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洲
于洪洲
于洪洲,男,38岁,中共党员。1968年9月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由黑龙江省
鸡西来海伦农场,历任连队副连长、指导员、总场副场长、场长等职。
他来农场两年后,即担任了一分场一连主抓生产的副连长,一个刚走上领导岗位,年仅23
岁的青年,要挑起种植15 000亩土地的生产重担,其困难可想而知,但他勤奋好学,虚心向老
干部求教。当忙完春耕播种,大豆小苗刚刚破土而出,荒草已长起来时,他站在地头盘算,全
连劳动力全力以赴昼夜不停地去铲地,也控制不住草情。思想压力很大,他带着这个问题找熟
通农业技术的老干部于勇。于勇告诉他:“苗耙可以控制草荒”,并说:“从明天起我带你到
地里去观察,告诉你什么时间进行最合适。”从此,人们经常看到这一老一少在大豆地里观察
苗情,当豆苗长到苗耙适合期,开始苗耙,他边学边研究边指导,严格掌握质量,苗耙结果达
到灭草率85%以上。伤苗率不到10%。为给大车班制定合理定额,他亲自扬鞭赶大车,从早干
到黑,一连几天扛麻袋、拉砂石、装卸车,终于从实干中摸索出在车班各项作业的准确定额标
准。为掌握拖拉机作业各种技术,他曾三次申请到机耕队当学员,未被批准。但他不放过任何
学习机会,一看、二问、三记、四实践,在第一线工作5年,由一个出校门即到农场,任何农
业知识也没有的青年,成为基层领导指挥生产的行家里手。
1975年,他当选了党委常委,被提拔为总场主抓生产的副场长,职务变了,求师问计的作
风不变,老书记、老队长、科室干部、农业技师都成了他经常求教的好老师。他工作扎实深入,
他手里有一本各生产队地号分布示意图,他每到一个生产队都协同生产队长、农业技术员逐
个地号踏察,了解各地号地形、土壤结构、茬口等全面情况。全场一百多个地号的全面情况他
了如指掌。1969年2月,他参加了总局在八一农大举办的场长学习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结
业考试获得了96分的好成绩。通过系统理论学习,他深感自己单凭实干经验与农业生产发展
需要是不够的。他购买了《植物学》、《作物栽培学》、《昆虫学》、《化学除草》等三十多
种农业技术资料,坚持自学,并经常向农艺师陈乃康求教。
1981年3月12日,上级任命于洪洲为海伦农场场长。他当场长,十分珍视党和人民的信任
和重托。他具有紧迫感,上任的第一把火是“追先进”。克山农场是垦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
面旗帜,科学种田、小麦高产稳产和精神文明建设闻名全国。于洪洲上任后即提出“学克山、
追克山”,全场上下为之振奋。
首先从科学种田人手,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大搞因土补偿施肥。把全场一百多个地号
的氮、磷含量,逐地号取土化验,再结合作物的不同品种,制订方案实施,加之其它措施,全
场小麦长势喜人,麦熟前测产450斤以上。正当全场做好一切准备即将收割之际,阴雨连绵,
内涝成灾,机械无法作业,这位新上任的年轻场长面临着严峻考验。他一方面动员全场职工家
属人手一把镰,人工抢收,但日进度不到百分之一,他心急如焚。另一方面从机械改装人手。
这天已是深夜一点钟了,各队电话铃齐鸣,于场长召集全场机务队长立即到第一生产队集合,
当人员到齐时,他打着手电爬到机车底下,在泥水中和大家研究收获机采取偏牵引的防陷措施。
谁知,这项改装推广才两天,各队纷纷报告失灵,因为土壤含水量超过了饱合状态。这些年,
他已养成了遇到困难多请教老同志和科技人员的习惯,在麦收卡壳的当口,他把智囊高参请
到一起,决心靠科学“杀”出一条生路来,大家各抒己见,终于研究确定自走式收获机进行
半链轨改装。
但是,各基层干部对改装持怀疑态度,一是怕改装后效果不理想;二是舍不得给机械“动
手术”。行动迟缓,到第三天不见动静,于洪洲冒雨到二队,干部正研究改装问题,见浑身被
