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陈乃康

陈乃康


   
  陈乃康,男,1932年出生,汉族,原籍云南省个旧县,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56年
调来海伦农场,历任农业技术员、技师、生产科长、总农艺师、副场长等职务。
  他195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农艺系。毕业后调任军委总后勤部运输部助理员工作。1953年调
任农业部粮食生产总局助理技术员,同期在苏联专家主持的研究学习班学习,学习结业后,参
加了四川省农业考察团,考察结束后,他撰写提出了《关于发展川南地区双季稻的学术报告》,
深得苏联专家和部局的重视。
  1955年,调他到天津市双林农场,专攻两千亩水稻栽培的科学试验,当年取得了亩产900
斤以上的成果,荣获先进集体称号。
  1956年,调黑龙江省海伦农场任技术员,当时正值建场初期,面对一望无垠的荒原和开发
出黑油油的沃土,正符合他的愿望,决心为开垦建设北大荒贡献自己的一切。为了适应今后农
业生产发展需要,他不满足自己已有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理论、统计、各种作物栽
培专论、土壤肥料、农业经济、土地规划等大量资料和论著,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
研究,为适应当地气温农情,不断向当地熟通农业生产干部、工人学习实践知识。在工作中,
他勇于开拓,对场区353 813亩土地的土壤结构和种子、肥料、作物栽培植保、耕作管理等进
行研究、探讨、实践,不断改革旧的传统耕作方法,及时向场领导建议,收到一定效果。为使
农场生产进入正常生产秩序,他于1956年开始,对全场土地进行了整理、规划。他率领测量队
进行勘测、设计、绘图,完成了场间土地的规划,确定了场界,标立了界桩,撰写了场间土地
规划说明书,报省、地、县政府备案,完成了法律程序。
  在规划中,他针对场区多风、坡耕地水土流失等弊端,提出了兴修水利、人工造植防风林、
田间路等以山、水、林、田、路合理布局的综合治理规划,使场界、队界、林网、水库、沟
渠、田间路井然有序,得到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场间山、林、水、田、路布局合理,
就是当年规划蓝图的再现。
  在“文革”动乱中,他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被诬陷迫害,但他不气馁,在下放劳动期间仍坚
持学习,调查研究,他针对农场长期以来总产不稳、单产不高,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生产
环节查问题、找原因。他认为耕作粗糙,各生产阶段的各项作业不标准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
之一。他苦思冥想,按农业生产作业程序的各个作业项目,制定出切合实际标准化作业方案。
随制定、随实验、随修改,不断完善,到1972年恢复工作后,他将标准作业方案提交场领导批
准后实施应用,并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收到明显效果。到1977年,全场粮豆产量由过去
始终绯徊在亩产180斤左右,提高到236斤,增产13.11%。
  1973年,刚推广大豆化学除草剂灭草时,他在试前一个月时间,先后到九个农管局,十几
个农场进行考察,然后参照兄弟场经验,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反复研究、实验进行了改革。即:
改全田喷为苗带喷;改播前喷为播后喷,形成了具有独特的耢、喷、蒙土、压联合作业的程
序,1979年,又改氟乐灵加拉索混喷,效果良好,既减少了施药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又集中
发挥了化学药剂的苗带灭草作用。此项成果荣获国务院、计委、科委及农牧渔业部的科技成果
奖。
  1979年以来他继续为解决高产稳产,不遗余力的刻苦钻研,踏察全场一百多个地号,逐地
块的取土样化验,根据土壤的氮磷含量,实行因土补偿放肥方法,采取缺啥肥补啥肥,并按地
号地块列表指明氮磷含缺、种植什么作物应施什么肥料的名称、数量、施肥时间和方法,经实
施取得了显著效益。小麦产量由过去年均亩产不足300斤,提高到全场年均亩产量300斤以上。
1984年在总局十三项科技成果推广中名列首位。荣获总局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陈乃康自参加工作,40多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在海伦农场的30余年的生活与农业科研实
践中,工作扎实、朴实无华、呕心沥血,历经坎坷,奉献出知识分子对党的事业的一片丹心。
1983年荣获总局劳动模范,1984年1月出席国家经委、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在北京召开
的农林科技推广经验交流会,荣获农垦系统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