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唐连壁

第二章 先进人物简介

唐连壁


    
  唐连壁,男,1917年12月出生,贫农成份,农民出身。原籍吉林省德惠县。 1947年参加
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海伦县东边区区委副书记。1955年调海伦农场曾任大队长、
分场长、生产队长。现离休。
  唐连壁生在旧社会,自幼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8岁即放猪,长大后,给地方扛活一直到
解放。他终生不忘是党把他从万恶的旧社会拯救出来,在党的培育下,由一个贫苦农民,成为
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47年,他任海伦县东风村生产委员时,组织农民发展生产成绩突出,
荣获海伦县二级劳动模范称号,奖给他一头耕牛。1955年海伦农场建场时,调他到条件最差、
建场时间最晚的第四分场担任分场长,他带领干部、开荒队员踏察荒原,边建设、边开荒,克
服油料、种子、生活给养运输等困难,人机畜全力以赴,艰苦奋战,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生产。
  1958年,他调任第二分场场长。该场地处场区东部边缘,紧靠森林,土地条件差。全大队
仅有10名干部、13名基本工人,350名犯人,以畜力作业为主,是全场病畜封闭区,全大队有
鼻疽马180匹。由于1957年秋涝,地没翻出来,如不抓紧春翻即影响播种,他合理地调配力量。
首先集中全力抢春翻整地,用马拉双轮—桦犁翻地,日平均作业量仅5.6亩,远远达不到要
求,他提出歇马不歇犁,苦战十昼夜,完成了l 350亩春翻整地任务,日效提高36亩。他以身
垂范,昼夜劳动工作在田间。人拉犁时他拉头套,边拉边喊口号,人工翻地时他挥锹即干,甩
掉棉衣仍汗流浃背,吃饭在田间,困了在地头草堆里睡一会,人熬瘦了,两眼充满了血丝。他
的实干精神鼓舞着职工、教育了犯人。有的犯人议论说:“共产党的干部我算服了,作为一个
分场长和犯人一样干,我们作为一名罪犯能不玩命干吗?”可是人们还不知道,他从1957年冬
天背部生了一个毒疮,尚未收口,虽然敷药仍不断流浓淌血水,他是强忍病痛艰苦地带领职工
和犯人干啊!
  紧张的春翻整地尚未结束,已到小麦播种期,摆在人、畜力不足的二分场面前又是一场艰
苦的硬战。唐连壁在动员会上说:“虽然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很大,人畜力不足、土地泥泞,
但只要我们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干群齐努力,就无坚而不
摧,无难而不胜”。在麦播中,他指挥生产在田间,吃饭在田间,有的地陷车陷马,他带领犯
人用人拉播种机。在他的亲自指挥下,终于将小麦全部在丰产期内完成播种任务。
  当麦播结束刚进行大豆播种时,按总场下达大田播种计划有玉米1 200亩,但种子由分场
自行解决。唐连壁为解决玉米种子,不顾老伴卧病不起多日,孩子无人照顾,亲自到农村去了
四天整回了玉米种,保证了不误农时,全面完成了播种任务。
  1958年麦收期间阴雨连绵,康拜因下不去地,全部人工收割,但低洼地积水没膝,为使丰
收粮食不被雨泡,他果断决定,全分场干部、工人、犯人齐动员,龙口夺粮,他和犯人一起趟
着没膝的积水背小麦,苦干10个昼夜,背回小麦230垧 (3 450亩),保证了小麦没受损失。
  尤其1958年正值大跃进,自上而下风行浮夸风,忠诚老实的唐连壁却对不正之风格格不入,
在中耕时期,有的分场上报进度已完成三铲三趟,而二分场上报只完成头遍地,二遍铲趟刚
开始,受到总场批判,当时,部场经常召开“比武会”,各分场在大会上表决心,有的报亩产
达到500斤、有的报700斤,甚至报到亩产2 000斤,轮到二分场唐连壁表态时,保报力争达到
200斤,引起全场哄堂大笑。会后有人关心地劝他要随大流,看形势,而他却说:“我是共产党
员,我要实事求是,决不说假话来欺骗党、欺骗领导”。可是当时盛行的是“插红旗”、“拔
白旗”,他在1958年全年都被评为“落后典型”,没得到一次红旗,始终是挨批的对象,而年
终结算,唐连壁所在的二分场,平均垧产粮豆1 716斤,超计划25%,盈利84 980元,首创建
场三年来的第一个高产、盈利分场,被评为农场先进单位,他本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于1959
年3月被省公安厅评为公安系统先进个人,出席了全省公安系统的群英会。同年又出席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召开的全国公安系统劳模大会,荣获全国公安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受到刘
少奇、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