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生产队简介

第二节 生产队简介




生产队是农场最小的行政区划,一般以地理位置、自然村屯和人为确定的方式划定,到2000
年末,农场共有生产队级单位15个,包括12个生产队,1 个良种队,1 个农建队,1 个林场。

第一生产队

第一生产队位于农场的西侧,是农场的西大门,大门对联写的是“通肯河畔沃土,优质麦
豆之乡”。1986年全队有职工216 人,全部种地,1992年开始有外出打工的。

农业生产以大豆、小麦为主,大豆占30%,小麦占70%。1990年以后,开始有种甜菜的,
小麦面积逐年减少,大豆面积逐年增加。1993年以后,小麦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0%,大豆占
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0%。

一队海拔高度较低,受自然灾害影响相对减少,加上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因此一队的效益
较好。

一队的家庭农场相对稳定,1988年曾办场的,1994年又继续办场,经验和能力较强,没有
盲目抢种耕地,随意变换品种的现象,各家庭农场效益都很好,实现了“四到户,两自理”。

到2000年末,全队有链轨车6 台,E512 联合收割机9 台,E514 联合收割机1 台,小四
轮45台,胶轮车10台,轿车1 台,吉普车5 台。

一队卫生所自建队就存在,小病、打针不用出队。

自来水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可看8 套节目,入户率65%,无单亲家庭,社会治安稳定。

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有药材种植、养殖业,还有做豆腐、经商、搞运输和外出打工的。

住房情况,大部分职工住的是经过转让的农场盖的公房。1987年胡学林、谷德才、1995年
蔡德祯、1997年姜志有、1998年权连臣、1999年权连君盖了新房。“低着头(房屋矮小)、拄
着棍(房屋要倒、用棍支着)、披头散发(房草被风吹乱)、掉眼泪(下雨漏)”式的房屋没
有了。

1995年4 月18日,一队着了一把大火,10家过火,3 家幸存。

离休干部台景高解放前在海伦县公安大队任职。

第二生产队:

二队位于农场的最东侧,是农场的东大门。2000年有住户165 户,人口602 人,职工151
人,党员18人,团员12人,有耕地18750 亩。

1986年,农业生产以小麦、大麦、玉米、杂粮等作物为主,职工的思想意识保守,除了农
业,其它行业无人问津。全队处于“一穷二死”的局面。

1988年,农场再次兴办家庭农场,该队职工开始种甜菜、亚麻和中草药,养殖业、庭院经
济崭露头角,有16名职工分别买了奶牛和黄牛。从部队转业的赵会武建起了豆腐坊,1989年收
入80 00 元,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学在行动上,紧接着职工杨连生就买了一群羊,当年
就翻了一番。这时,职工群众对养殖业、庭院经济才有了正确的认识,分离下来的职工开始全
力以赴投入其中,到1994年,全队养奶牛36头,黄牛54头,绵羊456 头,猪360 头,养鱼13户,
水面102.5 亩。

1994年,农场第三次兴办家庭农场,全队有5 个大户,剩下的是小户。大户为小户代耕,
小户为大户出劳务,新型的农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上采用先进的农艺措施,比
如小麦深施肥、大豆三垄栽培、玉米卡种、化学除草等,作物产量连创新高,粮食产量亩产平
均达到小麦500 斤、大豆400 斤、玉米700 斤。

1996年,按农场要求,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实行了稳麦、压豆、增玉米,扩大
经济作物,全面应用新技术等措施。建立了三包扶贫组织,党员干部包大家庭农场,大户扶持
困难户,落实到人头,当年,共扶持养奶牛大户15户,每户养奶牛10头以上;扶持养殖黄牛户
15户,每户养黄牛15头;扶持养猪大户5 户,每户养猪20头以上;养鱼水面由原来900 亩,扩
大到1500亩,并能自行繁殖鱼苗,不用到外地购买鱼苗。

精神文明建设:

1987年,该队安装了自来水,比场部早4 年,职工再不用挑水了。

1995年,安装了有线电视。为通校学生买了大客车,学生上学、放学坐客车走。并为学生
考学设立奖学金制度,考入本科的奖励3000元,考入专科的奖励1000元,考入中专的奖励500
元。到2000年共发放专科奖学金1000元,中专奖学金1000元。

1996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建设活动,共评出8 星户23户,7 星户73户,6 星户13户,限
期整改3 户,因开展活动效果好,该队被管局评为“五好先进文明生产队”。

1999年,建设小型花园,供职工群众休闲、健身。建花园式街道1条,修整街道增加涵洞8
处,建街道两侧的木围栏217 米,铺砂石345 立方米,栽松树749 棵。建设了图书室、阅览室、
篮球场、排球场。拨给团支部2 公顷,用其收入做为青年活动经费。

为困难职工郭长占盖大棚种菜,生产队出资800 元。资助困难户唐长海之子上学。过年给
孤寡老人孔大娘送去10斤肉、4 斤鱼、15斤梨,全队捐款564 元,资助困难学生。

2000年,粉刷围栏,建各种标语牌,命名党员路、团员路、民兵路、工会路,将主干公路
建成花园式公路。

对12个困难户又有新的照顾办法,对特困户郭长占分给8 亩地,不收任何费用。

经过15年建设,二队已成为农场较大、较美丽的生产队,生产效益好,人民生活逐年提高,
1996~1998年统计,电冰箱增加6 台,新式洗衣机增加18台,摩托车增加8 台,彩电增加13台,
手机增加13部,轿车增加5 台。

二队有抗日老革命:包绪松和吴元春。

第三生产队:

