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农业科技

第四节 农业科技



一、科学种田观念

科学种田要增加投入,要不断地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要打破常规,而习惯于“面朝黄土
背朝天”式的耕作方式的农民,可不是一下子就接受科学种田的。俗话说,种地看介比子(邻
居),你怎么种,我也怎么种,不会也不怕,没什么难办的,这是指常规种法。而科学种田要
因土施肥,要检验,要化学除草,要配药,要计算,还有机械作业等,不是看一眼就能会的,
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行。克服这种守旧、保险思想、积极投身科学种田,要
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管理者要为农民做出示范,不断宣传科学种田的种种措施,
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人们相信科学,依赖科学,真正树立科学种田的思想。

二、标准化

标准化就是科学化、理想化、规范化。标准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发展,人们的认
识提高,标准要不断改变、丰富,以最大限度地符合科学要求。种子原先只要求洁净、芽率高、
品质好,现在增加了种子包衣;播种,过去要求稀,现在是人工、机械、化学药品一齐上;施
肥,过去是只往地里施,现在要在叶面喷;收获,过去强调人工割,现在重视机械收;晾晒,
过去是靠自然晾晒,现在是自然和人工烘干相结合。科学每前进一步,标准就要修改一次,这
是不容忽视的。

三、人工防雹降雨

1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余脉,是扎音河、通肯河的分水岭、漫岗坡面平缓,由东向西逐渐
降低,海拔高峰值302 米,低谷值212 米,三度以下区域占总面积的90%以上,气候比较复杂,
处于温带和亚寒带交替地区,干旱和冰雹灾害经常发生,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2 、干旱和冰雹的成因

干旱有两种:一种是土壤干旱,另一种是大气干旱。土壤干旱是由于土壤水分亏缺而引起
植物水分平衡失调,在高气压长期控制下,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形成的;大气干旱是由于大气
高温、低湿并伴随一定风力而引起植物水分平衡的破坏,虽然土壤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水份,但
因植物蒸腾量大,根部吸收供不上地上部分消耗而引起的植物干旱,一般指标为日最高气温等
于大于30摄氏度,日最小相对湿度等于小于30%。

冰雹是从积雨云演变而来,它是由水滴、过冷水滴、雪花、冰晶混合而成,云中上升流比
较强,把云底不断增长的水滴送到云中上部形成过冷水滴,成为冰雹胚胎,由于水滴在冻结时
要释放一部分潜热,再加上冻结的时间短促,所以冻结的胚胎里常混有空气,比较疏松,表面
湿润,呈不透明状态,当遇到过冷水滴时,过冷水滴便在胚胎表面冻结成为一层冰,当温度在
0摄氏度以上时,它的表面一部分溶化成水,同时也有一部分水滴粘上去,这时如遇到增强的
上升气流,又被带到0 摄氏度以下胚胎表面的水就又冻结起来,形成一层比较透明的冰壳,当
这胚胎继续上升,不断和过冷水滴相碰撞,产生冻结以及冰晶、雪花的粘附、使它又包一层不
透明冰层,因为积雨云中的上升气流时强时弱,使胚胎上下翻腾,越积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托
不住它的时候,便降落下来,形成冰雹。

3 、干旱和冰雹的危害

如果5 月、6 月不下透雨,太阳辐射强烈持续高温、低湿、蒸腾、蒸发量大,此时是禾谷
类作物抽穗、开花时期,大豆也处开花时期,需要充足的土壤水分,加上此时作物高度不够,
没有照垄,如果此时出现干旱,就会使农作物严重减产。

冰雹是一种中小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具有偶然性和突然性,出现范围小、时间短促、来势
凶猛、强度大,并伴随狂风暴雨,对作物危害极大,轻者减产,重者绝产。

干旱和冰雹都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4 、人工防雹和增雨

碘化银防雹增雨的原理:利用高射炮将含有碘化银和炸药的弹头送入云中爆炸,1 克碘化
银爆炸燃烧后,能产生一万亿个冰晶核,它们随着云中气流上下翻滚增长,把云中的过冷水滴
分散凝结,使其不能形成冰雹。同时,释放大量的潜热,使云内温度升高,云体垂直,水平发
展迅速,凝华增长的水成物在升降过程中碰撞,加速云内降水过程的形成,从而实现增雨的目
的。