雨淋透的场长顶雨下队很感动,于场长当即表示说:“要改装,就在东德E512上研讨,充分发
挥高效车的突击作用。”场长的大胆提议,确实许多人都不敢想,因那是新进的最好联合收割
机,队长只同意拿一台车改装试验。立即派人拉来改装用的材料,经过三天三夜连续战斗,改
装后的E512下地了,创出日收小麦150多亩的记录。年轻的场长趁热打铁,召集各生产队领导
来场,事实胜于雄辩,解放了思想。于洪洲当机立断,集中全场优秀技工到修理厂,限令五天
五夜打出27套链轨板,而后各机车两天改装完毕。管局周庆安局长来农场检查工作,看到三十
多台穿着“铁鞋”的高效收获机的喜人效果,农场麦收日进度上升到5%以上,高兴地拍着于
洪洲肩膀说:“这盘棋让你走活了”。这一年,在遭受涝灾的情况下,小麦平均亩产337斤,
粮豆全场平均亩产288斤,获得建场以来第二丰收年,盈利345.9万元。
他职务变了,担子重了,而他想的是:开创新局面。在场党委集体领导下,他敢想、敢说、
敢干,不仅使海伦农场生产建设明显发展,而且解决了几件人们多年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
“狠实”是他抓工作的一大特点。党委作出决定,由他负责的工作,决不允许任何人打折扣,
他不怕困难,不怕得罪人,坚持真理干到底。 1982年,一年为农场办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修路。他说:“搞现代化大农业,没有平坦的公路不行”。建场二十多年,就没
有人下决心彻底改造土公路,而是年年往路上扔钱“打补丁”。从场部通往海北镇的公路(50
华里),依旧下雨就停车,晴天很颠簸,损车费油,贻误生产,不便生活,职工群众反映很强
烈。年初,于洪洲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拍板定案,向职工代表明确表示:三年场内外七十多公里
土路全部修成风雨畅通的砂石路,今年首先修好场部到二队的主干公路。他令出即行,调集全
场五十多台运输车,大干70天,运输砂石六万三千多立方。第一段砂石路如期交付使用。这些
天又抓备耕,又抓修路,又跑生产队,又跑路上,特别对那些不服从统一调动车辆、人员的单
位领导,敢于拉下脸批评。挨过他“说”的人不算少,可大多数同志没怨气。正如一位工程师
讲的:“洪洲起早贪黑地干为了啥?他经常清晨四点钟就跟车上山察看拉砂石,又跑路上,又
抓生产,他完全是出于公心,为了开创局面,就得要有这种不讲情面,一抓到底的精神!”
第二件,用电自给。按洪洲的话说:“能源问题到了非下决心不可的时候了”。这是因为,
他脑子里印着缺电苦头:求外面供电,时多时少,时有时无,靠不住。尤其麦收期间,正值
粮食加工旺季,不是扬场机没电不能转,就是工人坐在车间等电开工。民用电更成问题,职工
群众时常点着油灯、蜡烛过春节。为解决这一问题,年初派专人购买了三台座机,并亲自指挥
安装,使全场春节期间晚上家家户户亮堂堂。他让电厂提前安排出农忙时供电表。从此,农场、
工业不再因为电争吵了。
一年之间,把全场机械收获能力翻一番,这是他办的第三件大事。去年的大涝灾虽然过去
了,但他反复思忖着:由于没有强大的机械收获能力,去年,不能在短时间内抢回全部小麦,
受灾后损失在地里的小麦,少算也得三千吨,按超交粮计算,折合150万元,农机防陷改装又
花了15万元,加上推迟收割期间用人工收割的工资,总共170多万元,还不算增加耗油量和机
械磨损费。照这样计算,购买一批高效率收获机,收回不应该的损失,一年等于找回170多万
元,相当于买机车的80%,两年就赚钱,何乐而不为呢。从管局回到场里,在会上向干部职工
宣传,加快生产发展,必须集中精力,把钢用在刀刃上。农场先后购买大马力谷物收获机39台,
使农场机械收获能力提高了一倍,这支雄壮的钢铁大军,在今年麦收中大显神威,建场以来
第一次12天把全场11万亩小麦收得利利索索。 1982年海伦农场获总局先进集体,于洪洲荣获
总局抗灾劳动模范称号。
于洪洲所做的一切深受全场职工的爱戴,1982年他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