三队位于场部周围,其职工散居于场部家属区内。

三队的家庭农场没有太大的,但经营都好,每年盈利。

1996年,该队开发水稻135 亩,因效益好,逐年扩大,2000年达到195 亩。

该队有职工种植经济作物黑芝麻,1999年唐海涛种20公顷,于海涛(外来种地户)种40公
顷,长势和产量都好,但因订单失效,效益不好。

水利工程,1999年该队在15号地、13号地南头用挖掘机挖排水沟,将水引到三队、六队交
界处,但因工程未完,往北的沟未通。

1995年,该队办起了股份制水耗子场。总投资10万元,共放养水耗子300 只,但合同回收
方违约,产品无人回收,造成25万元的巨额亏损。

1996年春,有职工从外地引种马铃薯,种了450 亩,但秋天无人收购,造成大量产品积压
而亏损。

1998年秋,原三队队长方恒喜因欠债无力偿还,采取了弃职逃走的下策,至今下落不明。

第四生产队

四队位于场部东南7 公里,东方红水库的东北、扎音河北岸。

四队是1972年春天由五队分出去的生产队,共有耕地14037 亩,由于靠近水库、滩涂和草
地较多,土地低洼易涝。

1987年,采取了50厘米小垄栽培种植大豆,用3 台中耕机管理,小垄比大垄增加了密度,
担抗旱能力差,加上中耕机作业要求标准非常高,稍有差错,便豁苗,所以在1988年兴办家庭
农场后,小垄栽培就不采用了。

1988年兴办家庭农场时,四队共有5 人办了大户家庭农场,他们是刘培权、张万玉、高作
廷、郭井芳、赵树国。

1988年自然灾害严重,先是春涝、小麦播到5 月11日结束,大豆播到6 月23日结束,都延
误了农时。因刚刚兴办家庭农场,经验不足,当年四队亏损40万元。又因1989年农场将家庭农
场停办,机车收回。第二次兴办家庭农场失败。

在推行公司制的1991年,四队对外的名称为业海创业公司。四队更换主栽品种,小麦选用
龙麦19、17、9 ,大豆选用882093-9 等品种。

在农艺措施上,四队重视翻地深度和深松深度,翻地要达到深25厘米,深松要达到35厘米,
以保证土地吸水保墒的能力,增加蓄水抗旱能力。

在1994年以前,大豆收割非常重视人工收割。1994年第三次兴办家庭农场后,这些农艺措
施基本上被机械直收代替了。

1994年第三次兴办家庭农场,四队共办大家庭农场3 个。办之初,家庭农场要还机械转让
款,要给工人开资,要流动资金,要购买生产资料,家庭农场都无力自行承担,除了农场优惠,
预以垫支部分外,所有家庭农场都要靠借贷支撑,有的甚至抬款运作。但可贵的是他们谁也没
有放弃,领导也没放弃,终于使家庭农场走过了最艰苦阶段,遂步实现了“四到户,两自理”。

农田基本建设。1987年用八一农大的双垂开沟犁挖了12条排水沟,改善了土地涝渍状态。
1991年经农场批准,人工机械一起上,共挖沟6 条,解决新出现的积水现象。

四队草原多,养奶牛、黄牛、羊是优势,靠农场贷款和拨饲料地的优惠政策,奶牛发展很
快。农场四队建成了奶牛养殖小区。

植树造林,先后在一号、三号、六号、七号、八号地栽防风林,减少风灾对农作物的侵害。

建国前老干部段福林,1984年在队长岗位退休,定居四队。每逢年节,队领导都去看望慰
问,帮助解决具体困难。队里有位单身老妇生活困难,队里总是将米面、烧柴送到家里,让她
过的舒服一点、快乐一点。

第五生产队

五队位于场区偏东南部,距场部4 公里,有场内循环道穿队区而过,交通方便。2000年有
耕地13702.5 亩,住户152 户,人口551 人,职工130 人,全队土地肥沃、黑土层30厘米,有
机质含量6%~10%,保水性强,土性温和,土地较平整连片,适于机械化作业。1986~2000
年,累计生产粮豆1900万公斤,上交商品粮888 万公斤。2000年种植的农作物有大豆、小麦、
玉米、大麦、白芸豆、亚麻、甜菜、白瓜籽、水飞蓟。有百公顷以上土地的大户农场5 个,有
1002链轨车2 台,“802 ”1 台,东方红“75”1 台,T4 A1 台,轮式拖拉机“804 ”1 台,
摩罗斯“80”2 台,上海“50”4 台,东方红“28”1 台,小四轮16台,收获机“E512 ”5
台。有奶牛38头,黄牛27头,绵羊11 0只,年产鲜奶184 吨,羊毛420 公斤,有小卖店2 个。

1997年全场恢复生产队卫生所,投资8000元建成甲级卫生所1 个,解决了职工家庭看病难
的问题。

2000年,书记孙凤泉,队长李忠志,工会主席由书记兼任,机务副队长杨永胜。

副职由正职聘任,耿文明下岗。

农业生产管理:

1 、种植业

主要以大豆、小麦、玉米、甜菜、油菜、亚麻、大麦和一些经济作物为主栽品种。

由于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结构的调整,种地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实行科学种田,
采用先进的农艺措施,大豆三垄栽培,垄上卡种,测土施肥,秋起垄夹肥,深松耙茬,土地全
部黑色越冬、化学除草,使用植保技术等,使农作物的单产越来越高,效益也越来越好,大豆
每亩平均产量由1986年的110 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160 公斤,小麦由160 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
260 公斤。

2 、林业。主要是田间防护林,每年义务栽树300 ~1000棵,用以壮大防护林,保护农田。
义务栽、制度管,林木受到队规民约和法律的双重保护,猪羊啃咬有队规民约处罚,乱砍滥伐
受法律制裁。

精神文明建设:

主要抓党建工作,抓党员双带,三会一课,抓党建团建,带职工教育,树立北大荒精神,
最终建设一个好支部。另一方面是抓好环境建设,原则是义务建,制度管,清除垃圾,植树种
花,挖沟修路,拉铺砂石,畜禽管理,综合治理,每年出义务工300 多个,义务车30多班次,
拉砂子1 00方,清垃圾300 方,植树300 ~1000棵,种花2 万余株,使队区环境根本改变。

职工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住房砖瓦房率100%,彩电入户率95%,有线电视入户率45%,
学龄儿童入学率100%。生产队有手机14部,电话43台,计划生育率100%,计划儿童免疫率
100%,人口素质逐年提高。

