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黄湛

第三章 名人传略

黄湛


    
  黄湛,1916年出生,云南省昆明市人。1935年毕业于云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取得学士学
位。经国民政府考试院高等技术考试合格,获得土木工程技师职称。学业有成的他开始了坎坷
的技术报国经历。1936年任国民政府铁道部新路建设委员会、云南公路总局技术员、技士、技
正、工程处主任等职。1945年任云南省昆明市自来水厂厂长兼总工程师。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黄湛任滇北铜矿工程处工程师,以其所学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
然后,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因其在历史上曾参加过三青团,是伪国大代表,曾担任国民党第
一方面军越北公路监督官等问题,于1951年被捕,被错误地以历史反革命定罪判刑。1955年遣
来海伦农场进行劳动改造。1964年刑满留场就业,任海伦农场技术室工程师。在“文化大革命”
中他又被下放到海伦县农村。到1981年原判机关撤销了对他原来的判决,并给予平反,结束
坎坷逆路而获新生的他已是65岁的花甲之龄。
  往事不堪回首,然而在逆境中,他把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报国情怀,用清晰的足迹留在了
“改造”的地方——海伦农场的黑土地上。
  农场建场初,只有日伪时期留下的海伦至三井子的一条土路,由于年久失修,车辆行走十
分艰难,如到当时的总场十三井子,全长51公里,距铁路线较近,为了解决物资运输难问题,
黄湛主持设计了海十公路(海北一十三井子)全长32公里。1957年通车,以后按原设计陆续经过
截弯取直,改造桥梁,铺置砂石,达到五级路面的标准,雨季车辆也畅通无阻,海十公路的设
计获得黑龙江省公路局的好评。
  1957年大搞水利建设,他踏遍全场进行水利资源勘察,主持了星火、灯塔、燎原三座水库
和引通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1958年完成上述工程,实现灌溉面积1 033垧,种植水稻连
续两年遭受自然灾害,加之农场资金不足,工程不配套而停用。
  纵观农场农业生产,涝灾危害最大的是八井子地区(现五、四、十队更是重灾区),黄湛根
据场党委的要求,主持了八井子地区治涝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排涝工程完成后,改变了
常年积水分割的48块地的状况,积水排除,使原48块地之间沼泽地得以开荒连片,面积由原来
的不足200垧,发展到2 600垧,增加了耕地面积,由原来的一个生产队,扩展为三个生产队。
  技术上他不满足现有水平,刻苦钻研,使自己成为工程技术上的多面手。
  1961年,黄湛设计糠荃厂六层高塔和三层厂房,这是农场首次建造高层建筑。尤其是时至
冬季,他采用苏联“交替承载法”进行施工,质量合乎标准,原厂房至今完整存在,为使糠荃
厂及早投产,经外出学习和查找资料,完成了该厂的锅炉和蒸气系统的设计安装工程。
  1962年场部迁到三井子地区,为解决场部、招待所、机关食堂的冬季供暖问题,他大胆提
出了利用距场部753米远的糖荃厂锅炉,为总场办公室送气取暖的设计,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节约了资金。
  原来的粮油加工厂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全场的需求,场领导派他到海伦县制粉厂、制油厂考
察学习两周,回场后对原有设计进行了改造,投产后产量、质量均达到预计要求。1964年为改
变农场烧砖使用“马蹄窑”、“方框窑”的落后局面,他设计了七门串窑获得成功,提高了热
能利用率和工程效率,将每块砖的煤耗由 8两/块降到4两/块。
  1964年他结束了10年在海伦农场的改造生涯,此时正是他理论知识进一步丰富,实践经验
充足,个人精力充沛的黄金时代,他刚好48岁,刚走出10年坎坷的他又遇厄运,“社教”、“
文革”运动接踵而来,又受到冲击,被放到农村,一去就是10多年。
  1982年回场复职工作后,黄湛主持设计了两座桥梁,由于采用了爆扩桩技术,从而保证了
工期,并节约投资3万元。同年对制粉厂工艺流程进行改造,节约费用10万元,其事迹刊登在
《农垦报》上。
  1983年借调绥化农场管理局,完成了修复水塔和家属楼的设计工作。
  1984年完成海伦农场乳品厂厂房的设计,还有重点高中和一中水暖工程设计,节约资金2
万元。
  1985年完成新建的2 525平方米职工医院的水暖工程设计,改装水暖工程 15 000平方米,
节约资金10万元。同时完成三井子地区自来水工程设计。
  30多年来,他对自己掌握的技术从不保守,身带言传,为农场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现已成为工程师的6人,技术员15人。
  这里应着重写一笔的是1984年,黄湛已被批准离休返回原籍,总场取暖准备由气暖改为水
暖及场部地区自来水工程设计急需其返场工作。黄湛在接到场党委通知后,不顾自己已70高龄
和患有严重眼病,放弃了参加昆明市人大选举的机会(原系昆明市五华区人大代表)、民革补选
云南省委委员的机遇,放弃了民革咨询服务处工作,毅然北上来场。因时间紧,他经常工作到
深夜,眼睛不好,工作时除戴镜子外,还要配用放大镜,直至完成整个设计工作。当场领导称
赞他的工作精神时,他说:“我的时间不多了,还有许多事需要我去干,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我
所学的知识技术,为祖国为农场多做工作。”一些了解黄湛经历并且同他很熟的人与其谈起过
去和现在,他深有感触地说:“多少年来,我只有一个信念,我干的这一行就是为了祖国的建
设,当我的设计变为现实,造福于民,这就是我最大的快慰,其余无所谓。”
  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