公司拉走,而农场没见煤把款付了
无人过问。类似问题举不胜举,在运动中计财科职工针对本科室总结一副对联:上联为“忙忙
碌碌一年没个头”,下联“加班加点落后于生产”,横额“管理混乱”。通过运动后的整改工
作,逐步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尤其1972年隶属省农场局绥化分局后,在财务管理上分局
财务处对所属各农牧场进行了财务大检查,对农场财务管理工作既肯定了成绩,并指出存在的
问题,限期纠正。同时举办了统计、会计人员学习班,明确职责范围,根据国家提出加速商品
粮基地建设中改善经营管理,强化财务管理,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从此农场财务管理逐步走上
正常发展轨道。
1976年,根据总局制定统一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和核算制度,农场调整了财会队伍,并
根据国家颁发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进一步完善财会工作标准化,严格财经纪律,作到了
生产有计划、作业有要求、消耗有定额、出勤有考核、成本有核算、开支有标准。从此,财会
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使经济核算工作与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对农场
扭亏增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管理方法
1.固定资产实行分级、分口管理。根据固定资产类别,分别由主管职能部门管理。如农业
机械由农机科管理,汽车等运输机械由工交科管理。同时相应的建立了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如
固定资产卡片一式两份,由计财科与各主管科室各持一份,据此统一由计财科按规定提取折旧;
固定资产的调动、转出、调入、各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场领导批准,统一由计财科签发调令。
2.流动资金与生产成本实行分级管理,建立了严格的责任制。场计财科是统一管理全场资
金的职能部门,负责计划、筹集、分配流动资金,检查考核流动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各基层核
算单位必须在上年末编制出财务计划,再根据总场规定的定额,参照历史资料编制资金使用和
生产成本计划,报计财科审批后执行。
3.专用基金
农场对专用基金的管理原则是:先筹后用,专款专用,计划管理,节约留用。专用基金包
括以下五项:
第一,更新改造基金。由固定资金折旧及变价收入形成;
第二,福利基金。其范围包括:医疗补助金、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设施等等;
第三,大修理基金。是指场区独立核算单位的固定资产,按标准计提的大修理基金,
第四,包干结余。指经营承包单位实现利润分成部分;
第五,青年安置费。按1964年10月国务院规定:每个知识青年的选送单位付出安置费500元。
固定资金增减变动表
表6—3 单位:千元
历年流动资金增减统计表
表6-4 单位:千元
流动资金占用统计表
表6-5
续表6-5
专用基金的提取使用结余表
表6-6 单位:千元
四、经营盈亏
1955—1967年的劳改农场时期,在13年中仅有2年盈利,11年亏损,盈亏相抵仍亏损867万元。
1968—1976年是隶属关系变更时期,9年中只有1年盈利,8年亏损。盈亏相抵仍亏损1864.7万元。
1977—1983是隶属农场总局时期,7年中有1年亏损,6年盈利,盈亏相抵纯盈利1099.1万元。
1984—1985年是恢复劳改农场体制,隶属省司法厅劳改局时期,2年亏损 1046.9万元。
纵观建场31年,农场经营情况是9年盈利,22年亏损,总盈利额1324.2万元,总亏损额为4030.7
万元,盈亏相抵净亏损2 706.5万元。
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表6—7 单位:元、亩、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