第六生产队

六队俗称六井子,在农场场部东2 公里处,场循环路的切点上,有耕地16245 亩,住户162
户,总人口624 人。

在计划经济时期,六队的管理很到位,是全场唯一能在大灾之年持平,在一般灾情时能盈
利的单位,因此,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时,农场也不想将这样一个先进集体拆散,但大势所趋,
体制不转不行,于是农场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将六队办了一个大的家庭农场和愿意种地的多个
小独户家庭农场,当年体改办负责农业的同志将其概括为“一大带多小”的形式。农场将机械
不是转让给某个人,而是转让给大家庭农场的集体。从表面上看,整个队的形式没变,机车还
都集中在一起,司机们还按时上下班,但在管理上,队长不直接管理了,而由股份制家庭农场
的场长具体管理,书记、队长只是其中的一股,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2002年。这是农业体制改
革后,生产关系变革中的一枝独秀,它存在的原因是它盈利,除了1991年持平,断限内其它年
份都有盈利。六队领导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片地,因种种原因翻的不平,领导指派几个工人
用铁锹去平整,在干活当中突然下起雨来。按说工人们都没带雨具,可以跑回来。但六队的这
几个工人硬是在雨中劳作,一直等雨下完、活干完才回队。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这跟给家干
活一样,下点雨怎么能往回跑,那不耽误活吗!这就是不管什么体制,只要管理好,同样培养
人,同样盈利。2002年,这种形式解体了,原因是在周围都是个体家庭农场的包围中这种形式
有大锅饭的影子,平均效益不高。

精神文明建设:

六队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精神文明建设,15年来共投资数10万元创建
精神文明,建设了农场唯一的楼式办公室,新颖别致的队门,家属区内修建了水泥桥涵14座,
下涵管50节,主干道修建了永久性的水泥护坡和路牙子,并装上了路灯。办公楼前修了围栏,
修小花园一处,内有凉亭,动物雕塑,300 多延长米的红砖甬路,成为职工群众休息和娱乐的
好去处。

1986~2000年六队获得的各级荣誉称号:

1988年:绥化管局“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黑龙江省“爱国卫生先进村”

1990年:总局“文明卫生单位”

1991年:总局“先进党支部”

   黑龙江省“农业先进单位”

1992年:总局“文明队标兵”

1995年:总局“小康队”

   总局“造林绿化百佳队”

1996年:总局“奔小康红旗党支部”

1997年:黑龙江省“小康村”

   绥化分局“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1998年:绥化分局“大豆单产第一名”

1999年:绥化分局“双文明样板队”

   总局“文明队标兵”

2000年:总局“安全文明队”

1995年:农场“先进生产队”

1997年:农场“先进生产队”

   农场“先进党支部”

   农场“先进团支部”

1998年:农场“先进党支部”

   农场“花展第三名”

   农场“先进生产队”

1999年:农场“先进基层工会”

   农场“先进党支部”

  2000年:农场“先进党支部”

   农场“三五普法竞赛先进单位”

   农场“综合知识竞赛团体总分第三名”

   农场“第二十八届田径运动会精神文明单位”

   农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六队的各类先模人物:

  农场命名的先进个人:

  1986年:余瑞香、周万友、范书林、王春生

1987年:王崇学、周永刚、赵新阳、王春生、范书林、余瑞香、魏丽华、黄全德、王忠全、
范书权、王凤亭、于云华

1988年:王凤亭、于云华、谭文义、刘德军、于云祥、周万友、车金荣

1989年:唐见悦、王崇学

1990年:于云涛、会有琴、谭文义、王凤亭、王崇学、范书林、赵新阳、于云华、周万友

1991年:沈福、范书林、周云祥、王凤亭、于云祥、周永平、张海山、周万友、丁凤学、
赵新阳、王崇学、会有琴、于云华、栾春钊

1992年:王崇学、周万友、赵新阳、会有琴、陈桂荣、于云华、张永臣、于艳春、周云祥、
王凤亭

1993年:王崇学、赵新阳、会有琴、于云华、张永臣、于艳春、郑永辉、周士德、陈玉、
于云祥、朱友谊

1994年:孙立国、王崇学、于永才、周万友、车金荣、王凤亭、朱友谊、彭志祥、赵新阳、
于云祥、郑永辉

1995年:周万友、彭志祥、赵国文、周艳红、牛桂宾、丁凤霞、黄全德、郑永辉

1996年:谭文义、赵国文、权连国、彭志祥、周万友、姜英娄

1997年:谢福君、周彦江、翟传宝、彭志祥、于永才、白雪连、张卫、谭文义、刘树松、
翟庆林

1998年:刘树松、翟庆林、彭志祥、谭文义、周正红、谢福军

1999年:谭文义、周延红、谢福军、会有琴、梁立新

2000年:谭文义、周彦江、张永臣、谢福军、刘树松、翟庆林、会有琴(三八红旗手)、
宋长荣(五好家庭)

绥化分局先进个人:

1997年:先进工作者:刘树松、翟庆林、孙立国

1998年:优秀党员:刘树松

模范党务工作者:翟庆林

1999年:优秀党员:刘树松、彭志祥、周万友

模范党务工作者:翟庆林

第七生产队

七队位于场区循环路正中北侧,距循环路25公里。

1986年:

将1985年办家庭农场转让出去的机械全部收回,机务人员重新上岗,组建机务队,实行大
组承包,小种地户由大组代耕,机务队总数85人(含管理人员),有链轨车9 台,收割机,其
中5 台E512 ,1 台东风120 ,1 台东风90,5 台割晒机,2 台前悬割晒机,1 台小四轮,胶
轮车5 台,其中3 台上海50,2 台铁牛55,40件农机具,整个机械配套得体,机械化程度达96%
以上。

队领导利用义务车、工日、修整通场区循环路2.5 公里。

1987年:

继续大组承包,雨水调和,农业效益好。新建一个烘炉和一个砖瓦结构的公共厕所。

农场出台养奶牛等优惠政策,包括贷款,每头成母奶牛给2 亩饲料地(少收利费),集中
收奶等,全队当年买进奶牛25头,黄牛35头,绵羊150 只,山羊50只,养殖业发展起来。

1988年:

再次兴办家庭农场,全队兴办大户家庭农场5 个,有葛学顺、郭玉石、姜延奇、王维学、
姜有和,按土地规模配套转让农机具。当年因自然灾害和缺乏经验,农业效益不好。

4 月3 日发生一起杀人案。

1989年:

再次解散家庭农场,将机车收回。

打深井,建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1990年:

重新规划住宅区,进行治理脏乱差建设,扒猪圈、拆仓房、挪柴草垛、挖沟、修路、铺砂
石,道口下涵管60个,种花栽树,实行门前三包,盖了3 个公共厕所,牛、马、猪、羊、禽不
许散放,使家属区达到绿化、香化、美化。

1991年:

建立收鲜牛奶点,每天有奶车来收奶,职工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高涨,全队有奶牛55头,
黄牛52头,绵羊250 只,山羊50只。

农具场按总局标准建好,各管局领导来队看过。

1992年:

在农场扶持下,更新机械力度大,购进链轨车“8025台”,上海“505 台”,前苏联大马
力1 台。

当年七队被列为垦区百亿斤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农场机械力量最强的单位。

1993年:

重新修复了机务库房。

小麦发生虫灾,采取了人工喷药灭虫措施。

发生一起杀人案。

1994年:

第三次兴办家庭农场,兴办范书林、曹连志、王景玲、李玉学(外来)、孙文久(外来)
等5 个大家庭农场,当年是春旱、秋涝,农业效益差。

打深井一眼,盖砖瓦井房一座(40平方米),完善自来水结构。

1995年:

旱灾加早霜,作物减产,大豆有60%是青豆,不值钱。

在家属区外修一条外环路,方便职工拉柴草。

1996年:

因连年灾害,土地有剩余(租的人少)由生产队领导承包了。

1997年:

山东高密来七队承包土地。

1998年:

实行委托经营,土地由生产队管理人员承包。

1999年:

农业受涝灾。

家南25公里路两旁的顺水沟由挖掘机重新挖一遍。

2000年:

生产队自己安了闭路电视,可看多个频道。

新进一台大胶轮车,纽荷兰———M160.

第八生产队

八队位于农场东部,场内循环路北侧的切点上。

2000年,有常住居民281 户,总人口930 人,职工257 人,有耕地20640 亩。

八队的农业经营体制是不断变化的,1985年首次办家庭农场,1986年归大堆,实行生产队
机组承包,一直到1987年。1988年再次兴办家庭农场,由袁春风、白兴利、马文彬3 人兴办了
3 个大户家庭农场。1989年再次归大堆,一直到1993年。1994年第三次兴办家庭农场,由刘吉
贵、王会春、刘强、齐作林4 人兴办了4 个大户家庭农场。他们机车配套,经营100 公顷左右
土地,从1994年至2000年只有刘强始终坚持兴办,其中王会春因经营效益不好,于1998年出走;
刘吉贵因身体欠佳,在2000年将承办权交给了其女婿孟庆轩;1998年齐作林不承租土地,只经
营机车,到2000年他又承租土地75公顷;2000年乔云江新办大户家庭农场1 个。

八队是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队,作物结构以麦豆为主,间有玉米、甜菜、杂粮和一些经济
作物。

1986~1987年,大豆占60%,小麦占40%。

1988年,大豆占70%,小麦占30%。

1989~1993年,大豆占65%,小麦占35%。

1994年,大豆占80%,小麦占20%。

1995~2000年,大豆占60%,小麦占40%。

从1998年开始,八队试种经济作物———月苋草(山芝麻),当年种了60公顷,1999年增
至15 0公顷,2000年减为70公顷,该作物效益不错,但市场太远,不好卖。其它作物的面积都
不大,不影响麦豆的比例。

在农业管理上,八队本着科学种田的原则,按农场制定的农艺措施进行,采取机械化作业,
采用标准化作业方式。1986~2000年间作物均采用药剂灭草,辅以人工拔大草,特别是小麦,
完全依靠药剂灭草,大豆实行三垄栽培,精量点播,因土施肥,翻地整地不许小四轮作业,科
学种田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八队的机械状况,1986~1989年,农机具有:东方红54二台,东方红75四台,东德E512
三台,东风65一台,东风120 一台,上海50三台,铁牛55二台,21行播种机九台,2.0 缺口重
耙三台,41片轻耙9 台,依兰产大豆精播机3 台,前悬割晒机二台,牵引割晒机三台,4.2 中
耕机六台,五铧犁六台,喷药泵二台,液压平地机一台和较配套的场院机械。1990年,淘汰了
东风65、东风12 0、东方红54、2.0 缺口重耙、前悬、牵引割晒机、4.2 中耕机、液压平地机。
新增东方红802 二台,5.3 型液压耙二台。1991年淘汰上海50二台,铁牛55二台,新增液压耙
一台。1994年新增海伦产大豆精播机一台,1999年新增东德E512 二台,东方红70推土机一台,
苗带喷药泵一台。2000年淘汰苗带喷药泵一台。

到2000年农机具保有量:东方红75四台,东德E512五台,上海50一台,24行播种机九台,
41片轻耙9 台,依兰产大豆播种机三台,五铧犁六台,喷药泵二台,液压耙三台,海伦产大豆
精播机一台,东方红70推土机一台,东方红802 二台,采用大型新式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是国
营农场大规模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农场和农户积极追求的目标,必须随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发
展。

畜牧业起伏很大。1986~1988年养牛户16户,有奶牛、黄牛84头。1989~1993年,养牛滑
坡,数量减至52头。1994~2000年,奶黄牛仅有20头。养鱼从1987年开始,只有1 户,水面有
1.5 公顷;1989年发展到3 户,水面有4 公顷;1994年发展到7 户,水面已到13公顷;到2000
年,发展到1 4 户,水面达到25公顷。养羊在1994年只有3 户,羊存栏数40只,到2000年发展
到8 户,绵、山羊存栏数520 只。在农场优惠政策的扶持和过腹增值、主辅换位思想指引下,
畜牧业前景美好。

