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小麦

小麦是农场的主要农作物。1986年,小麦播种面积6663公顷,占全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6%。
因春小麦品质稍差,市场需求下降,农场小麦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到2000年,实际播种面积
4000公顷,占全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6%。

小麦栽培水平逐年提高。1986年,绥化管局以文件形式下发《严格麦播作业标准的通知》,
从整地、播量、流量(公顷保苗)、行距、播深、双线起落、种子质量、化肥数量、镇压等环
节都提出了精确、严格的要求。按管局的要求,农场每年都选一个备耕情况准备较好的单位召
开麦播现场定标会,为种植户做示范,为检查制定标准。

在管理环节上体现一个早字,比如病虫害要早测报、早发现、早防治。1989年7 月份,麦
田发现粘虫,农场以场发[1989]52号文件《关于搞好防灭虫工作的紧急通知》发至全场,通
报了虫情,要求地号天天看,一天查一遍,保证大丰收,消灭虫隐患。具体要求:(1)每平
方米20头以上进行灭防;(2)主要领导亲自抓,技术员具体负责,有后果要追查;(3)成
立防虫指挥部,分工负责各生产队防虫工作。随后又以防虫指挥部1 号、2 号令发布全场通报
虫情,提出灭虫的具体措施,并表扬先进单位督促后进单位,使防虫工作大获全胜。

1990年、1991年农场出现虫情时,也采取了上述办法,使虫害减到了最低限度,确保了小
麦高产。

在收获环节上,体现一个抢字。麦收时节往往雨水较大,影响麦收,从1985年以后,机务
工人在胶轮收获机上装链轨,以解决机车下陷问题,收获能力大大提高,但遇连雨仍不能解决
机车下陷问题。1990年以来,随着大马力机车的引进,麦收能力很强,抢收力度增强,只要有
几天时间,全场的麦收就能完成。

在种子环节上,农场有严格的种子繁育、推广制度,并有良种试验站做种子基地,种子更
新速度加快,小麦产量和品质普遍提高。1985年发现克旱9 号有赤霉病、抗性低,决定采用新
克旱9 号,该品种产量高,抗性高,在90年代初是小麦的主栽品种。1995年之后市场需求发生
变化,新克旱9 号不适合市场要求,被龙麦26号取代。

二、大豆

大豆是农场的主栽作物。1986年播种面积4305公顷,2000年3527公顷,1995年播种面积最
大,实播5155公顷,1997年播种面积最小,实播332 公顷。大豆播种面积增减受大豆价格升降
影响。1994年大豆每市斤135 元,1995年大豆播种面积便创下历史之最。1995年底大豆价下跌,
1996年大豆面积下降至3630公顷。大豆面积增加,不利于科学轮作,不利于大豆品质提高和产
量提高。为此,农场在其指挥全年生产经济工作的一号文件里规定,种重茬大豆增加利费税的
政策,以平抑大豆面积,实现科学轮作,提高大豆的品质和产量。

大豆一般为垄作,1990年开始试验使用“三垄栽培技术”。三垄栽培是指垄体深松,垄上
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密播种。1993年全面推广三垄栽培技术,实行秋起垄、春卡种(垄上精
点双行),这种耕作方式,具有蓄水保墒,耕层土壤松紧度适宜,植株分布均匀,肥料立体施
入,全田有肥,出苗整齐,幼苗健壮,发育快,大豆植株个体发育健壮,个体与群体发育协调
等特点。2000年开始试行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深是深松35厘米以上,窄是行距25厘
米,密是公顷保苗量45~50万株(平播),这是通过增加密度,提高土壤养分和光能利用率,
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措施。农场在一、三、六队3 个生产队计3200亩土
地上,试行大豆深、窄、密生产措施,实测亩产201 公斤。经试验该技术措施有抗旱、抗涝能
力差、地温低、发苗慢等缺点,需慎重选择使用。

1 、整地:麦茬、亚麻茬要求伏秋翻、耙、起。2000年将翻改为深松、耙、起,按标准化
作业要求进行。

2 、品种密度:25~32万/公顷。

3 、种子:选用优良适用品种,1986~1990年推广使用的大豆品种有红丰3 号、黑河3 号、
黑河4 号、黑河7 号、北丰6 号、双豆1 号。1991~1995年推广使用的大豆品种有:北丰6 号、
北丰9 号、北丰11号、北丰14号、黑河7 号、北90-3 、北90-29.1996 ~2000年推广使用的
大豆品种有:北丰9 号、北丰10号、北丰11号、北丰13号、北丰14号、北丰15号、北88-20、
北95-9 、垦鉴4 号、黑河18号、黑河19号、黑河95-750 、九三92-22、北疆94-395.