防雹弹爆炸产生的振动,有时可使云中粒子提早下落,不能形成冰雹,而成雨滴降至地面,
也可起到增雨作用。

通俗地说,防雹弹就是将即将形成的冰雹减弱或者变成降雨过程,变害为利。

1999年5 月25日,绥化分局风险办给农场购进两门双管三七高射炮,用于人工防雹增雨。

1999年5 月28日,农场在风险办设立人工防雹增雨办公室,负责人工防雹增雨工作,每门
炮设炮手4 人,共计8 人,有张仁江(风险办主任)、山凤才(武装部长)、王绍强(生产科
长)、李殿彬(农机科长)、刘仁柱(气象站工作人员)、常晓明、张继军、韩义。

在防雹增雨期内,预防演练18次,实弹作业5 次,发射人雨弹210 发,防雹受益面积2150
公顷,全场增加防水量18.5毫米,降低灾害损失239 万元,人工影响天气暂露头角。

2000年,防雹增雨工作由5 月20日进入临战状态,到10月4 日结束,在预防期内共出击26
次,发射人雨弹210发,防雹12次,发射防雹弹212发,增加降雨量32毫米,增雨受益面积10230
公顷,降低经济损失530 万元。

2000年5 ~6 月份农场发生严重干旱,受灾面积1 万多公顷,占全场实播面积的99%,受
灾最重的是麦类和亚麻,减产程度6 ~8 成,部分面积达9 成,大豆、玉米、芸豆、马铃薯等
其它作物成减产3 ~5 成,大气干燥,土壤湿度在0 ~10厘米深度以内还不到8%,大地裂缝
一指多宽,干土层最深达20厘米,场党委多次开会研究,部署采取抗旱(灌溉、铲趟)和人工
防雹增雨相结合措施。主抓人工防雹增雨的副场长曹宝山和风险办、气象站一道日夜监守、研
究和掌握天气形势,不放过任何增雨的机会。

2000年7 月1 日,据气象站预报,有个低气压过程经过农场,场党委非常重视,场长亲自
指挥,风险办积极组织,炮手通宵守候,严阵以待。7 月1 日22时之前还晴空万里,满天星斗,
守候的人都耐心地等待着,23时过后,西南方向有范围较大的积雨云向北移动,人们兴奋起来,
睡意全无,拉掉炮衣,装好炮弹,等待时机。7 月2 日3 时15分条件成熟,扇面式对云层开炮,
条件不好就等待,这样一直到7 月2 日9 时30分云层散去,才结束战斗。这次作业,共发射炮
弹49发,经气象站观察,作业区内雨量39.2毫米,而作业区外九队观测点雨量仅为18.7毫米,
作业区内增雨量为20.5毫米,受益面积1.1 万公顷,基本上全场普降喜雨,作业区内水分渗透
深度都在8 厘米以上,缓解了旱情,经测算,减少经济损失770 万元。

2000年7 月10日的一场防雹作战也非常成功。10日下午接到通知:有强对流天气经过农场,
预报就是命令,农场立即做好了准备,16时35分自西向东移入一片发展旺盛的积雨云,雷电交
加,并伴有小雹粒下降,形势十分危险,在党委书记陈林刚亲自指挥下,炮手按梯形目标打排
炮,发射防雹弹107 发,由于发射及时,并全部打在了雹源区内,效果最佳,将雹灾变成了降
雨,经测算,减少经济损失890 万元。

四、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
《植物检疫条例》、《黑龙江省耕地培肥规定》和农场有关植物保护的文件。

农场植物保护的对象是农作物,农作物只是植物分类中的一小部分,而其大部分———杂
草之类,在农田里则是被消灭之类。植物保护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其目标是开
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治理的研究和实践。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农药,加强植物检疫和
病虫预测预报,认真贯彻农药管理法规,杜绝假农药在场区泛滥。

