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场境内的日本开拓团遗址

农场境内的日本开拓团遗址


  
  开拓团,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华战争的需要和解决其国内阶级矛盾,于1932年至1943年
移民来中国东北地区而建立的。其实质是为了扩大殖民地,进一步达到侵吞我国东北地区的野
心和罪恶目的。开拓的性质分为以下四种:
  “义勇队青少年训练所”(亦称“对店训练所”),是日本侵入海伦县建立规模最大的一个
开拓团,地处海伦县东北部,距县城50公里至70公里,东靠小兴安岭西面边缘余脉,南至扎音
河,北濒通肯河,西至六井子,占地24万亩,其中开发垦种9万亩。团部设在十三井子,它的
性质属于日本侵略军的后备兵源训练基地。训练全部是16—19岁的青少年,配有枪支和各种武
器,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一般为半天军训,半天生产,冬闲全力投入军训。所长是一名陆军
教官,教官都是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在此盘踞重兵,其目的扼制我抗日武装的袭击。该所建于
1933年。
  场界南部“三井开拓团”,即是义勇队开拓团,是在1943年8月10日建立的,团长中岛利
雄,原计划来拓民300户,实际来日本拓民87户,125人。
  以上两种开拓团的性质属于日本军国主义官办的义勇队开拓团,其领导者是具较高的军事
素质和实战经验的军人,驻有武装力量,配备有优良的武器装备。虽以开拓团名义,有拓民垦
荒种地,其主要政治目的是武装盘踞,控制海伦地区北部,扼制抗日联军和地方抗日武装的袭
击。赵尚志、李兆麟将军领导的抗联三军,经常在这一带不断打击和消灭日寇。如:北满著名
的“冰趟子战斗”,有全歼日寇的辉煌战果,即在场区三井子西北部的“于通屯”;“哈拉巴
山战斗”在场区正南双录乡境内。
  亦属官办,类似集中营性质的开拓团。所有拓民均系对日本侵华战争不满,有正义感的反
战人员,在日本侵略军有反战活动,被查获的日本军人,被解除武装,不准带家眷。集中组成
的开拓团,有武装看押,行动受限制,不准与外界接触,只准垦荒种地进行劳动改造。在海伦
县中心区的“水师营开拓团”只p属于这种性质的。这类开拓团不设在边远地区。
  属于移民性质的“集中组合”屯垦形式的开拓团。拓民属于日本国内失业者和破产农民,
由日本政府指令当地知名者组织率领移民来我国东北地区进行拓荒生产。在场区有两个这种类
型的开拓团。一是群马村开拓团,是日本群马县派出的,团长名田伊十郎,于1943年4月6日到
达的,团部设在三井子地区(现总场所在地,至今仍有混凝土房基遗址)。原计划来300户,实
际来132户,552人。另一个开拓团也是日本群马县派出的,团名以团长名字命名的,叫桐生乡
开拓团。由团长桐生乡率拓民于1943年4月12日到达。团址在七井子(在第三生产队境内北部,
建场初期仍有遗址,当地人称“七井子房框”),原计划来200户,实际来72户,224人。这类
性质开拓团的拓民被称作“内国拓民”,是在日本由于生活所迫被移民来华的,其家庭成员均
系妇儒老幼的贫苦大众,青壮年被抽去当兵,在开拓团同样受日本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过着
清苦生活。1945年日寇战败投降后,拓民被遣返回国途经海伦县城时,中国人民见他们衣着不
整,面容憔悴的惨状,纷纷向他们赠送食品、衣物,使拓民深受感动。从中日邦交正常化后,
自1980年开始每年都有多次“日中友好协会拓友访中团”等民间团体来农场访问。其成员中年
长者系当年的拓民,年轻者系原拓民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