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物资管理 一、物资管理体制和发展概况
1955—1961年,农场物资统一管理,有采购员7名,分别负责农机配件、生产资料、钢材、
原煤、基建物资采购,总场设物资库、保管员,负责物资验收、保管与发放。由于没有专业
科室主抓,7年来,计划不周,管理混乱。截至1961年,仓库零件、物资超储积压资金达282万
元。
第一,物资管理采购无计划,各单位乱派采购员,1958—1961年,仅在哈尔滨每天都有海
伦农场采购员10几名;
第二,部分采购员业务不熟,不负责任。主要表现在:采购物资不看货,1961年采购麻袋
发回场,开包发现每件里都有10几条霉烂的不能使用;买胶管不看货、不检查,货发到场发现
规格不对,又发回换货,换货又不看货,发回场经检查仍不合格,不但不能用还在运输途中丢
失了数捆。
第三,领导不力,责任心不强。1961年在海伦煤建公司买了70吨原煤,付款后被外单位拉
走了,一直拖到1963年仍不追查;1963年6月,双鸭山矿务局给农场发来一车皮原煤40吨,货
到站后被煤建公司卸了,而农场付了款没见货无人过问;同年,省调拨发来60吨焦煤,货到站,
长时间不提货,被铁路罚款500多元。
类似情况举不胜举。1962年成立供销科,直至1967年,仍属于兼管性质,与粮食共管。1978
年,才设物资科,调整了人员,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发放逐步走向正规。
到1984年,物资科编制扩大,有懂业务、会管理的科长2名,计划兼统计员 4名,财会2名,
商检1名,采购3名;下设供应站,设主任1名,调拨2名,验收1名,保管8名,运输工人4名,
门卫4名。从计划、采购、保管、发放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二、库房设施建设
1956年农场只建一栋300平方米砖瓦结构仓库。1965年,随场部搬迁到三井子地区。当年
建了两栋计600平方米砖瓦结构仓库。其中:一栋为零件库,两头是办公室,另一栋为生产资
料、轮胎、劳保用品等仓库。四周有铁丝网围栏,钢材、化肥、农药等露天存放。原煤、油料
在海北车站近铁道线处购置土地,周围设铁丝围栏存放。建材到站后,采取直接调拨给基建队
运回自贮。
1980年,物资库南迁,库院占地1.6万平方米,西北两面新建两栋1 000平方米库房,东南
两面钉制板栅栏,各种物资分库保管,从此改称物资供应站,并调给两台解放油槽汽车,对各
生产单位油料供应送油到队。
同年,农场在海北购置场地,在海北办事处东侧建成中转货场,并批准建成 0.6公里铁路
专用线。自行设计建造贮油库,有300立方米立罐4个,50立方米卧罐3个,总贮油量达1 456吨。
从此,农场结束了去县石油站6 902油库运油的历史。中转货物年中转煤、油、化肥、钢材、
建材及粮食、物资达2万吨以上。
1981年,物资供应站购进解放吊车(5吨)1台,辽宁65胶轮拖拉机1台,1964年,农场给供
应调入解放汽车1台,1985年,供应站购进东风140 1台,1985年,供应站拥有运输车辆5台。
2台载重汽车去哈尔滨市,实行配件、机电物资自提自运;2台油槽跑海北货场负责全场油料供
应;1台胶轮拖拉机往返海北到农场的物资短途运输。
三、物资渠道
农场物资进货供应渠道是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化而变更的。1956—1967年劳改农场时期,由
省公安厅劳改局物资处负责原煤、油料、化肥、建材、钢材、木材等物资供应。
1968—1971年,农场下放海伦县管时期。把农场等同一般人民公社级的物资供应,但无力
满足农场生产需要,并截流农场省拨物资。如农场每年需要原煤量3 000吨以上,而1968年仅
供给100吨。农场被迫去鸡西大通沟煤矿,自建小矿井;农机配件外出采购,向兄弟场求援解
决。
1972—1975年,省农场局时期。由省农场局三棵树物资供应站统配。
1976—1985年,是农场总局时期。物资渠道日趋完善,开始由王岗物资供应站负责农机具
整台与配件、轻化工、钢材、建材及机电材料的供应;三棵树物资供应站负责汽车与配件的供
应;总局生产资料公司负责农药、化肥的供应;总局物资局燃料科负责垦区石油的供应。供应
渠道基本正常。
四、物资运输方式
农场的物资货运方式分两种:一是铁路直达到货;二是自提自运。在铁路直达到货又分为
计划直达到货和合同直达到货。
1979年前,农场在海北车站只有小型物资存放场,中转能力低。计划直达到货的物资主要
是原煤、石油;合同直达到货的有木材、水泥、白灰、调剂交流配件等物资。有时运到海伦车
站,有时运到海北车站。配件及机电材料采购运输经常出现,急需件为不影响生产,采购员人
背肩扛乘车赶回,如够一车则派汽车自提自运。
1980年,农场在海北车站中转货场建成后,计划与合同直达到货的物资项目增多,有煤、
油、化肥、整台机械设备、钢材、配件、木材、建材、水泥制件等。加之农场外销出口的大豆
和木材。每年中转贮运量可达2万吨。
1984—1985年,由于农场经营亏损,流动资金十分紧张,除大宗物资仍实行计划与合同到
货外,其它物资如配件、机电材料等物资多以汽车去哈市自提自运。