1 、农药管理

农药管理的职能部门是生产科,生产科对农药管理的原则是进场新农药的厂家要证明齐全,
并经过试验或经总局联网试验过,否则不准使用。按上级要求,长残留农药,如豆黄隆、普施
特等巨毒农药,如滴滴威、六六粉等,坚决不准再用,发现使用,处罚农业技术负责人和生产
队长。使用农药的人员要经过培训,要掌握使用农药的性质,不许错用、错配,避免作物受药
害。要掌握使用农药的机械特点,车速平衡,防止过量和不足。要掌握使用农药的气象条件,
防止失效和危害相邻作物。要掌握安全操作知识,防止人身受农药伤害,危及生命安全。

2 、测报队伍

农场尚无专业测报队伍,所有测报工作都是由生产科主抓,各队农业技术员兼任,测报器
械、药品、防护用品由生产科统一购买、发放,农业技术员负责具体测报,测报数据汇报到生
产科,有灾情动向,生产科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并立即组成专门小组精细测报,做出是否采
取防护行动的决策。1998年首先是良种队测报点发现粘虫超标,并上报生产科,然后相邻生产
队也有类似粘虫超标的报告,经精细测报后,决定采取防治行动,避免了一次粘虫大规模发生
的灾害。

测报数据也向分局农业局汇报,为上级领导掌握农情和总局建立预报数学模型提供数据。

测报队伍每年培训一次,讲解器械、药品的使用知识;讲解观测方法,讲解自我防护知识;
讲解气象趋势和病虫的发展趋势,讲解病虫测报的意义、作用。

3 、植物检疫

农场设有兼职的植物检疫员,设有专用的植物检疫实验室、检验室。植物检疫工作主要依
靠上级通报进行防护工作。如防治大豆菟丝子,推广在大豆田用酰胺类药剂,如乙草胺、都尔、
拉索配合使用旋耕锄防治。再如防治野燕麦要综合措施,重点抓好大豆田化学防除,选用灭草
猛,乙草胺(禾耐斯)等除草剂进行秋施、春施为主,苗后拿捕净、精稳杀得、精禾草克、高
效益草能为辅,小麦田选用燕麦畏、野燕枯、骠马等除草剂进行防治。2000年农场引种亚麻,
由于没有检验设备,种子不能检疫,其中混有菟丝子,出苗后,菟丝子缠绕在亚麻杆上,严重
影响了亚麻生长和亚麻的品质。

4 、农田杂草防除

(1)农业措施

采取合理轮作,利用作物的生态性和选用的栽培措施控制杂草;适当调整播期,利用时间
差消灭不同时期出土的农田杂草;精选种子;采用清理田间地头、荒格子的杂草等传统有效的
除草措施;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加铲趟和人工拔大草的次数;增施有机肥要沤熟,防止引进
外地杂草。

(2)因陋就简,坚持检疫,防止野燕麦、大豆菟丝子、亚麻菟丝子、豚草等检疫性杂草
传播。

(3)机械除草

用深翻深松控制小麦、玉米地的多年生杂草。

播前整地可消灭已萌发的杂草,也利于播前土壤处理除草剂的药效发挥。

中耕。如果化学除草效果好,可减少中耕次数。一般大豆、玉米中耕两次,第一次要深松
或深松浅中耕;第二次要培土,可同时追肥。如果土壤板结或化学除草效果差要及时中耕。利
用旋耕锄配合苗带化学除草技术,每年两次,特别是有菟丝子的地块。

(4)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要重视除草剂品种和配方的选择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合理使用除
草剂,注意调整除草剂的品种结构。

①认真执行喷雾机械的正确调整和使用规章制度,使用喷雾机调试台调整喷雾机;超低容
量喷雾机(器)要限制使用,麦田喷2.4 -D丁酯、乙钾四氯、百草敌、大豆田喷洒杂草焚
(达克尔)、克阔乐、苯达松、虎威、阔叶散、玉米田喷洒阿特拉津、2.4 -D丁酯、百草敌,
乙钾四氯禁止使超低容量喷雾机(器)。