2000年,在八队居住一名老革命———单功臣,他1906年出生,1942年参加革命,1944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随十万转业官兵到了密山,1955年调到海伦农场,1973年离职离休,
他在部队曾任战士、团部管理员,在海伦农场曾任办事处主任、五队、二队、八队队长。他参
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发北大荒,将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

八队是1955年建场时场部所在地。因此1956年在八队兴办了海伦农场中心小学,1959年又
兴办了海伦农场中学。1964年场部移至三队,这两所学校随之迁走。在八队派生了第二小学与
第二中学,第二中学于1982年带帽办起了农机职业高中,职业高中共有三届毕业生,到1986年
解体。二中于1992年合并到场部一中,合并时有管理人员5 人,教师20人,工人3 人,学生约
200 人。199 8 年,小学也合并到场部小学,合并时有校长1 人,教师8 人,学生约200 人。

2000年7 月,八队在场院新建砖瓦结构373.52平方米的仓库1 座。

1990年,整修了队区道路,两侧挖沟,路面铺砂子,路旁栽树,以后每两年铺一次砂子,
同时拓宽了两条主要道路。

1991年,安上了自来水,并进入住户。

八队1981年只有4 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而今大屏幕彩电的拥有率已达98%。

第九生产队

九队位于场区循环路的切点上,南依扎音河,东靠林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中佳公司:1996年初,时任国务委员的陈俊生提出在中国的北方建一个“米袋子”,在南
方建一个“菜蓝子”。此项工作由中华供销总社来操作。“菜蓝子”建在了海南岛,“米袋子”
经过精心选择,最后定在农场九队。经过时任农场场长段俊力与中华供销社北京分社总经理李
文树的协商,最终签订了种植900 公顷土地,为期30年的耕种合同。中华供销总社为完全投资
方,投资方命名为中佳公司。具体运作事宜由农场副场长于忠和北京供销社代表周金铎来执行。
自1997年起,中佳公司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建筑了400 平方米的两层办公楼一座(投资160
万元),新打了10000 平方米晒场(投资150 万元);新建库房800 平方米(投资90万元),
购置了全套农机具,其中有东方红1002四台,天津654 四台,上海50一台,大型收获机1075一
台,E514 一台,以及相应配套的农机具(总投资600 万元)。1999年,中佳公司代表改由卢
文负责。2000年春,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中佳公司采取出租方式交由海伦农场职工李春
雷、马永明、王崇学三人经营,年上缴中佳公司租金30万元。2001年初,中华供销总社将中佳
公司交由沈阳分公司负责,具体负责人是沈阳分公司代表张亚民。同时由李春雷等三人合伙经
营变为由李春雷一人经营,年上缴租金20万元。2005年李春雷租种耕地780 公顷,由于管理到
位,经营有方,除上缴租金外,年纯利润均在20万元以上。

农业生产的变迁:

1986~1987年,农业生产方面主要由生产队经营土地,当时由于管理到位,体制完善,经
济效益可观,年利润在50万元以上。

1988年,牵头实行联产承包,由崔德本、赵铁才、郑永辉组成3 个家庭农场,承包了生产
队的农机具,经营生产队土地,由于体制不完备,经营不善,致使3 个家庭农场年末均挂账负
债。

1989年,农场收回所有农机具,继续由生产队经营,时任队长的蔡德祯带领职工群众大搞
经济作物种植,如红小豆带玉米,白瓜籽、黑大豆等等,职工群众逐渐富裕起来。

1994年,农场第三次实行家庭农场承包,当时成立了8 个家庭农场,他们是:崔德本、崔
培义、赵铁才、王晓军、张宝春、顾国忠、于井轩、高喜家庭农场,均有配套农机具。当年经
营效益很可观,但1995年由于克润东药害和早冻,致使家庭农场经营惨淡,年末只剩崔德本家
庭农场1 个。1996年,王文举接管顾国忠等3 人的家庭农场,生产队实行委托经营。同时蔡德
祯自购农机具成立家庭农场。1997年,王文举个人经营家庭农场。1998年王志伟自购农机具成
立家庭农场。

截止2004年初,成形的家庭农场有5 个,其中以蔡德祯家庭农场为最完善,拥有大型先进
收获机1075、天津654 ,整地机械804 及配套农机具,另外还有孙录江家庭农场,崔德本家庭
农场,王文举家庭农场,王志伟家庭农场。2004年末,王文举和王志伟家庭农场解体,农机具
变卖。

由于九队奶牛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每年都要有1 /3 的耕地种植玉米
和青贮饲料。加之家庭农场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蔡德祯、王文举、王志伟、2004年种植水飞蓟
45公顷),使得九队种植户(总计80户)没有一个种植重茬大豆的。种植结构调整达到了极佳效
果。奶牛户也通过过腹增值,使奶牛业兴旺发达。

九队奶牛业情况:

九队是农场较早发展畜牧业的生产队,主要以饲养奶牛为主。1989年,马成信首开先河,
投资12万元,购买15头奶牛。1990年任尚文任农场场长,大兴畜牧业,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九队的奶牛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当年在九队主街道北侧建起了15栋480 平方米的奶牛舍,号称
“奶牛一条街”。1991~1992年全队奶牛存栏达到213 头,养殖户28户;1993~1994年,存栏
346 头,养殖户53户。但随着全国乳品业的滑坡,直接影响到奶牛户的饲养积极性,导致奶牛
存栏直线下降。从1996年到1998年由372 头最后只剩76头。自1999年起,全国的乳品行业逐步
走出低谷,特别是完达山乳业为龙头的乳品生产企业在全国遍设“第一车间”,抢占奶源,上
马了机械化榨乳设备,并承诺奶价每市斤0.75元。时任农场场长赵景富针对奶牛业发展出台了
优惠政策,尤其是1 :1 的奶牛贷款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养殖户来农场饲养奶牛。2000年11月,
场长赵景富外联哈尔滨物贸股份公司的孙录江、王德平、蒋春杰三人来场投资饲养奶牛,当年
他们个人投资16.8万元,农场匹配贷款12万元,购进奶牛36头,掀起了新一轮的奶牛饲养高潮。

第十生产队

十队位于场区中南部,循环路南侧切点上,农场和红光农场相连的公路穿十队而过。

1986~1993年,有居民134 户,职工132 人。

1994~2000年,体制改革,土地承包,住房逐年减少,纷纷到大连、沈阳、北京、哈尔滨、
绥化、海伦等地打工,在本队不走的也有一部分靠给大户打工生活,到2000年住户剩下120 户。

1985~1988,十队经历了两次办家庭农场又收回去的历史,损失不小,教训也是深刻的。

1992年,十队职工王红卫家中午做饭,失于防范,使灶内火出来将柴草点燃,造成火灾,
将一栋砖瓦结构、4 户的家属房烧毁。

当年新进一台麻行80.