五、物资管理
1.物资计划与分配
建场初期,机械化程度低,物资管理无专业主管机构,由经理科、计财科负责汇总农场生
产、基建物资计划,统配物资由上级按指令性生产计划分配供应。1962年后,虽然成立了供
销科,系同粮食同管,对物资计划无专职计划员,直至 1975年,物资部门才配备1名计划员。
1983年,计划员编制达4名(兼管物资统计)。从此,农场物资管理初具标准化,物资计划管理
逐步纳入了规范化。
2.物资采运管理
物资中转货场是物资管理的主要环节,坚持专职专责,做到分工明确,岗位落实,责任明
确。按物资品种、规格、数量验收入库。物资到达及时上报主管科,严格出库手续。做到货场
安全,防火设备齐全,经常检查不出漏洞,货区管理规范,保证物资正常运转。货场严格执行
只有物资保管权,没有物资处理权,必需按辖管部门正式出库单发放办理。
3.物资仓储管理
按购货计划,提货票据,对物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及配套情况逐一核实验收。认真
填写物资验收单,发现问题要作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反映,并与采购员联系退换、查证或索赔。
要求出入库数量准确,凭入库验收和出库单记账,日清月结,每月清点,账物相符;物资
存放整齐,排列顺序合理,达到标准化。库房内严禁外人入内,健全制度,要有安全、防火、
防盗设施。
4.物资销售管理
易损配件和低值易耗材料,凭计财科签发的“限额领料卡”,附单位机务队长、技术员签
字的物资计划单,由调拨员开票供应;15种关键配件和机械事故处理后需要的关键配件,需由
机务科鉴定签批后供应;主要电器配件需由大修厂专业组鉴定后,领导签批后供应;基建物资
凭基建科物资计划单开票供应。计财科的限额领料卡是按生产阶段分期限额拨给,超限额需经
计财科补办增额后方可供应。
销售金属配件和轮胎、电瓶等,严格执行交旧领新制度。
各单位领发物资,必须由专职保管员负责办理出库手续。
各单位请供整车油料,必须由油料保管员先办出库票据手续,由物资科派油槽车送油时,
单位油料保管员必须当场认真检量,做好接收记录,并在送油单上签字验收。驾驶员凭签字验
收单交物资科主管人员验收登记。
六、商品检验
农场的物资商品检验工作从1981年开始的。根据上级规定,物资科设商品检验员1名,选
拔从事物资工作年限长、有丰富经验,熟通农机技术和各类物资的配件计划员兼任。同时购置
了检验需用的照相、洗印器材。从198l—1983年,仅在进口东德E—512联合收割机的商检工作
中,累计索赔金额达3.5万元。
1985年7月8日至26日,在不足20天中,由大连港发来二氨化肥1 936吨。因当时正处于雨
季,在18—26日的9天内,检验出水湿化肥121.25吨,少件121袋。合计索赔2.17万元,为农场
减少了损失。
七、物资积压处理
1982年和1983年,农场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总局《关于1980年底前库存机电产品报废处
理》等文件的指示,抽调专职工作人员2名,成立办公室设在物资科,成员达10人。
农场报废办公室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任务。报废冲减银行贷款17.8万元。降价损失
冲减银行贷款19.4万元,合计37.2万元。在报废物资中,因车型报废及规定报废部件部分占30%;
因订货不当,购销不衔接,积压锈蚀变形部分占20%;因储运、保管不当造成报废占30%;
因“文化大革命”时期,粗制滥造报废的物资占20%。
八、物资队伍
1.人员构成
初建场时,物资管理属计财科,只设物资库,主要负责农机配件和物资的保管和供应。设
两名保管员。
1962年组建供销科,科长1名,计划员1名,仓库保管员3名。
1978年,物资供应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仓储、统一供应的管理职能。物资队伍逐渐
扩大了。1982年,物资科设正副科长,4名计划员、1名会计、1名出纳员。
1985年,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物资科定名为“物资供应站”。物资业务实行承包到组。
站内设配件、机电、化肥农药、燃料建材、财务核算、运输、保卫7个承包组,职工38名;
海北货场设装卸、保管、保卫3个组,职工23名。各对口业务分由站内业务组承包管理。设采
购员2名,一名常驻哈尔滨市,负责计划与市场调节的物资采运工作,一名驻鹤岗负责原煤的
采购催运。
2.人员培训
1981年,供应站主任党贵喜参加总局主办的“物资仓储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班”学习;
1983年,海北货场油库保管员李政荣,参加了总局物资局主办的“石油计量员培训班”,
期满考试合格,发给“计量员证书”;
1983年8月,燃料计划员姜绍廷参加全国垦区“节约能源培训班”,期满考试合格颁发了
“结业证”。
历年主要物资消耗统计
表6-16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