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群众文艺

第四节 群众文艺


  
  1959年海伦农场成立了文化馆,马增跃任文化馆长,由于党政领导重视,工作上支持,群
众文艺工作创建场以来的全盛时期。
  一、组建职工业余文工团
  1959年9月,由场机关干部,场直单位职工业余文艺爱好者组成业余文工团。由于乐队缺
人,经场领导批准由就业农工中抽调十余名乐队人员,共30多名男女队员,开始以歌舞为主,
后发展到能演大型歌剧、评剧。如:
  1.大型歌剧“三月三”
  2.大型评剧“夺印”
  3.独幕评剧“抢伞”
  4.舞蹈有:集体舞“采茶扑蝶”、“乌克兰集体舞”;双人舞“福建民间舞”等。尤其
1960年由唐山市评剧团调来农场的张文玉担任评剧编导,排练演出十余种现代评剧,深受职工
群众欢迎。
  5.深入各单位,演出前搜集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快板”、“山东快书”等形式,
现编现演,实人实事,深受欢迎。
  每天晚间排练,每周公演一次,农忙时深人生产队和田间演出,在总场带动下,各分场都
成立了业余文工组(队),每年“五一”、“国庆”、“春节”进行全场文艺汇演。
  二、跳舞晚会。每周六晚6时开始至10时,在总场礼堂,由文化馆、工会、团委联合举办
跳舞晚会。50年代由城市调来的干部普遍都会跳“交谊舞”,互教互学,当时干部中的陈乃康、
姜久芬、李可耕、耿忠厚、李长山、马增跃、付君文等都跳得很好,在他(她)们的带动下,
党委书记杨彦、副场长张治国都下场边学边跳,从而带动了群众。每跳完一场休息时,由业余
文艺爱好者在乐队伴奏下唱歌、独舞。1959年至1961年,始终坚持,后因国家暂时困难时期而
中止。
  三、建立文化室。由文化馆协同场工会,在各基层单位建立“文化室”。备有图书、报刊、
各种棋类。由基层工会负责组织。
  1959年—1961年,文化馆的“业余文工团”、工会的“电影放映队”、管教科的“犯人文
工团”,武警部队的“电影队”,经常在全场活动,从而使全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很活跃,
对促进干部、职工安心农场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
  1979年场工会恢复成立后,于1982年建立了“职工业余演出队”,配队长兼指导员1名,
由各单位抽调青年文艺爱好者30多名,文艺队设在苗圃,每天半天劳动,半天排练节目。经常
深入各队为群众演出。每逢重大节日由场领导率领到驻军部队、友邻场、社进行慰问演出。多
次参加海伦县、绥化市歌会和管局文艺汇演,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