这一年小麦单产605 斤,创建队最高纪录,当年十队共种小麦450 公顷,大豆400 公顷。

1993年,十队电工李九龙因工死亡。据事后分析,他是到农具场东北的变压器台上搞维修,
当时是夏季,地面全是水,他还是带电作业,可能不慎触电,被击落在水中,当时无人知道,
两天后,一个放羊人经过这里,发现了他,尸体已被泡的挺大,并且味道难闻,但手里还握着
电线。

1993年,十队遭遇特大涝灾,两台东方红拉一台收割机作业,大豆基本上都是人工割的,
上冻后才拉出来脱粒,损失很大,全队亏损31万元。

1994年,农场农业体制第三次改革,兴办家庭农场,十队共办大户家庭农场6 个,有王友、
孙天义、齐玉峰、韩春生、李景山、穆江,因年头好,各户都盈利,其中王友盈利10万元。

1998年,职工李建龙自筹资金购进一台1002链轨车和配套的农具。

年底因利费税收缴不力,队长李长平、书记王忠远被就地免职。

1999年,因连续的自然灾害和粮价下滑,出现土地出租困难,十队只有3 户职工种地,其
余甘愿以打工为生。农场决定让机关干部承租土地,十队土地被机关租种400 公顷,被十队管
理人员租种350 公顷。天不做美,当年春旱,作物长势就不好,9 月13日出现一场大冻,大豆
没成熟即被冻死,绿豆粒高达70%,晚熟的品种101 绿粒占98%,141 品种占70%,9395和87
-9 大豆占30%,大豆质量差,卖不上价,农场风险办给受灾的部分补偿一部分,但也不能扭
转整体亏损的局面种地户都挂了账。

2000年春旱,但十队麦子种的少,因1999年机关在十队种地,大部分是小麦,茬口好,所
以大豆长势好,每公顷盈利在700 ~1200元。

财务管理:不办家庭农场时是两级核算,生产队会计、出纳、统计全有,办家庭农场后,
实行了报账制,统一到计财科核算,生产队连出纳员都取消了,督促家庭农场个人建立核算账
目。

2000年,十队有农机具:2 台东方红75,1 台东方红54,1 台麻行80,1 台上海50,2 台
E512 ,2 台叶尼塞,其它农具基本配套。

十队职工比较喜欢运动,1986~1990年连续5 年获全场篮球赛农业组冠军。

十队水质差,井水抽出来,过两个小时后就变黄,表面有油渍,并有一股草腥味。长期在
本队居住,40岁以上的程度不同的有“大骨节”。但这里人长寿,有84岁的一位,82岁的两位,
80岁的一位,都是男性,现在他们的身体还比较好,最近几年观察,30岁以下的人比较健康,
大骨节病不再发生。

第十一生产队

十一队位于场区的东南部,场循环路的切点上,十一队接近林场,周围有山,南面是扎音
河,景色怡人。

全队有土地1071.75 亩,分为10个地号,土地比较零散,有职工78人,其中女职工32人。

1988年第二次兴办家庭农场时,有马云、洪德来办了两个大户家庭农场。

1994年第三次兴办家庭农场时,有鲁长福、白兴德、随少军、白兴利兴办了4 个大户家庭
农场。

农业生产以贯彻生产科农业生产方案为主,坚持标准化作业,做到全方位、全面积、全过
程实行标准化作业,比如整地,要求表面平整,米宽的幅内10高低不超3 厘米,土壤细碎,上
虚下实,无明显的坷垃,整地到头到边,达到播种状态。

全队有奶牛15头,黄牛100 头,畜牧业发展很旺。

2000年,全队农机具有上海50三台,东风75三台,收割机E512 三台,东风120 一台,播
种机48行2 台,24行二台,三铧犁二台,五铧犁一台,原苏联产大马力胶轮一台和一些配套的
机具,机械程度较高。

精神文明建设,一是抓支部建设,以确保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党员和群众的综合素质
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党的理论、政策为内容,扩大党的影响,突出党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生产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抓环境建设,修好路、栽上树,管好畜,管到
户(门前三包),使花香树绿人精神,路通房高有奔头。三是抓宣传手段,充分利用广播、板
报、标语牌,说起来,充分利用职工之家搞活动,唱起来,充分利用体育设施,动起来,让说
的、唱的、动的都为精神文明服务,不给腐朽思想、不正之风以可乘之机。

十一队小学1993年分两部撤走,1 ~5 年撤至九队学校,6 年级撤至八队。

第十二生产队

十二队地处农场最东北部,距场区循环路3 公里,全队有职工42人,耕地9540亩。

十二队地处林区边缘,土地肥力差,受山区小气候影响较大,年有效积温低,生育期较短,
只适于种植早熟作物。

1986年以前农业生产按生产科的方案操作,特别是因土施肥的技术措施,使土壤肥力均衡,
作物产量逐年增加。1986年以后,此项措施逐年淡化并消失。1988年以前种子和化肥是同箱混
合下播,1989年开始改为分箱播施,做到了深施肥,均匀施肥,同时做到了种子精量点播。1988
年以后全队90%的耕地实现了化学除草,但有些年份,有些地块、有些作物尚需人工锄草。

1986年大豆受早霜危害减产,1989年263 亩大豆遭受雹灾几乎绝产,除1986、1988、1989
三年以外,其余12年几乎年年春旱,因不具备灌溉能力,所以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
3 年里十二队基本没有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所以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

