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荒原进军
向荒原进军
1954年9月,机务队长宫宝生即随勘测大队长张祥踏察了场址场界和各开荒点。1955年3月
5日,又组织了11名机耕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按计划开荒的地号逐块荒原进行详细踏察,确定
了四个机耕队开荒区,绘制了《海伦农场开荒平面图》,并派人按划定的开荒区支帐篷,砌锅
灶,拉运安置油罐,做好开荒前准备。
1955年5月1日,由场长李德林、政委董贵和率领开荒大军,驾驶着拖拉机,牵引着农机具,
随车装着行李、给养,浩浩荡荡地进场,分别进入各队计划开荒区。开荒地的防火线已打好,
从年初即按审批手续报海伦县政府,并经多次催办,直到7月5日,烧荒计划才批下来。副支
队长范万昌在现场指挥,由干部带领犯人开始烧荒。可是枯草大部分倒伏,青草已生长高达20
公分以上,加之连日阴雨,地表积水,给烧荒造成很大困难,直至9月5日才结束。虽然完成烧
荒 12万亩,但荒原积水浸泡的积草烧不透,榛柴、旱柳枝叶翠绿茂密,根本烧不着,但垦荒
队员们急不可等,在荒火刚息,余烟未尽,即驾车开犁,驶向荒原,全力投入开荒。昼夜不停,
艰苦奋战,而困难也接踵而来。
6—9月份,二分之一连雨天,低洼地号积水深成为沼泽,农具手坐在犁架伸手可以洗手,
即便岗地,地表草层厚,含水量大无支承力陷车。经把链轨和犁轮加宽,还经常陷车,影响开
荒进度。
大马力的机车C一80主轴瓦和连杆瓦裂纹、掉碴。没有新件更换,采取随坏随补挂,平均
每天都有一两台车不能作业,到8月份,购换新件才解决。
机务工人升级考核上报没批下来,也不向工人说明,应发放的劳动保护用品和地方津贴不
发,造成部分工人思想搞不通,闹情绪。有的抒发怨气写诗贴在宿舍墙上:“马瘦毛长蹄儿肥,
人穿破衣手自垂,春绿秋黄惜光过,囊尽拳光苦何为”,最后署名为“斗迷拉”,其意为音
乐的音符136,含意是这样的艰苦劳动日工资1.36元;第二含意为谐音“倒霉拉”。一时出勤
率不高,劳动效率低。上述情况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再是发放了劳
动保护和地方津贴,时间不长,上级批复了升级考核,长了工资,晋了级,思想稳定了,但大
多数工人思想觉悟高,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当机车行到有榛柴旱柳地段,抽刮脸部、手部伤
痕斑斑。夜间车后灯不亮,必须全神贯注地掌握起落犁,时有野狼出没在犁后,寻觅翻出的田
鼠,尤其SL—50/55机车是半链轨,经常陷车,遇此情况,锹挖手抠,直至拉出为止,每天下
班后都是满身泥污,疲惫不堪。
油料及生活供应也存在严重问题。油料储存只在雨季前运至道路畅通的三井子,有大型储
油罐。其它开荒点都是桶装。二站、大桦树开荒区当时没建好桥,油料运不过去,而桥修好后
又连日降雨不能通车,机车加油每天需开车空跑到百公里以外。尤其二站东北地中间隔有塔头
沟和沼泽地,从开荒日起到结束全部靠人工挑油。在生活供应上主要是口粮,各开荒区无大量
储备条件,只能储存l至2个月口粮,进入雨季经常发生口粮供应不上;由于运输困难,常年吃
不到蔬菜,由于缺乏营养,有的工人患夜盲症。在住的条件上更艰苦,初期住帐篷,地上铺尺
余厚的树条子,四边覆盖茅草的地铺,雨天虽上面不漏雨,而地铺下顺着树条空淌水。从开荒
日起到10月末终止共153天。由于没烧荒和油料供应不上,全部停车日达70天,实际开荒作业
仅83天,尚未计算因雨影响,完成了开荒11.405万亩,完成计划的77.58%,耙春荒2.64万亩,
耙熟地2.25万亩,播种3.09万亩,镇压2.06万亩,捞地1.8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