②提高土壤处理除草剂药效

播前混土施药要做到:整地平细、喷洒均匀、混土彻底。

播后苗前施药最好施后用旋耕锄浅混土;起垄播种的秋后施药,没有旋耕锄的可培2 厘米
左右的土并及时镇压。

播后苗前施药,如药效差,要及时中耕,或采取其他措施。

(5)秋施除草剂技术

秋施除草剂与秋施肥、秋起垄同等重要,特别是鸭跖草、野燕麦等杂草发生严重的地块,
秋施除草剂是最有效的防除措施。要早准备、早动手,不失时机地抓好秋施除草剂。

秋施除草剂是防除第二年春季杂草的有效措施,比春季施药对大豆、玉米等安全,提高药
效5 ~10%、增产5 ~8%,是同大豆三垄栽培、玉米地膜覆盖移栽、秋施肥、秋起垄相配套
的新技术。

①秋施除草剂的理论依据

土壤处理除草剂的特效期受挥发、光解、化学和微生物除解、淋溶、土壤胶体吸附等因素
的影响。我省冬季严寒,微生物基本不活动,秋施除草剂等于把除草剂放在室外贮存,其降解
是微小的。春季杂草萌发时,药剂即能发挥作用,将杂草杀灭在土壤之中。

②秋施除草剂的优点

春季野燕麦、鸭跖草等萌发早的杂草刚一萌发就接触除草剂而死亡,防除效果好。

春季多风、大风日占全年的45%左右,空气干燥,此时施药,药剂飘移和挥发损失大。对
土壤保墒也不利,秋施除草剂可避免这个问题。

缓解春季机械力量紧张局面,争取农时。

秋施除草剂的保苗和产量明显高于春施,是比较安全的生产措施。

③秋施除草剂的用量和配方

秋施除草剂用量可比春施增加10~20%,岗地水分少,可偏高,低洼地、水分多可偏低。

根据多年实践,下列配方可供参考。

大豆每公顷用药量:

72%都尔或普乐宝(或50%乐丰宝)2.5 ~3.5 (3.6 ~5)升+50%速收120 ~180 克。

72%都尔或普乐宝(或50%乐丰宝)2.5 ~3.0 (3.6 ~4.5)升+48%广灭灵0.8 ~1.0
升。

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22~25升+50%速收120 ~180 克。

48%广灭灵0.8 ~1.0 升+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1.5 ~2.1 升。

72%都尔或普乐宝(或50%乐丰宝)1.5 ~2.0 (2.2 ~3.6)升+48%广灭灵0.6 ~0.75
升+75%速收70~90克。

72%都尔或普乐宝(或50%乐丰宝)1.5 ~2.5 (2.2 ~3.6)升+48%广灭灵0.6 ~0.75
升+75%宝收(阔叶散)15~20克。

72%都尔或普乐宝(或50%乐丰宝)2.0 ~2.5 (2.2 ~3.6)升+50%速收70~90克+75
%宝收15 ~20克。

72%都尔或普乐宝(或50%乐丰宝)1.5 ~2.0 (2.2 ~2.9)升+48%广灭灵0.6 ~0.75
升+70%赛克300 ~400 克。

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1.2 ~1.6 升+48%广灭灵0.6 ~0.75升+50%速收70~90
克。

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1.6 ~2.2 升+50%速收70~90克+75%宝收(阔叶散)
15~20克。

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1.6 ~2.2 升+48%广灭灵06~075 升+75%宝收(阔叶
散)15~20克。

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16~22升+75%宝收(阔叶散)15~20克+70%赛克300
~400 克。

8%阔草清30克+72%都尔或普尔宝(或50%乐丰宝)2.0 +2.5 (2.2 ~3.6)+48%
广灭灵0.6 ~0.75升+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1.5 ~2.1 升。

80%阔草清30克+48%广灭灵0.6 ~0.75升+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1.5 ~2.1
升。

玉米每公顷用量:

72%都尔或普乐宝(或50%乐丰宝)2.5 ~3.0 (3.6 ~4.3)升+70%赛克500 ~700
克。

72%都尔或普乐宝(或50%乐丰宝)2.5 ~3.0 (3.6 ~4.3)升+75%宝收(阔叶散)
15~20克+70%赛克400 ~500 克。

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1.9 ~2.2 升+70%赛克500 ~700 克。

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1.9 ~2.2 升+75%宝收(阔叶散)15~20克+70%赛克
300 ~400 克。

80%阔草清30克+72%都尔或普乐宝(或50%乐丰宝)2.5 ~3.5 (3.6 ~5)升。

80%阔草清30克+90%禾耐斯(豆农施、乙草胺)2.0 ~2.5 升。

50%安威40~50升。

④秋施除草剂时间

秋季9 月下旬气温降到10摄氏度以下即可施药,最好在10月中下旬气温降到5 摄氏度以下
至封冻前进行。

⑤秋施除草剂方法

施药前土壤达到播种状态,地表无大土块和植物残株,不可将施药后的混土耙地代替施药
前的整地。

施药要均匀,施药前要把喷雾器调整好,使其达到流量准确,雾化良好,喷洒均匀,作业
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混土要彻底。卫农要在20分钟之内混入土中,其他除草剂对施药及混土时间无严格要求。
混土用双列圆盘耙,耙深10~15厘米,机车速度每小时6 公里以上,地要先顺耙一遍,再以同
第一遍呈垂直方向耙一遍,耙深尽量深一些,耙后可起垄,注意不要把无药土层翻上来。

5 、大豆

(1)大豆苗期病虫害防治

大豆种苗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孢囊线虫、潜根蝇,其次是蓟马、跳甲。其重点防治是保
主根、保幼苗。目前防治方法最好的是种衣剂与增产菌(益微)混合拌种。大豆根腐病由镰刀
菌、腐霉菌、立枯丝核菌等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造成,病菌从大豆发芽即开始侵梁,直到大豆
中后期仍能发病,防治根腐病最优配方是多菌灵加福美双,每公斤种子有效成分2.4 克以下,
对大豆安全超过即产生药害,症状为子叶变紫色、褐色;真叶、复叶皱缩;叶尖及边缘变黄;
根变曲,抑制大豆生长,重者影响产量。用含呋喃丹的种衣剂当做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主要措
施。防治孢囊线虫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种子、肥料混播比用呋喃丹拌种对大豆更安全、药效
好。大豆种衣剂加入增产菌可减少根腐病侵染和危害,对幼苗有促进生长并有提高抗病抗寒、
抗旱等作用。在低温多雨年份更明显。含呋喃丹的大豆种衣剂和呋喃丹颗粒剂在孢囊线虫发生
中等偏轻以下年份,可延迟第一代侵染,减轻、推迟根腐病侵染危害,对潜根蝇有效兼防蓟马、
跳甲、蚜虫等早期害虫。大豆孢囊线虫中等以上发生地块不应种大豆,用种衣剂拌种效果不明
显。农垦科学院研制的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生物制剂保根菌对大豆孢囊线虫有较好的防效和兼
防大豆根腐病,可进行试验示范。八一农大35%多克福种衣剂其杀虫剂、杀菌剂配比合理,针
对性强,安全性及药效均好,已获农业部农药登记证,经垦区联网试验,效果较好,可推广使
用。

(2)防治大豆菌核病

大豆2~3片复叶期,每公顷用增产菌浓缩液150毫升加米醋1.5升加80%多菌灵微粒剂750克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00毫升或50%速克灵或50%农利灵可湿
性粉剂1500克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750~1000克混合喷雾,15~20天后再喷洒一次。大豆菌
核病发生严重的地块一定要坚持合理轮作,大豆油菜茬烧秸秆后深翻,田间管理结合拿大草拨
除病株烧掉或深埋。

(3)防治大豆灰斑病

7 月下旬8 月初大豆初荚期,每公顷用增产菌浓缩液15毫升加磷酸二氢钾2250~3000克加
米醋1.5升加80%多菌灵微粒剂7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00
毫升混合喷雾。每公顷喷液量,人工背负式喷雾器300 升,拖拉机喷雾机200 升。