1997年以前以大豆、小麦为主栽作物,种植结构简单、品种老化,单产不高,粮食品质差。
1997年以后,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甜菜、白芸豆、亚麻等经济作物少量种植,但由于缺乏经
验和管理不到位,均未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一般只搞一年就下马了,只有甜菜种植面积是逐
年增加,到2000年甜菜面积比1997年增加了2 倍。

1996年小麦播种面积为191 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8%。由于产量低、品质差、市场少、卖
价低,种小麦连年亏损,导致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从1986年40%降到2000年的23%。小麦
面积的减少必然导致大豆面积的增加,有些地块,连年种植大豆,失去了科学的轮作制,重茬
和迎茬使大豆的病、虫害增加,大豆品质下降,产量也上不去。

十二队原有东方红75四台,E512 二台,上海50二台,并有配套的农机具,这些农机具已
全部转让给了农户。1999年购进东方红1002型拖拉机二台,纽荷兰M160 型大马力拖拉机一台,
E5 14收割机一台,配套液压耙三台,深松犁二台,全部以分期偿还贷款的方式转让给了农户。

1988年种地大户勋良自费购买了E512 收割机一台,1994年种地大户孙彦彬自费购买了304
中型拖拉机一台和大豆小型收割机一台。农场的扶持和职工个人认购,很大程度地更新了十二
队的农业机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到2000年十二队尚有小四轮拖拉机25台。

十二队有农田防护林6 条215 亩,绿化林45亩。1986年,职工刘国勋个人营造松树林67.5
亩,王明安个人营造松树林共30亩。

十二队于1990年开始人工养鱼,有水面90亩,年产鲜鱼1 万公斤。

十二队畜牧业发展较快,大牲畜由1986年的12头发展到2000年的132 头,猪由32头发展到
180 头,羊由31只发展到158 只,家禽也有较大的发展。

家庭农场自1985年兴办以来,经历15年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有了很大的发展,1988年第
二次兴办时十二队有很大的发展,有杜宝江、杜宝良、袁春华3 个大户,1994年第三次兴办时,
有杜宝江、杜宝良、袁春华、黄红岩4 个大户,到2000年剩下3 户,其中袁春华被提拔当了队
长。

为了对家庭农场实施有效管理,在农场的支持下,十二队完成了三库一场建设,即零件库、
油库、机车库和农具场,使所有机车统一停放、统一指挥。1997年取消了零件库,由种地户自
行购买和储存,生产上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等“统营”模式,到2000年已不实行这种模式,
还自主权于农户了,晒场按种地面积分配使用,收取占用费。1997~2000年四到户、两自理率
达到百分之百。

生产队每年召开一次职工民主大会,审议队长的工作报告和会计的财务报告,决定生产队
的重大事务,职工可以向队长提出问题并要求解答,会计要公开财务账目,主要是招待费和非
生产性开资,从而体现民主管理,发挥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

1986~1996年财务上实行两级核算制,从1997年开始总场集中核算制,原来在编的四大员
(会计、出纳、统计、管理员)只留会计1 人,负责阶段性地向计财科报账。

2000年,十二队尚有固定资产29万元(房屋980 平方米),其中办公室420 平方米,种子
库210 平方米,机车库190 平方米,小车库40平方米,锅炉房120 平方米。1994年在第二次房
屋产权制定改革后,所有居民住房全部转让给了职工个人,并核发了产权证。

1995年十二队重新建立了卫生所,设专职卫生员1 名,就地方便职工治病、打针和吃药,
同年安装了广播,加强了宣传工作,解决了开会难的问题。

1999年,十二队安装了有线电视,入户25家。

1994年,总场投资在十二队修建水泥晒场4000平方米,铁围栏农机具停放场5000平方米。

1994年,队长赵凯任期内,花6 万元安装了自来水,结束了职工几十年来摇水、挑水的历
史。

1996年,队长赵凯带领职工整修了十二队至农场环路的3 公里路面,使十二队解除出门难
的问题,同时拉砂石300 方,把队内路面铺上了沙子,从此雨天出门不再穿靴子。

1988年,十二队有3 名失去父母的孤儿:15岁的蔡大海,12岁的蔡二和8 岁的小女孩,队
长赵凯给他们修了房子,包下了他们的衣食,后来农场知道后,为孩子拨发了生活费,并雇专
人抚养,此事受到群众的一致赞扬。

由于农场和生产队领导都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十二队的整体面貌,职工群众的思想觉悟、
精神面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十二队甜菜种植情况统计表
(1997~2000年)
表1-2


  
十二队大豆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1-3


  
十二队小麦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1-4


  
续表1-4


  
十二队白芸豆生产情况统计表
(1999~2000年)
表1-5


  
十二队畜牧业状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1-6 单位:只头


  
续表1-6



  良种队

  良种队做为农场优良农作物品种引进、试种、繁育、推广的基地,曾经有过它的辉煌。

在它内部曾经设立过一个良种试验站(俗称小区),1993年由良种队分离出来,成为独立
的机构。试验站分离出来之后,良种队做为种子基地的作用就弱化了,变成了一个最小的生产
队,以生产粮食为主。

良种队做为原来的科研单位,科学种田和执行先进农艺措施的观念较强,农业效益始终很
好。

因良种队距场部较近,环境建设抓的很紧,队内道路沙石化。

因靠近场部,良种队的非公有经济发展较快,有较早种植平贝的,有在场部开肉铺的,开
小卖店、开小吃部的、开修理部的。比较有规模的是党其昌的木材加工;刘广才、陶金的大棚
蔬菜;陈景福的蜜蜂养殖,规模已在300 箱,除了蜂蜜,还生产蜂王浆、蜂蜡、蜂胶等产品。

15年来,有13名职工盖了新房,24名职工买了小四轮拖拉机。

1987年因小孩子玩火酿成大灾,烧毁土方一栋(6 户)。1995年因电着火烧毁砖房一栋
(7 户)。

有一名职工在拘押期间自己上吊死了。

有线电视和场部一样可以收看31个频道节目。

良种队有建国前老干部3 名:孟昭亮、文业生、包怀玉。

农田水利建设队(农建队)