  种子品质:要求纯度99%,净度99%,芽率98%。

  种子包衣:播前5~7天,用1~1.5%的种衣剂包衣,播前晒1~2天。

  4、播种:

  (1)理论与实际播量的误差为2%。

  (2)单杯流量误差3%,肥稳定性误差5%。

  (3)米间落粒不大于2粒。

  (4)种肥定量装袋误差1%,定点等距上肥往复核对,地号结清。

  (5)百米弯曲度小于10厘米。

  (6)垄距相等,台内垄距,台间结合,往复结合垄误差1~35厘米。

  (7)播到头,播到边,不重,不漏。

  (8)播后镇压。

  (9)杜绝湿播种。

  (10)每年的5月5日前播完。

5 、施肥。亩施纯氮4.3公斤,磷4.6公斤,钾1.5公斤。折合公顷商品量:二铵150公斤,
尿素81.5公斤,硫酸钾68.2公斤或生物钾22.5公斤。

追肥:花荚期叶面喷施2~3次,每公顷用尿素5~10公斤,磷酸二氢钾1.5~3 公斤,浓缩
广谱增产菌200 ~225 毫升,米醋1.5 升,硼、钼微肥0.2 公斤混合后加水200 公斤左右喷施。

6 、化学除草:播后苗前全田土壤封闭处理,每公顷用90%的禾耐斯1.4 ~1.7 升,70%
的赛克津300 ~350 克混合喷施,苗期每公顷用拿扑净(禾本科)1.5 ~2 公斤加水200 公斤
喷施,不能用阔叶的,药量不可随意增加,以免大豆受药害。

7 、田间管理:中耕3~4遍,护苗带7~10厘米,垄面起伏4厘米,第一遍中耕要在播后苗
前进行,垄深松25~30厘米,旋转锄苗前苗后各一遍,伤苗不许超过1%。人工拿大草,7月上、
中旬各一遍,要求不许有超过大豆的杂草。整个苗期要全田监测病虫害,发现灰斑病,大豆食
心虫要即时扑灭。使用药物为多菌灵、敌杀死。

8 、收获。1985年农场归属劳改局管理,大豆收获采取人工割倒,机械脱谷的方法。1986
年农场重新隶属农场总局时,仍采用了这种收获方式。一直到1995年人工割倒的面积才大幅减
少,而以联合收割为主。人工割倒成本高,大面积割倒,来不及收割时的损失更大。如果秋雨
大,割倒时带根豆枝较多,造成泥花脸豆也多,使大豆品质下降,效益自然下降。经过10多年
的实践,人们才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于是把注意力转向使用先进的收获机械,
种地大户纷纷购买挠形割台,购买1075等大型新式收割机,同时配套增加收获机的防陷装置,
采用先进收获机械。

三、玉米

由于玉米种植存在费工费时,成熟期长,缺少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等原因,玉米不是农场
的主栽作物,但为了合理轮作,农场每年都有一定面积的种植,1986年是140 公顷。

1988年种植面积最少为118 公顷,1997年种植面积最多为2933公顷。

四、水稻

1986年农场开始种植水稻,当年播种6 公顷,由于受水源限制水稻种植始终没有大发展。
1996 年种植面积最多,也仅有864公顷,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

农场曾有在两河谷地开发水稻2666公顷的计划,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源,大
面积发展水稻的设想没能成功。现有水稻主要依靠通肯河渠首引水工程引水种植。

  水稻主要采用旱育稀植的种植方法,稍有改动是由小棚变成了大棚育苗。

种植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