(4)防治大豆芽

大豆芽防治指标为每株10头以上,每公顷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50 ~225 克或40%乐
果乳油1.1 升或2.5%功夫乳油(或2.5%敌杀死或10%氯氰菊酯或5%来福灵乳油)225 毫
升喷雾或25%保得乳油300 ~375 毫升。

(5)防治大豆蓟马

防治指标为大豆2~3片复叶期,每株有蓟马20头或顶叶皱缩,每公顷用40%乐果乳油750
~1 000 毫升。

(6)防治大豆食心虫

每公顷用25%敌杀死乳油375 ~450 毫升或2.5功夫乳油300 毫升或5%来福灵225~300
毫升或20%速灭杀丁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375 ~450 毫升或50%倍硫磷1.0 升或20%
灭扫利(或甲氰菊酯乳油)450 毫升加磷酸二氢钾2250~3000克加米醋1.5 升加增产菌浓缩液
150 毫升混合喷雾。

(7)如何选择大豆除草剂

选择大豆除草剂首先要选杀草谱广、持效期适中(1.5 ~3 个月),不影响后茬作物的,
以土壤处理为主(应占80%以上)以苗后茎叶处理为辅,尽量采取秋施和春季苗前施药和混土
施药法。苗前施药比苗后施药药效稳定,成本略低,产量高,效益好,秋施药又比春季苗前施
药效果稳定,产量高。苗后施药一般比苗前施药每公顷成本高15~30元。苗后受水影响或错过
时机,易产生药害及杂草竞争,至少减产10%,多者减产30~40%。

目前,市售大豆除草剂近30种,价格高低与安全性、药效和产量紧密相关。价格高的安全
性好,药效好;价格低的需要使用者技术水平高,对使用条件要求严格,在土地条件好,如岗
地、平地、壮苗、大豆病虫危害轻时,则采用低用量或分期施药、秋施等措施。也可获得好的
安全性的较高的产量,但在低洼地则很难这样做。试验表明除草剂品种和混用配方对大豆安全
性差异较大。

大豆苗前安全性好的除草剂有速收、广灭灵、都尔(异丙甲草胺)、普乐宝(异丙草胺)、
乐丰宝、阔草清、宝收(阔叶散)。对大豆幼苗有抑制作用的有2.4 -D丁酯、50%乙草胺、
氟乐灵,主要对大豆根生长有抑制作用,病害加重,根瘤少而减产。长期使用氟乐灵,鸭跖草
危害严重。氟乐灵在岗地降低用量与两种药剂混用,在低洼地不用。2.4 -D丁酯仅限于播前
或播后苗前防治已出土的杂草,采用低用量,苗前土壤处理应淘汰。淘汰50%乙草胺,50%乙
草胺对大豆安全性不如90%乙草胺及90%禾耐斯(秋施安全性好于春施),应迅速用都尔、普
乐宝、乐丰宝或90%禾耐斯或90%乙草胺、90%圣农施等取代。赛克津(赛克、甲草嗪、嗪草
酮),大豆个别品种对其敏感,已知的有合丰25和北丰系列品种,在低洼地多雨低温条件下或
大豆拱土期施药,特别是和乙草胺混用药害加重,对产量影响大,与速收比,岗地减产10%,
洼地减产20%以上,大豆田土壤有机质低于0.5%或低于2%的沙质土,壤质土药害严重,不
能使用,应限制在岗地、干旱地区和秋施药使用。

速收播后苗前施药后应浅混土或培土2 厘米,施后不混土或不培土,幼苗期如遇大雨,药
随雨水溅到大豆叶片或生长点,能造成触杀性药害。苗后防治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如拿捕净、威
霸、精禾草克、精稳杀得、高效盖草能等对大豆均安全。苗后防阔叶草除草剂如杂草焚、克阔
乐、虎威、克秀灵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均会使大豆受到较重药害,因触杀性药害对大豆产量影响
甚小,苗前除都尔或普乐宝加速收或广灭灵或宝收(阔叶散),卫农加速收或广灭灵或宝收等
两种药剂混用外,其他除草剂及苗后除草剂,最好降低用量,三种除草剂混用。

