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范万昌

范万昌


  
  范万昌,男,汉族,1907年出生,原籍山东省顺天府房山县。贫农成份,农民出身。1935
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自幼随家人逃荒来东北,8岁给地主放猪,15岁给地
主扛活,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日寇入侵我国东北后,枪杀掠夺,抓夫出荷;他不堪日寇的欺
压凌侮,立志不当亡国奴,于1935年1月参加了抗日联军第三军,他满怀阶级仇、民族恨,英
勇杀敌。1936年1月份为掩护抗联联络点,撤退时不幸被捕,在日寇的刺刀酷刑下坚贞不屈,
佯称个人是“胡子”(即土匪),不是抗联战士,武器被没收,被判五年徒刑。1941年出狱后,
一时与抗联联系不上,即在海伦东部租地主土地种,由于他忍受不了地主、保甲长、伪警的欺
压和各种苛捐杂税、地租等盘剥,于1945年5月又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人民自卫军”,曾任
战士、小队长、中队长等职务,活跃在海伦县东北部。双录乡东部的日本三井开拓团(系日寇
义勇开拓团,有武装)就是被范万昌率军消灭的,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马匹,从此这支抗日
队伍不断扩大,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同年10月,接受了省军区领导。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
残匪活动异常嚣张,黑龙江省成立剿匪总指挥部(王钧任总指挥),范万昌被调任骑兵第四团团
长,他率军奋战在海伦、望奎、绥棱、依安等县,在清剿国民党残匪和平息各县叛匪的战斗中
屡建战功。1986年《黑龙江日报》刊登省军区政委王钧同志《忆泰安战役》的革命回忆录,即
刊载范万昌的英雄战绩。
  1947年他任海伦县大队大队长,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亦作出重大贡献。《海伦县志》曾记
载范万昌《平息党炮暴动》事迹。
  1950年,他奉命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长,因作战有功,荣获
三级勋章。
  半生戎马生涯的范万昌,一生听从党的安排,1953年复原转业调黑龙江省公安厅,刚脱掉
征衣,风尘仆仆又投身于开发北大荒事业,奉命投入铁力劳改支队建场工作,担任支队长,待
铁力劳改农场建成投入生产后,1954年又奉命筹建海伦农场。由于他人朝前始终在海伦地区工
作,情况熟悉,省公安厅只派他一人前来,他到海伦与县委联系后,调干购车、买马、开始筹
建。当时他已近半百,在沟壑纵横荆棘丛生,一望无垠的荒原上,风餐露宿,步履艰辛地率领
干部踏察场界、队址。他踏遍了286平方公里的整个场区,海伦农场的山山水水都有他的足迹。
他工作踏实,作风深入,虽身居领导岗位,但始终保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为确保建
场需要,1954年冬,他率领职工抢运物资,大干一冬春,终于完成了基建、生产物资、油料、
种子的运输工作,保证了基建、开荒任务的如期实施,但北大荒的严冬,一般气温在-40℃,
极端最低气温达-48.7℃,可见当时条件之艰苦,尤其在1955年春天,冬雪融化、房建与开荒
任务开始时,生活给养运输异常困难,从海伦运来的物资只能运至三井子,而三井子往东40华
里无路,全部是泥浆和塔头草甸,一台马车套四匹马再加一匹外套,五匹马只能拉一袋高粱米,
仅30多华里要一整天才走完,有时陷车还拉不走,泥水拖到车铺板,陷到马肚皮,但粮食、饲
料运不上去就严重影响建场任务的完成。我们的老场长范万昌和干警一起,带领犯人肩扛背驮,
从三井子踏着没膝泥浆,步履艰难地把给养、饲料、物资运到目的地,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这艰苦创业的年代里,他始终不渝的领导职工群众边建设边生产,春耕开始,机械集中
力量开荒,人畜力不足,他率先垂范用人拉播种机抢播,人工整地,终于在建场第一年,完成
了房建任务25 517平方米,当年开荒当年播种33 101亩,获得了亩产粮豆156斤的收成。
  1956年,海伦农场开荒建点任务基本完成,生产已纳入正常轨道,而我们的老场长范万昌
又奉命北上投入龙门农场建场工作。他一心为公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全场每个
职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