农建队在场部的东部,距场部15公里。

农建队的前身水利队,以人工挖沟、修路、修桥、修涵洞为主要任务,兼种少量土地,以
水稻为主。有居民137 户,人口559 人,职工174 人,耕地173 公顷(其中水田133 公顷)。

1973年10月,农场党委决定将原水利队改为农田水利建设队(简称农建队)。1985年5 月
对外称黑龙江省海伦农场水利工程队。

农建队设有机务队、农工队、筑路队。

机务队机械最多时有东方红60(推土机)五台,上海50一台,挖掘机3 台(日立1 台、卡
特1 台、苏式1 台),打井机一台,空气压缩机一台和部分农具,承担农业生产和水利建筑的
大部分工作量。

农工队负责种地,兴办家庭农场以后解散。

筑路队负责水利工程建筑,是农建队的主体,星火水库、渠首工程、海红桥、场自养公路
的桥涵、重要路段都是筑路队承建的,并参加了著名的引嫩工程和场外的水利工程建设。20世
纪80年代以后农场兴办养鱼业,鱼池大部分由筑路队修建。

育新林场

林场以育林、采伐两条生产线为主。

安全生产:

安全是林业生产的第一要求,春秋两季,风大树干,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危胁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和国家森林资源,为确保林业生产安全严防火灾发生,林场设有极严格的防范措施。

(一)成立安全防火委员会,委员会由主管场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兄弟单位共同组
成,领导调整,委员会立即调整,决不空档。

(二)防火制度

1 、宣传到位制度,防火知识家喻户晓,出门不带火,野外不吸烟,上坟不烧纸,野外不
做饭,不取暖。

2 、生产用火制度,野外生产用火要有县级以上野外作业批准书和控制火源的设施和措施,
烧荒、烧牧场、烧防火执行六烧六不烧原则,并配好足够的灭火工具和足够的监督人员,进出
山林的机动车要安装防火装置,公共汽车不许向外扔烟头,用电线路不许破损、脱落,5 级以
上风天,禁止一切野外作业。

3 、生活用火制度,执行五不、二互制度,烟囱要保险,柴草垛要规整,尽量远离住户;
危险部位要有防火带;易燃易爆部位要有管理制度,专人负责管理;触犯制度要严惩。

(三)制定防火预案,在体制上要领导包片,建立防火指挥部和办公室,建立登记在册的750
人的主力远征扑火队和一般群众组成的运输队,以及可以应急征用的车辆、物资,并且每年训
练两次;各防火区要统一防火组织,统一指挥人力、物力,随时准备扑灭森林和各种户外火灾。

(四)健全科学有效的防火设施,1988年建成钢质望塔1 座,1991年购进防火指挥车1 台,
1992年购进森林灭火机10台,通讯线路畅通,有对讲机,公布防火指挥部领导的电话号码。

林业生产计划:

林产品不像农产品那样可以较自由的上市,林产品必须经上级部门批准方可上市,因此林
业生产计划性强。

1989年,林场安上了自来水。

1991年,职工安永金承包了鱼池,并在庭院培育木耳和养蜂。

3 月23日发生扎音河畔草原大火,在全农场通力抢救之下被补灭,没有连上森林,大火过
后,多年荒草被烧,为开荒奠定了基础,但林场财力不足,当年开的不多,开出的荒地给林场
职工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1994年在农场的关怀下,经变电所努力,林场接上了国电,结束了林场多年来自发电的历
史。

1995年,农场、林场、职工个人分别投入资金,建了有线电视,林场远离场部,接场部的
有线电视很难,接差转节目只有一套,接有线电视,可看十套节目,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

仓库、厂房、机械转让给职工个人。

农场号召干部带头养奶牛,林场建起了400 平方米的牛舍,干部职工纷纷购买奶牛、羊。
蜜蜂发展到100 箱,养鱼也有发展,人工木耳2 万段,再修场区道路,栽树种花,焕然一新,
1995年获得总局级“文明标兵队”称号。

1997年,大搞精神文明创建、清沟、修路、铺砂石、焊铁围栏、统一刷油、整修桥涵、栽
风景树、建小花园,应景时节,青松翠柳、花香扑鼻、蓝天绿地,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1998年,农场实行民主选举基层领导,刘海军当选林场场长,任期3 年。

这一年非国有经济发展起来,牛羊成群、数量倍增,家禽养殖有了专业户,林场获分局级
非国有经济先进单位称号,还获得了总局级文明标兵队称号,分局级“双文明样板队”称号,
分局级“先进林场”称号,农场级“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先进工会”称号。1999
年,经多方努力,通海伦市的大客车以林场为起点解决了林场职工出行难的问题。

在农场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二名”、获“花展第三名”、“篮球赛精神文明奖”、农
场级先进党支部等荣誉。

全年没有一起火警,没有一人参与赌博,没有一人搞迷信活动。2000年,国家为保护生态
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下调森林采伐指标,采伐数量下调到500 立方米以下,这使林场的效益
大幅下降,职工收入下降。林区耕地有限,职工今后生活没有保障,经济形势迫使林场必须转
变经营方式,由单一经营转向多种经营,由国营统一转向各种经济成分一齐上的经营理念,重
点发展和扶持非国有经济,要巩固畜牧业成果,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种植适合林区生长的中
草药、瓜果、蔬菜,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山野菜、山蘑菇、山木耳、榛子等山货采集,发
展人工木耳、食用菌养殖。总之,是向观念、向科技、向资源、向政策要成果、要效益,这一
年非国有经济成果显著,人均收入由原来的数百元上升到人均纯收入2000元。

   育新林场资产总额统计表
(1993~2000年)
表1-7 单位:万元



   育新林场造林采伐面积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1-8



1997年,经农垦总局批准,将育新林场定为总局级自然保护区。

第一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9



第二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10



第三生产队光里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11



第四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12



第五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13



第六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14



第七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15



第八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16



第九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17



第十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18



第十一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19



第十二生产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20



育新林场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21



良种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22



农建队管理人员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23


  
农场生产队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