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初中教育
第四节 初中教育
海伦农场的初中教育是从1958年秋开始的,在场直中心小学(十三井子)内设初中班,当年
收小学毕业生21人。1959年成立海伦农场子弟中学,又招收38名新生,加上原来场直小学的初
中班分为初一、初二两个教学班,1962年海伦农场子弟中学改为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原来的
在校生,凡是干部子女转入海伦县第一中学,其余的学生转入海伦县海北镇中学,又从场内的
小学毕业生中招收30人,作为农业中学的学生。1963年海伦农场农业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有
在校生68人。(后改名为海伦农场第二中学)。
截止到1965年全场有中学在校生200人,3个教学班。
1966年“5.16”通知发表后,海伦农场初中学生闻风而动,开始破“四旧”,8月,部分
中学生组成“前卫战斗团”边学习边参加运动。年底中学生长征队串连后,又成立了“红色造
反团”,接着又出现了“东方红造反团”、“蔡永祥造反团”。
1967年初,中学生参加海伦农场的夺权斗争。复课闹革命期间学生主要是学习毛泽东著作
和当时报刊上发表的社论文章,更多的时间排练文艺节目,搞颂扬。这一阶段学校领导和大部
分教师靠边站,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8年底。“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比较混乱,学校的正
常教学无法进行,教师受到批判斗争。
1969年黑龙江省编发了9年一贯制教材,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了转机,但学生学工、学农、
学军活动仍然没有间断。
中学学制由原来的三年改为二年。这期间场直小学,五、七、八、九队小学都带初中班。
1975年初实行开门办学,学生走出课堂,实行厂校、队校挂钩,聘请兼职教师、工人走上
讲台,特别是“四人帮”宣传交白卷的张铁生,对在校的中学生毒害非常大,直到1976年10月
粉碎“四人帮”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农场的中学教育开始走上正规。
1978年场直小学初中部分与小学分离,成立海伦农场第一中学(带高中班),原海伦农场初
级中学(十三井子)改为海伦农场第二中学,并且带学制三年的职业高中。这期间除五、七队学
校外,其它带初中班的小学初中部分撤消。
1978年开始初中学制又改为三年。
截止到1985年,全场有初中两所,初中在校生1 168人,20个教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