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场纪实
二、农场史话
建场纪实
1954年9月,省公安厅调有建场经验的老场长范万昌负责海伦农场筹建工作。当时建场物
资源源不断运至海伦车站,赶在春天解冻前抢运物资是当务之急。他派员到外地购回役马380
匹,骑马4匹,连同合并单位的车马,在海伦县招聘了40名大车工人,10月份组建大车队,任
命张树枝为大队长,下设4个小队,由朱洪生、王希富、刘长河、孟广江任小队长,每小队18
台大车负责建场物资的运输。由干部带领,首先运原木,头一天装车,次日凌晨出发,从海伦
到目的地十三井子50公里。从海伦至三井子虽系土路,坎坷不平,途中桥梁年久失修,大部坍
塌,车马难行,但有路基可循,三井子往东20多公里,全是一望无际的荒草荆棘,塔头墩沼泽
地和灌木丛,虽当时已结冰,但无路可循。大车工人驾驶着刚买回不久尚未驯服的役马,凭借
熟练技术,挥鞭前进,大队长张树枝率干部步行在车前探路,重载马车穿越漫布塔头墩的沼泽
地,颠簸起伏,左摇右晃,稍不慎,即有翻车危险,尤其行至洼塘地,车生冰薄,有时轮胎扎
破冰层,陷入泥塘(当地叫砸冰漏子),卡住轮胎拉不出来,即便前边加套马拉,后边人推,仍
拉不出来,无奈只好卸车,待空车过去再装车。可是所装原木全是红松,长的8至12米,最短
的4米,都是大径材。无论干部、大车工人齐心协力地抬运装车,再艰难地行进。途中除利用
喂马时间吃饭,稍有休息外,不停地赶路。有时深夜到达目的地,有时翌日凌晨才到达。每天
都辛勤劳作16小时以上。到达目的地卸车喂马,大车队干部工人满身泥污满头汗,眉毛胡须结
满了霜,拖着疲惫的身躯,步履艰难地钻进宿舍扑卧在草铺上鼾声如雷般地睡倒。干部们仅睡
两三个小时,提前到外边查看马是否喂饱,饭是否做好,然后唤醒工人起来吃饭,稍加休息即
饮马、套车,返回海伦。北大荒严冬,北风凛凛,大雪纷纷,在零下40多度的寒冷季节,苦战
一冬,建材基本运完,分别运油料、口粮、饲草饲料,往返穿梭不停,春节过后,又从海伦运
输公司调来15台大车,15名工人,60匹役马,增加了运输力量。
1955年2月,北安拖拉机站汽车队,在队长关连成率领下,带领18台汽车从北安装载拖拉
机及农机具设备,往返北安拖拉机站搬迁,到5月末才搬迁结束。汽车队撤走时,留给农场8台
车,组建海伦农场汽车队,任命王鹏远为队长。有了汽车本应缓解紧张的运输任务,但事与愿
违,当时积雪溶化,桃花水漫流,道路泥泞不堪,海伦到三井子全是农村土路,沿途有8条水
沟,一条河(扎音河),涵洞大部坍塌,扎音河木桥年久腐朽,大部脱落,只能走人,不能走车,
马车尚须绕道沿河边觅水浅的地方,涉水驾车渡河,汽车根本不能行驶。尤其三井子以东 20
多公里路程,化冻后行车更为艰难。当时油料尚未运完,生活给养及牲畜饲料也未运,运输
任务仍很紧张。遇到“大酱缸”似的泥塘路段,泥水拖至马肚皮与车板一平,无法行车。但机
车已进场开荒,急需用油,房屋建设已开始,虽料已运完备齐,但口粮运不上去不行,畜力开
荒、整地、播种已开始,而马的饲草饲料供不上也不行。在这紧急关头,大车队干部、工人千
方百计想办法。一是较好路段满载而加一外套马拉运,由四马一车增至五马一台车;二是遇到
难走路卸车少拉,一段一段地倒运。但只能运到三井子,往东的多段泥塘路,一台能载重两吨
的马车仅能拉一桶油或两袋高梁米。海伦至十三井子50公里路程有时遇到翻车打坞,三天才能
到达。所有人吃马喂的给养只运至三井子,每早干部带领犯人,由武警看押,用人挑、背驮,
由三井子踏着泥泞步行至十三井子。大车工人冬冒严寒踏冰雪,初夏日晒雨淋蚊蠓叮咬,常年
满身泥污,既当赶车工又当装卸工,废寝忘食,建场运输充当先锋,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安劳改局基建大队承担海伦农场建场任务。1954年12月,大队长谷世民率领会计赵忠仁、
常志平、材料股长张玉录、施工股长纪福祥来海伦,在县城租房设临时大队部,率员踏察了各
建筑点,派员联系调拨、采购基建物资,做开工前准备。1955年4月10日,大队长谷世民,副
大队长张绍武,教导员龚正华,工程师李汝胜,技术员赵天明及管教、施工、管理干部65名,
带领七个中队673名犯人进场。大队部由海伦迁往十三井子东部(利用日寇遗留的破房框子维
修的),经过短时间的休整,按施工计划,于5月1日分别进入各施工点。
7个中队的具体任务是:一中队是锯材、建材加工。按设计要求的规格、数农场史话量集
中加工出成品,供给各施工点;二中队、三中队是瓦工专业队,按计划施工任务量,分布各施
工点;四中队是烧窑专业,在十三井子西部建马蹄窑,人工托坯烧砖;六、七中队是后勤队,
负责各施工点的辅助建材的就地取材,挖坑取土,打苫房草和拧拉哈用草、割树条子(铺房箔
用)。第一施工地点是总场部、直属一作业站、二作业站,相继在大桦树、五、八井子,最后
在入冬前全力突击抢建陈家店和九里九。除总场一幢办公室、一幢大礼堂、一幢机修车间砖木
结构,其余全部是土木结构草房。
当时施工条件艰苦,建筑点按适合劳改工作特点选择高岗地,场地荒草荆棘过人高,榛柴、
灌木林密布,首先组织犯人清理现场,割草砍树。同时把能利用的拧拉哈草捆好垛好备用,其
它杂草树枝堆放以作烧柴。虽然当时已化冻,但未化透,地表积水。基建干部每早5点即带领
犯人跟班作业,午饭在工地吃,天黑收工,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晚饭后顾不得休息即深入监
舍,组织犯人学习开会。会后还要例行干部会,汇报工作情况,研究次日工作到深夜,每天睡
眠只有6小时,住的是帐篷,吃的是粗粮,由于运输困难,常年吃不到蔬菜,每顿都是咸菜大酱,
喝的沟塘水,加之住地潮湿,大部患有湿疹和腰腿疼痛的风湿症。历经半年多的艰苦备战,到
1955年末,完成房屋建设25 517平方米平方米。其中:厂房900平方米,仓库2 620平方米,
办公用房1 527平方米,卫生院所329平方米,畜舍5 401平方米,犯人监舍9 599平方米,家属
住宅5 141平方米。建筑主干公路40公里,土方量163 440平方米;建筑木桥7座,涵洞9处,完
成了十三井子至海伦县48公里的电话线路架设,为建场开荒生产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