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海伦农场在海伦市东北边缘,距市中心36公里,距海北镇23公里。农场南以扎音河为界与
红光农场隔河相望,北以通肯河为界,与建设农场相邻,东邻肯河林农场,西靠海伦市双录乡,
场界清晰,土地规整,像一个不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
农场属小兴安岭西南边缘余脉,是通肯河与扎音河的分水岭丘陵地,地面平缓,东高西低,
海拔高度212 —302 米,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总面积358170亩,其中耕地200055
亩,林地30800 亩,水面8400亩。
农场拥有土地、水、森林、草原、野生中草药、山野菜、天然食用菌类、自然景观和渔业
等资源;经过多年磨砺和锻炼,农场培养出一大批熟悉农业、多种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
人才。
2000年,农场总人口11461 人,其中男性5781人,女性5680人,有住户3124户,有职工3633
人,其中农业职工2670人,企业办社会人员815 人,管理人员148 人,离退休人员1309人。
场区交通便利,到海北镇是自养公路,国家建设通县乡公路后,农场配套了部分资金,已
修成白色和黑色路面。海北有货场一处,可囤积物资和油料,火车专用线直通货场内。
场内电力充足,主变压器容量1800千瓦,经电网改造,线路精良。
场内通讯方便,有线电话是光缆、程控,无线电话有移动、通讯两座铁塔,信号稳定。
2000年,农场有农业生产队12个,良种队、粮食处理中心、农建队、林场各1 个,工业单
位有乳品厂、粮油加工厂、农机修造厂、房建队、砖瓦厂、玩具厂、轧钢厂、汽车队、变电所、
亚麻厂等企业。现除变电所外,都转制为私营企业。
1984年8 月,农场隶属省司法厅劳改局。
1986年1 月,隶属省农场总局绥化管局。1997年1 月隶属绥化分局。
农场不论归属何方,都是国营性质,县团级单位,为了和上级对口,机构设置历来繁多,
但不外乎这么几条线:行政、政工、群团、企业办社会(事业),经过历年改革(合并、兼职、
撤销、上划),机构设置精干,人员总数减少了四分之三(剩40人左右)。
种植业栽培品种有大豆、小麦、玉米、水稻、杂粮、经济作物等,以大豆为主。农场有
“通肯河畔沃土,优质大豆之乡”之称。大豆亩产1988年是88公斤(最少),1997年217 公斤
(最高),1 5 年平均亩产157 公斤。杂粮有红小豆、绿豆、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有裸仁
南瓜、甜叶菊、甜菜、亚麻、油菜、月苋草、芦笋、中草药、鹰嘴豆等。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场推行两高一优农业,实行科学种田、科学轮作,调整作物结构,
实行标准化作业,种植业基本实现稳产、高产。15年来有10年盈利,合计2214万元,有5 年亏
损,合计1372万元,总计盈利842 万元。
种植业的管理。1985年以前,实行财务包干制度,包定奖生产责任制,联产承包责任制,
承包经营责任制。农场在1985年归劳改局管理时,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当年亏损。1986年体制
改为农垦时收回(翻烧饼)。1988年再次兴办家庭农场。1989年再翻烧饼,直到1994年,几乎
是最后一批又办家庭农场,这次无论是内部、外部都不允许再翻了。因此,尽管也有很大困难
(不能四到户,两自理)也坚持下来了。2000年家庭农场已从盲动、盲从发展到自觉、理性,
全部实现了四到户、两自理的经营模式(土地、农机、盈亏、核算四到户,生产、生活费用两
自理),实现了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从种植业分离出来的目的,建立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
“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林业。林地总面积308 万亩,不到总面积的10%,按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到2010年要达到
15%,必须以每年3000亩的速度栽种,并做好退耕还林、兴办家庭林场工作,林场已建成自然
保护区,森林内的山野菜、食用菌、中草药等资源是深加工的极好原料。
农场工业以加工业为主,比较大型的有农机修造厂、粮油加工厂、砖瓦厂、综合加工厂、
乳品厂、玩具厂、轧钢厂等。到1998年除乳品厂外全部转卖。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和北大荒精神陶冶,1990年,农场形成了“团结、奉献、求实、进取”
的企业精神,规范和指引农场人艰苦创业。
2000年,经过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洗礼,农场形成了“学习、尊重、实干、超越”的企
业精神,制约和激励农场人二次创业。
农场场歌激昂、悠扬,是激励农场人的号角。
农场倡导三种观念:农场是企业,不是政府;场兴我荣,场衰我耻;我是海伦农场人。
树立五个意识:学习、创新、竞争、发展、团队意识。
农场有规范的职工行为准则和场规民约。1992年,农场完成初中集中办学,1998年完成小
学集中办学,2003年高中撤销。中小学合并成子弟校,重点实施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几届领
导人实现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的承诺,学校具有最好的软、硬件条件,于
1997年通过了两基验收,是垦区示范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校、分局文明单位。
农场医院总面积2000平方米,有门诊和住院部,有病床45张,负责农场医疗、保健、防疫、
免疫、计划生育等工作。
小城镇建设。从1982年场长于洪洲修自养公路开始,小城镇建设拉开了序幕,当年还盖了
一批家属房,紧接着高中、初中楼、乳品厂、政法楼、电视台、自来水厂、农贸市场、加油站、
小学楼、四栋家属楼纷纷建成,2004年场长于方义负责建设高等级自养公路(农场到海北镇285
公里)和场部主要街道(白色路面),
2005年又建设了办公楼、职工培训中心,这些设施推进了农场城镇化建设,美化了环境,
方便了生活。场部现已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秀美、生态平衡、文明富饶的城镇化社
区。
农场领导的决心是:经济发展富民,社会稳定安民,强化服务便民,真心真意爱民。工作
思路是:贯穿农场发展和职工增收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耕地发包方式的
改革,突出结构调整,非公有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增总量,农
场增实力,群众增收入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