长残效除草剂如普施特、阔草清应停止在小麦、大豆、玉米轮作区使用。48%广灭灵每公
顷1.0 升以下,推荐用量对后作无影响,豆黄隆对大豆安全性差,对后茬作物影响重,豆黄隆
及其混剂不允许使用。

苗后除草剂施药时药液中加入喷液量0.5 ~1%植物油型喷雾助剂信得宝或快得7 具有增
效作用,可减少30~50%除草剂用药量且对作物安全。

对难治杂草鸭跖草、野燕麦最好秋施药,采用高用量,深混土、秋起垄的防治办法。鸭跖
草重在苗前防治,可用都尔、普乐宝(低洼地最好用都尔、普乐宝)、乙草胺、禾耐斯、卫农
与广灭灵、宝收、速收、赛克(甲草嗪)、阔叶清混用。用药量为推荐量上限。因近年来过分
强调节本,采用低用药量致使鸭跖草、野燕麦、苣荬菜、刺儿菜、问荆等成灾。苣荬菜、问荆、
刺儿菜苗前可选用广灭灵、宝收(阔叶散),苗后可选用广灭灵、排草丹(灭草松)、虎威
(氟黄胺草醚)。

使用技术参看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新编植保手册》、200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
版的《除草剂使用手册》,以及200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进口农药应用手册》。

五、农场试验站

1 、隶属关系沿革

1986~1992年末,试验站(当时称实验区)归实验站(现称良种队)领导。

1993年初~2000年,实验区改称试验站归生产科领导。

2 、工作人员沿革

1986~1987年,区长段玉华,技术员王启、徐志刚、张亚忠、刘淑玲、文丽娟。工人12人,
科研工作由原实验站副站长王元钦主抓(不占试验区编制)。

1987~1988年,区长段玉华,技术员赵明宽、刘雅芹、刘淑玲、张亚忠、徐志刚、张荣军。
工人12人。

1989年上半年区长赵明宽,下半年区长由新任实验站副站长的段玉华兼任,技术员徐志刚、
刘淑玲、刘雅芹、张亚忠、张荣军。工人8 人。

1990~1991年,区长由段玉华兼任,技术员徐志刚、刘淑玲、刘雅芹、张亚忠、张荣军。
工人8 人。

1992年,区长张亚忠,技术员徐志刚、刘淑玲、刘雅芹、张荣军。

1993年,站长刘永发,技术员刘淑玲、张亚忠、张荣军。

1994~1995年,站长刘永发,技术员刘淑玲、闫霞、李忠明、王立滨。

1996~1997年,站长刘淑玲,技术员朱友谊、闫霞、张荣军。

1997~1999年,站长刘淑玲,技术员朱友谊、孙喜明、林洁、张荣军。

2000年,站长段玉华,技术员朱友谊、林洁、韩义。

3 、基础条件和课题

试验站从1986年以来有土地23公顷,做为一级种子田,为全场繁殖小麦、大豆优良品种,
实验站没有专用的农机、车马。1986~1992年,土地划在实验站辖区内,办公室设在实验站办
公室内。1993~1996年,土地划在菜队辖区内,办公室设在气象站内。1997~2000年,土地划
在良种队辖区内,办公室设在良种队内。

管理方式:1986~1992年由实验站代管,1993~2000年由生产科直接管理,1986~1995年
划拨经费,人员按月开工资,1996~2000年实行站长负责制,人员实行年薪制。

试验课题:

(1)1986~1992年,是黑龙江省小麦、大豆区域试验。

(2)1986~2000年,是农场总局课题。

①小麦、大豆、玉米区域试验。

②小麦粘虫、赤霉病、大豆食心虫、草地螟、灰斑病测报。

③药剂试验(小麦、大豆)。

④肥料试验(美国化肥试验点)。

⑤栽培试验。

⑥新品种引种试验(小麦、大豆、玉米、杂粮等)。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小麦、大豆、玉米品种试验点,为上述品种审定、推广提供
试验数据,并多次获奖。