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防疫

第二节 防疫


   
  1974年以前,卫生防疫工作由海伦农场卫生院兼管;卫生科成立的同时,建立了防疫站,
专门从事全场的卫生防疫工作,配备专职防疫人员1人。
  农场的防疫工作在50—60年代以预防天花和小儿麻疹为主,主要进行接种牛痘、注射卡介
苗。进入70—80年代后,预防项目有所增加,每年春季都要按一定的年龄段,进行疫苗注射,
这些防疫活动都是在婴幼儿和少年儿童中进行,主要疫苗种类有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
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流脑疫苗。 1985年后开始实行疫苗有偿接种,但是费用还是很
低的。
  防疫站成立后,对饮食行业加强了执法检查,特别是国家颁布《食品卫生法》后,对场内
饮食行业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进行广泛地宣传教育,同时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对从事饮
食生产、销售等有关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单位发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经检查合格发健康合格
证。因病不合格者要调离饮食行业。
  海伦农场建场后,一直到1970年期间,场内流行一种地方病,主要发病区为现在的一队、
二队,其它单位也时有发生,患者表现为头晕、呕吐或上吐下泻,同时伴有头晕,此病发病急,
死亡率极高,一般西医疗法无效,而且往往被当作肝病治疗,愈治愈重。一队原名闫家店,
建场前就有很多居民,后因这种地方病流行,居民死亡很多,剩下的居民就大部逃往他乡,后
来人们管这里叫阎王店。初时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对此病没有办法,但当时在农场居住时间较长
的老太太,采取用针扎患者身上的几个部位或用面碱诫放在患者肚脐或肛门内,都收到了起死
回生之效。
  还有一种疾病就是大骨节病,一般表现为骨节增粗,五指伸开后不能并拢,严重者行走困
难,丧失劳动能力。
  以上两种疾病引了农场医院的重视,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得出结论,是由于水质造成的,
过去农场居民所用水层比较浅,井中之水属地表水,内含很多对人体有害物质,长期饮用就
会促成地方病的形成。因此,医院向场党委建议进行改水,在农场的统一部署下,从70年代初
开始改水,打深井或采用过滤、消毒等办法,使全场的水质得到了改善。进入80年代后上述两
种疾病在农场再未发生,改善了农场人民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